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新编《浙江通志》自然部类特色探究
  • [摘要]自然部类是志书的基础部类,反映的是一地最具本源性的事物,其设计与编纂是这部志书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与关键之处。《浙江通志》在自然部类卷目(分志)设置思路上体现出记述的全面性、结构的合理性和特色的鲜明性等特点,巧妙地呈现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基本特征与记述框架。在各卷记述上更加注重体现地方特色、更加注重图、表体裁的运用,更加注重资料性与学术性并重,充分彰显了自然部类志书的记述特点。
  • 作者:郑金月
  • 作者单位: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省志 《浙江通志》 自然部类 卷目设置 编纂特色
  • 全文[ PDF 958150.0 KB ] 2025.12(1)  共有 206 人次浏览
  • 中国高校方志学教育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启示
  • [摘要]中国高校方志学教育历经民国、新中国两个时期,其发展历程与国家大规模修志互为促进。方志学附属于历史学,具有偶然性较大、稳定性不强,游离于高校学科(专业)正常发展轨道之外,师资不稳定。深入研究方志学教育发展历程对当下高校方志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方志学应通过在历史学专业下面设置方志学专业方向,依托传统历史学专业实行人才分流培养;集中全国方志学师资,扎实推进方志学理论研究,建立起完整的包括各分支学科在内的较为成熟的方志学理论体系;并以校地合作为纽带,协同培养应用型本科修志人才,如此方...
  • 作者:沈松平  朱瑞阳
  •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 关键词:高校方志学教育 发展历程 特点 启示
  • 全文[ PDF 1193565.0 KB ] 2025.12(2)  共有 159 人次浏览
  • 30余年来规模化村村修史志的时空与类型考察
  • [摘要]村史志编修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30余年来的村史志编修历史值得研究。村史志编修主要包括“点状式一村修史志”与“规模化村村修史志”两大类型,点状式一村修史志指民间自发的一村一志编修活动,规模化村村修史志则是有组织的编修活动;两类活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村落终结”时代,规模化村村修史志更能满足时代需求。考察30余年来规模化村村修史志实践可知,至少有10个地级市、109个区县展开试点,成效显著。系统研究规模化村村修史志的历程、核心要素,考察其时空与类型,可以为村史志编修提供参考。
  • 作者:钱茂伟    王笑航
  •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 关键词:村史志 村村修史志 公众史学 乡村文化建设
  • 全文[ PDF 1292002.0 KB ] 2025.12(3)  共有 152 人次浏览
  • 第二轮修志工作规划比较研究——基于14省(直辖市)的文本分析
  • [摘要]在全面完成第二轮地方志编修任务的背景下,回顾和分析我国地方志编修规划的形成与演进历史,综合比较14省(直辖市)第二轮修志工作规划文本,其名称、发布时间、发布单位、法律位阶、框架结构、目标任务、规范要求、保障措施、时代特征与地方特色等虽各有不同,但内涵有共通之处。通过检视与反思,第二轮修志工作规划存在编制修志规划的依据不足、规划与实施之间的差异性、配套政策的协同性不够、规划的地方特色不明显等问题。透视第二轮修志规划的行政逻辑和理论逻辑,在第三轮修志工作规划的编制中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将提升修志规划地位...
