


提要: | 清代内蒙古地方志的修纂是清王朝稳定边疆,将内蒙古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加强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修志者一方面高度肯定蒙古王公在内蒙古的作用,另一方面强调蒙古对清廷的臣服,宣传清朝统一内外蒙古的重要意义,以此体现清王朝在边疆地区的治理成就。同时,修志者还注重树立符合儒家伦理价值观的典型满蒙八旗人物形象,其中一些人物或参与地方治理受到人民爱戴,或符合忠孝仁义等传统美德。八旗烈女节妇等形象也得到了重视,有助于构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此外,修志者还注意到蒙古族和汉族在社会风俗方面的趋同,以及二者在文化和宗教上逐渐接近的现象,有意进行文化认同的建构。地方志中呈现出边疆与内地趋同的特殊文化现象,是在清代后期日益严峻的边疆危机的背景下修志者为增强边疆社会对中央向心力的体现,地方志成为清王朝治理边疆,构建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
作者: | 薛淇文 |
作者单位: | 内蒙古大学蒙古历史学系 |
期刊: | 中国地方志 |
JEL分类号: | |
基金项目: | |
文章编号: | |
关键词: | 清代内蒙古 地方志 国家认同 边疆治理 民族交融 |
欢迎阅读《中国地方志》!您是该文第735位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