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南朝两部《京师塔寺记》辑述——兼论早期佛教寺院志的渊源与形成背景
  • [摘要]塔寺记是我国佛教寺院志的早期形态,诞生于南朝时期。宋灵味寺释昙宗、梁史学士刘璆奉敕编撰的两部《京师塔寺记》是其中的代表作。它们记录了六朝南京地区塔寺的基本信息和相关史事传说,是佛教史学与传统地记蓬勃发展、共同影响的结果。此外,两部《京师塔寺记》的编撰还与南朝君主优崇佛教、兴建塔寺的政策和风潮直接相关,是其对内巩固统治,对外宣扬文明与国力的产物。相比对佛教持批评态度的杨衒之编纂的《洛阳伽蓝记》,南朝塔寺记更能代表当时佛教寺院志的主流。
  • 作者:刘欣宇
  •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 关键词:《京师塔寺记》 释昙宗 刘璆 南朝 寺院志
  • 全文[ PDF 1529952.0 KB ] 2025.12(1)  共有 106 人次浏览
  • 景定《建康志》所见《沿江大阃所部图》相关问题考
  • [摘要]收录于景定《建康志》的《沿江大阃所部图》是宋元方志中稀见的有关军事的舆地图,反映了南宋后期沿江制置司辖区范围,记载了27处兵船屯泊驻防信息。笔者对此图的地理要素、地域范围、军事信息等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并讨论沿江制置司的相关问题。沿江制置司设立的时间并非当前普遍认为的南宋初年,当以开禧二年叶适任沿江制置使为准。沿江制置司的辖区范围随着战争形势在不同时期多有变化。此图反映的沿江制置司管辖和州、无为军、安庆府淮西路三郡,是在淳祐二年确立。
  • 作者:覃旺
  •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 关键词:景定《建康志》《沿江大阃所部图》沿江制置司 南宋
  • 全文[ PDF 10265737.0 KB ] 2024.11(5)  共有 163 人次浏览
  • 清前期方志海防图的绘制及其作用分析
  • [摘要]清代施行内外洋管理体制,方志海防图是呈现地方官员、士绅海洋空间认知的重要图像。清前期所绘方志海防图,其信息来源于方志、地方档案、实地勘察以及绘本海防图。绘制目的在于呈现海疆情形、辅官治民、歌颂帝王治世有为,以及用来治海划疆、缉盗治乱,具有一定的政治内涵和实用价值。方志海防图在海防事务中的使用,需要结合方志中的《海防志》《疆域志》等条目,以及地方档案、绘本营汛图等图文资料,整体体现地方官的海洋空间意识与海疆管辖需求,也是清人“海陆一体”海疆观的重要表达。
  • 作者:杜晓伟
  • 作者单位:
  • 关键词:清前期 方志 海防图 信息
  • 全文[ PDF 4868839.0 KB ] 2024.11(6)  共有 595 人次浏览
  • 陈继儒纂修《松江府志》始末考辨
  • [摘要]陈继儒纂修的《松江府志》现存58卷本和94卷本两个版本,学界一般认为58卷本为初刻本,刻于崇祯三年,而94卷本为增订本,刻于崇祯四年。通过对勘两个版本以及查考陈继儒诗文集中与纂修府志相关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94卷本实为初刻本,刻于崇祯四年,陈继儒主其事;58卷本乃删订本,刻于崇祯五年,陈继儒虽亦参与删订,然俞廷谔实主其事。94卷本的纂修时间从崇祯二年延续到崇祯四年,历时三年始成,而58卷本则删订于崇祯五年。
  • 作者:杨少伟
  •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关键词:陈继儒 《松江府志》 纂修始末
  • 全文[ PDF 1318974.0 KB ] 2025.12(1)  共有 95 人次浏览
  • 《帝京景物略》纂修考论
  • [摘要]明末成书的《帝京景物略》是对北京城区地方史文献产生重要影响的珍贵古籍。除了广为人知的刘侗,另一作者于奕正的京郊游历笔记为纂写该书奠定了基础。于氏因诗名进入竟陵派与复社圈子,得以与刘侗交好。在他早年游历笔记的基础上,二人合作完成该书稿本主体。崇祯八年夏以后,于氏重病,刘氏返乡,因此书稿在南京最多做过零碎修补,方逢年序“著于秣陵者经年”之说颇可商榷。《帝京景物略》还在崇祯十七年前和康熙之初被重刻,改名《燕京古迹》。
  • 作者:金  玲  林  静
  • 作者单位:北京市方志馆,北京语言大学
  • 关键词:《帝京景物略》于奕正 刘侗 生平 纂修考
  • 全文[ PDF 1293337.0 KB ] 2024.11(5)  共有 168 人次浏览
  • 近代西南方志地图绘制人员的身份认同与制图观转型