  • 作者:陈郑云
  •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 关键词:二轮修志 规划体系 志书质量
  • 全文[ PDF 1322531.0 KB ] 2025.12(1)  共有 271 人次浏览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山西新方志实践探索
  • [摘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编纂新的地方志被纳入《1956—1967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自此,全国范围内的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展起来,具有悠久修志文化传统的山西也开启了编纂社会主义地方志的实践探索。山西许多市县成立修志机构,抽调人员开展工作,掀起修志热潮并取得一定成果。尽管这一时期的修志实践存在很多问题,但在继承修志传统、创新修志理论、探索工作体制、保存文献资料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后山西新方志编纂积累经验。
  • 作者:王张强
  •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编辑部
  • 关键词:山西 新方志 实践探索
  • 全文[ PDF 1411795.0 KB ] 2025.12(2)  共有 78 人次浏览
  • 两轮省级公安志编纂历程的回顾
  • [摘要]公安志是新编地方志中的重要专业志,在两轮修志中,省级公安志编纂成果丰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首轮省级公安志编纂是在新方志编纂理论和编纂经验都不充分的情况下开展的,走了一些弯路;第二轮修志时,在首轮修志工作的基础上,有了明显进步,但仍有不足。笔者以两轮省级公安志编纂工作为研究对象,考察省级公安志编纂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全面客观地展现两轮省级公安志编纂的历史进程,总结其成绩和经验教训,以期对第三轮公安志的编纂工作有所裨益。
  • 作者:易双立
  • 作者单位:北京警察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 关键词:两轮 省级 公安志 编纂历程
  • 全文[ PDF 1280816.0 KB ] 2025.12(3)  共有 157 人次浏览
  • 入志方言的调查、记述与分布呈现
  • [摘要]方志方言篇主要记述一地方言的种类、分布、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内容。从整体来看,旧版方志注重代表点方言的记写,但对一地方言的分布和内部差异等呈现不足,降低了方志方言篇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编纂方志方言篇,应突出方志特有的“志”的属性,除了对代表点方言进行准确具体的描写,还应体现该地方言的具体分布和内部差异等。县级方志方言篇的概述,应建立在村(行政村或自然村)级单位方言调查的基础上。方志方言篇应该有方言分布地图,也可根据需要制作方言特征地图。
  • 作者:吴  健
  • 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
  • 关键词:方志方言篇 编纂 方言调查
  • 全文[ PDF 1218374.0 KB ] 2025.12(3)  共有 142 人次浏览
  • 地方志标准化建设的检视与前瞻地方志标准化建设的检视与前瞻
  • [摘要]标准决定质量,地方志标准化有助于实现地方志工作的规范化和统一化,应在系统考察地方志标准化建设的历史、研究现状,以及全国地方志鉴标准发布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地方志工作标准体系和编制规划;构建工作机制,建立国家地方志行业标准立项、编制和审查发布制度;鼓励先行先试,引导各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学会编制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聚焦重点领域,推动地方志编纂标准化路径建设,助力新时代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 作者:李迎春
  • 作者单位:浙江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 关键词:地方志 标准化 检视 前瞻
  • 全文[ PDF 1152404.0 KB ] 2025.12(2)  共有 84 人次浏览
  • 宁夏引黄灌区秦、汉、汉延、唐徕四渠渠名沿革考——以地方文献为中心
  • [摘要]宁夏引黄灌区历史渠道众多,通过对秦、汉、汉延、唐徕4条具有代表性的古渠道渠名的演变过程进行考证,明确了古渠道的实际演变脉络,探讨了古渠道渠名沿革的历史意义。首先,古渠道渠名的沿革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再者,古渠道的开挖及重修历史体现了宁夏引黄灌区的开发建设历程;最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古渠道渠名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渠名不单是辨别渠道的称呼,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意识或社会情感的深刻表达,寄托着彼时地方民众、各级官员甚至最高统治者的愿景。
  • 作者:王  飞
  •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宁夏水利博物馆
  • 关键词:宁夏引黄灌区 渠名 沿革
  • 全文[ PDF 3488315.0 KB ] 2025.12(3)  共有 118 人次浏览
  • 明清岭南方志的疍民书写
  • [摘要]明清岭南方志是研究疍民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探讨方志的疍民书写对准确把握这些史料的内涵有重要意义。方志纂修者认为疍民来源于秦朝逃亡水上的陆地越人后裔或者卢循义军余部后裔是附会之词,是陆地中心观念的阐述。疍民的形成应是由岭南“水事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此类书写体现纂修者缺乏考证、因袭相抄的问题。明清方志中长期不变的疍户数据并非错误数据,它只是税收额度,而非实际户数。按照修志凡例,疍民传记一般列入《风俗》《杂志》类别,将它列入《外志》《蛮夷志》类别的编排,体现纂修者大一统观念,既要在志书中记载他们,...