  • [摘要]随着近代西方地学知识传入中国,方志地图的绘制主体产生身份游移和观念转型等问题。通过爬梳近代西南地区180余位方志地图绘制者的生平事迹后,我们发现:一方面,这一群体没能形成稳定的身份认同,也未能突破明清以来“士绅社会”的拘囿;另一方面,由于处于近代过渡阶段,绘制群体的制图观呈现出“新旧皆非”的矛盾状态。探析近代西南方志地图绘制人员的身份变迁与观念转型,分析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传统舆地观与新兴地学论的诸多特征及其规律,对深入研究我国近代方志学乃至地图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作者:陈  琳  罗宝川
  •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
  • 关键词:近代方志地图 绘制群体 身份认同 制图观 西南地区
  • 全文[ PDF 1878567.0 KB ] 2024.11(6)  共有 452 人次浏览
  • 地方志书写与国家治理——万历《铜仁府志》发微
  • [摘要]地方志中人物、事迹和艺文选取体现编纂者的“心裁”和“微旨”,也反映地方志的特殊作用。万历《铜仁府志》将“省级”官员阴子淑“降级”纳入府志名宦,看似与常规多有不合,但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以文化人”古典涵义;同时对阴子淑《圣像记》的收录,反映了明朝对于以文化促进国家统一巨大作用的深刻认识,揭示了文化与政治的复杂关系。这也提醒我们,应当视地方志为一有机独立的整体,高度重视其书写“笔法”,从中吸取国家治理等宝贵智慧。
  • 作者:王进
  •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 关键词:万历《铜仁府志》阴子淑《圣像记》文化 国家统一
  • 全文[ PDF 1950641.0 KB ] 2024.11(5)  共有 171 人次浏览
  • 《蒲城县志稿》所见近代方志编纂与转型研究
  • [摘要]编纂于民国29—37年的《蒲城县志稿》为未完成的散乱稿本。该志稿的修纂工作,虽有接受近代教育的人物参加,但是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语境下新式精英志不在此,而实际的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仍旧主要由传统知识精英完成,这一群体的知识与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志稿的结构及内容。与此同时,区域社会近代化水平的差异和新事物的出现,也影响志稿相关部分内容编纂的转型与具体呈现方式。此外,一些特定人员的参与及资料的来源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志稿的转型程度与节奏。
  • 作者:侯晓东
  •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关键词:方志编纂 县志转型 近代探索
  • 全文[ PDF 1575554.0 KB ] 2024.11(6)  共有 563 人次浏览
  • 楚雄方志物产编修理念演变研究(1568—1949)
  • [摘要]楚雄是云南旧志留存最多的地区,其物产编修经历了较大变化。清康熙年间为楚雄方志的编纂高潮,这一时期的方志多秉持樽节爱养的理念,详细载录日用物产,对“异物”则有所讳言,并由此构建出一幅土瘠地硗的物产图景。随着清朝统治的逐渐稳定,樽节爱养的理念逐渐淡化。时至清末民国,在发展实业的时代背景下,物产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传统物产叙述逐步为资源话语所取代。而随着西传知识影响的不断深入,农学所引发的物种推广与品种改良丰富了原有的物产谱系,博物学的传入则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时人的物产观念、重构了楚雄的物产图...
  • 作者:闫哲
  •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
  • 关键词:楚雄 方志 物产 资源 博物
  • 全文[ PDF 1619850.0 KB ] 2024.11(5)  共有 164 人次浏览
  • 两晋南北朝地志祈雨仪礼及其文化精神探论
  • [摘要]两晋南北朝地志所载祈雨仪礼上承商周秦汉,在记述上相较于祈雨史传诗文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现了底层民众的社会风习与民间信仰。这些仪礼不仅在内容上涉及鞭石祈雨、牛龙祭祀、神山灵鸟、君臣祭祀等多种方式,在思想上更是紧密依托汉代阴阳五行学说,延续商周先民“雩祭”之礼,具有阴阳晴雨思想贯穿、祈雨元素共生互通、惩罚与自罚心理强化、人事与自然联结、泛神思想显著等鲜明特征,深刻体现了民间信仰的多元化与功能性、世俗性,是民众文化信仰与精神崇拜体的集中反映。同时,地志中由上至下的各类祈雨仪礼也展现出时人祈雨的主观能动性与...