  • 作者:詹坚固  廖  莹
  •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岭南 明清方志 疍民书写
  • 全文[ PDF 1376679.0 KB ] 2025.12(4)  共有 29 人次浏览
  • 从康熙《黑盐井志》秩官列表看巴蜀井盐技术在云南高原的历史传播
  • [摘要]云南井盐技术由巴蜀传入,史籍中缺乏直接证据。康熙《黑盐井志》保存的一份明代黑盐井官员档案中,唯见盐课司大使极偏重于从四川选拨,这揭示了明代巴蜀井盐技术有着向云南高原大规模传播的历史。由此上溯审视,大致可见南梁之前巴蜀向其输入煮盐技术,而后输出凿井技术,至南诏形成输出高峰的轨迹,云南高原由此形成三大盐业中心的初步格局,南诏人民也掌握了全部井盐技术。南诏中后期开始,两地交流急剧减少,云南井盐技术快速衰退,到明代方得重新大规模引入,云南高原的井盐开发趋于极盛,开发中裹挟的先进文明资源不断渗透,至清前期...
  • 作者:王  瑰
  • 作者单位:铜仁学院艺术学院
  • 关键词:巴蜀井盐技术 云南高原 文明推动 康熙《黑盐井志》
  • 全文[ PDF 2145357.0 KB ] 2025.12(3)  共有 109 人次浏览
  • 利权外溢与转圜:全面抗战时期江西天蚕丝的科学改良
  • [摘要]天蚕丝是我国重要出口商品,而中国天蚕“丝质最优良者,首推江西”,但受多种因素影响,近代江西天蚕业长期利权外溢。全面抗战爆发后,江西省围绕增产改质和挽回利权的核心关切,以泰和天蚕丝改良场、民生天蚕丝厂为改良先锋,构建了机构化的科学研究、公司化的经营业态、专业化的技术传播、扎实性的基层实践的立体产销模式。但受蚕户动力不足、经费难以保障、改良人员私利之争及围绕蚕丝收购引起的利益博弈等问题影响,改良未完全实现振兴江西天蚕业的初衷。在考察天蚕丝改良时,不仅要关注技术层面进步,更应重视产销模式与资本运转。
  • 作者:余静林  胡  燕
  •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暨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
  • 关键词:战时 江西 天蚕丝 技术改良 统制经济
  • 全文[ PDF 2150868.0 KB ] 2025.12(1)  共有 183 人次浏览
  • 明清广东治理断肠草研究
  • [摘要]断肠草初名野葛、胡蔓,宋代粤人熟知其性状及危害后,称之为“断肠草”。明清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为了获取利益,百姓频繁服用断肠草轻生抗争及图赖。明前期府县官为维护百姓生命安全,尝试立法遏制服断肠草轻生行为及消灭断肠草,但各地官府及仕宦之间未形成治理共识。万历中期广东按察司著令府县铲除断肠草,仕宦鉴于断肠草屡禁不绝要求立法惩治服毒。清初地方势力服断肠草图赖,两广总督和朝廷制定法规应对。官府在治理断肠草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地方社会,从而加强对基层社会的管理策略保障民生安宁。
  • 作者:黄学涛  刘正刚
  •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 关键词:明清时期 断肠草 广东治理
  • 全文[ PDF 1631825.0 KB ] 2025.12(4)  共有 29 人次浏览
  • 明代广东城池水关时空分布格局的演变——以广东方志为中心
  • [摘要]明代广东城池建设有大量的水关,在城市交通、防洪、军事防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有明一代,广东城池水关不仅数量不断增加、分布区域不断扩大,而且呈现出时空不平衡发展的特点,明前、中、后期分别以珠江三角洲、粤西、粤东城池水关建设最多。经过有明一代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城池水关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粤东和粤西则成为次密集区域,粤北则甚少水关修建。明代广东城池水关的时空演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水运交通的发展是城池水关数量不断增加、分布地区不断扩大的前提和基础,城市内涝是城池水关修筑的重要驱...
  • 作者:姚豪兵  吴宏岐
  •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 关键词:明代 广东 城池 水关 时空分布格局
  • 全文[ PDF 1958079.0 KB ] 2025.12(2)  共有 92 人次浏览
  • 晚清浙闽赣三省跨区域慈善网络的形成与米谷市场——基于地方文献的考察
  • [摘要]太平天国战争后建立的江山善堂,是一个在省际边缘地区发展起来的,并由边缘向传统城市中心辐射的善堂类型。其发展可以分为延喘局和同善局两个阶段,它的活动范围扩展到浙江、福建、江西三省,各地区善堂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在救济过程中彼此合作,逐步形成一个浙闽赣三省跨区域慈善网络。江山善堂的文献中详细登载有跨省份劝捐、各地区同善局组织人员名单以及米谷的采办、中转、运输等内容,表现出施善与教化之外,慈善与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善堂事业的发展与组织人员的往来,也为省际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地域交流提供一个观察视角。
  • 作者:徐  伟
  •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关键词:晚清 江山善堂 跨区域慈善网络 米谷市场
  • 全文[ PDF 1373397.0 KB ] 2025.12(3)  共有 109 人次浏览
  • 马鹤天与抗战时期榆林中国边疆学会
  •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马鹤天在陕西榆林领衔创设的中国边疆学会,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形成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高潮的体现。榆林中国边疆学会创设时制定的研究规划,特别是关注西北和华北边疆问题的研究,以及形成的独特的学术志趣,拓展了20世纪40年代前后中国边疆研究的广度,是完善这一时期中国边疆研究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该学术团体的学术活动及学术成就有强烈的历史现实性,呈现出独特的学术特点和学术影响,其遗世的方志类成果,为当代史志编纂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 作者:王志平
  •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马鹤天在陕西榆林领衔创设的中国边疆学会,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形成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高潮的体现。榆林中国边疆学会创设时制定的研究规划,特别是关注西北和华北边疆问题的研究,以及形成的独特的学术志趣,拓展了20世纪40年代前后中国边疆研究的广度,是完善这一时期中国边疆研究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该学术团体的学术活动及学术成就有强烈的历史现实性,呈现出独特的学术特点和学术影响,其遗世的方志类成果,为当代史志编纂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 全文[ PDF 1136088.0 KB ] 2025.12(1)  共有 184 人次浏览
  • 历代祭祀曹操现象研究——兼论亳州旧志中的曹操事迹
  • [摘要]祭祀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祭祀曹操的文化现象对于理解曹操形象演变有重要意义。祭祀曹操始于曹魏立国后建立的宗庙制度,在北宋以前基本得到官方认可。南宋以后,曹操形象急剧恶化,不在官方祭祀之列,甚至成为地方官民的忌讳对象。亳州官民不再祭祀曹操,明清亳州旧志对曹操事迹也多有回避,主要原因包括曹操的言行与儒家伦理存在矛盾;曹魏国祚短促,祭礼粗疏,未能形成规范的合法性叙事;受到中国史学盛行的正统论之影响。曹操祭祀的衰落及其在明清旧志中的尴尬地位,表明地方志对历史人物的书写深受国史叙事的影响,...
  • 作者:程  诚
  •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 关键词:曹操形象 帝王祭祀 地方志 历史人物书写
  • 全文[ PDF 1437793.0 KB ] 2025.12(3)  共有 117 人次浏览
  • 社会文化史视域下的地方志研究现状与展望
  • [摘要]近20年来,社会文化史、历史人类学和后现代史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对地方志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学者们开始将地方志视为一种特殊“文本”,分别从“方志纂修与政治、社会、文化的互动”
  • 作者:秦浩翔  谢宏维
  •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关键词:社会文化史 地方志 历史书写 研究综述
  • 全文[ PDF 1537139.0 KB ] 2025.12(2)  共有 136 人次浏览
  • 近十年《华阳国志》研究述论
  • [摘要]常璩《华阳国志》是今存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史著述,亦是研究古代西南边疆地区的重要历史文献。2013—2023年间,学界在前人基础上对此书进行了更为细致、全面的研究,可分为文献整理、记载内容与思想分析、史学特征分析3种类型。具体而言,3类研究各有特点,并在丰富学界方志及西南边疆研究的同时,体现出不同学者的研究特色。总体来看,3类研究既反映出学界对此书认识的不断深入,也呈现出多视角、多方法、多材料的研究趋势。
  • 作者:高迎翀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
  • 关键词:常璩《华阳国志》学术史
  • 全文[ PDF 1149088.0 KB ] 2025.12(4)  共有 29 人次浏览
«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