  • 作者:王丹阳
  •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
  • 关键词:两晋南北朝 地志 求雨仪礼 民间信仰
  • 全文[ PDF 1824386.0 KB ] 2024.11(6)  共有 636 人次浏览
  • 王椷《秋灯丛话》入方志考
  • [摘要]清代王椷《秋灯丛话》成书后风行一时,甚至一段时间内成为志怪小说的代名词。清后期,地方志频引该书入志,其中尤以荆楚、江南等南方地区为盛。各地方志或直接辑录该书之文字,或援引该书以证实记事,或辨讹该书记载。《秋灯丛话》入方志不仅为方志编纂提供了素材,也促进了该书的传播,为我们考证该书的小说来源、主角身份提供了依据,为地域文学、文学生态和文学思潮研究提供了原始材料,也为小说提供了一个新版本。
  • 作者:刘洪强  周舒启
  •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济南市专用通信局
  • 关键词:王椷《秋灯丛话》方志
  • 全文[ PDF 1358169.0 KB ] 2024.11(5)  共有 119 人次浏览
  • 作为民间信仰的狄仁杰——明清方志反映的狄公信仰之流传
  • [摘要]利用明清方志对中国各地狄公信仰情况进行调查,我们可管窥其自唐至清流传过程中的不同面貌。狄仁杰信仰自唐以降由个别地方逐步向全国扩散,彭泽等狄仁杰仕宦所历之地最早建立祠庙,并逐步影响到附近地区。明末至清代,狄仁杰在全国范围内确立起其神格形象。狄仁杰信仰在各地流传过程中至少有官方和民间两种力量推动,因而总是平行存在着不同的形象:官方往往尽力宣传狄仁杰的忠节与再造唐室的功绩,希望借其信仰实现教化本地民众的作用;普通百姓信仰狄仁杰则是希望祈福避祸,将其视作惩恶扬善、保护乡民的地方神。
  • 作者:胡雅芸
  •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
  • 关键词:狄仁杰 民间信仰 明清方志
  • 全文[ PDF 2108846.0 KB ] 2024.11(6)  共有 590 人次浏览
  • 明清时期新会陈皮与化州橘红的道地药材建构——以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
  • [摘要]对于柑橘,一般认为出现的时间为先有橘后有柑,柑较受欢迎,陈橘皮(陈皮)的药用价值则更高。早在《神农本草经》时代,橘柚(皮)已见诸记载并已具养生食疗之效。从南朝到明代柑橘入药渐进开展,到《本草纲目》柑橘橙柚的药用体系搭建完毕,在药疗和食疗方面影响深远。明以后“广陈皮”作为道地药材被医家广泛认可和使用。清以后受商业贸易、地方宣传等因素影响,新会陈皮与化州橘红脱颖而出成为橘柚(皮)中家喻户晓的道地药材。
  • 作者:郭幼为  王  微
  • 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关键词:柑橘 橘皮 新会陈皮 化州橘红 道地药材
  • 全文[ PDF 1478611.0 KB ] 2024.11(5)  共有 217 人次浏览
  • 历史上我国“香菇”异名使用情况探析历史上我国“香菇”异名使用情况探析——以地方志为主要资料
  • [摘要]考诸地方志及其他史料可以发现,“香蕈”之名在元代就已出现,此后一直到民国时期都有使用。明清民国时期,随着香菇栽培的发展,“香菰”作为“香蕈”的俗称被广为使用。词语“香菇”“香菰”均出现在清民国时期的典籍中,二者意义读音相同,通常认为是“香蕈”的俗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汉字使用的规范化,“香菰”这一写法被“香菇”取代。“香菇”一词的出现和普及,不仅反映出菇民栽培香菇区域的拓展,也是特指人工栽培的特性,以区别于非人工的天然菌类。对“香菇”异名的讨论可以为大型字典、词典更准确解释“香菇”释义提...
  • 作者:梁诸英  张碧林
  •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关键词:香菇史 香蕈 香菰 香菌 地方志
  • 全文[ PDF 747059.0 KB ] 2024.11(5)  共有 133 人次浏览
  • 地方志对马可·波罗记载问题的再考证——兼论方志解决历史疑难问题的研究空间
  • [摘要]马可·波罗曾在扬州做官3年,此为其重要经历。通过对扬州方志史料全面考索,可订正所载“忽都火者”乃马可·波罗的讹误,并考察“火者”一词历时义项变化,对照马可·波罗笔下的扬州空间书写,发现曾任江都达鲁花赤的“马马火者”是马可·波罗。同时亦可推断元代马可·波罗到扬州后政绩不彰,此可能是其在史志中“不载”的主要原因。马可·波罗宦迹问题对于百年来“马可·波罗到华”争议颇有助益,为解读马可·波罗提供方志新线索。
  • 作者:谢丹
  •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关键词:马可·波罗 扬州 地方志
  • 全文[ PDF 826021.0 KB ] 2024.11(3)  共有 655 人次浏览
  • 地方  古文献  辨识路径  例说
  • [摘要]地方志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或书目)是全面反映地方文献的集合,但由于修志者对于古今地名的内涵及其变化认识不足,于作者名字、籍贯考虑不周,有的或因文献缺失,或以讹传讹,或记录粗疏等,导致艺文志记录历代文献的作者、籍贯、书名等项记录,或错收滥收,或张冠李戴,或语焉不详,严重影响着地方文献的利用。因此可以说,辨识地方文献是地方志编纂、解读,以及地方文献整理的关键环节之一。文章从地名、籍贯、人名、书名四个方面的异同,讨论辨识古代地方文献的路径。
  • 作者:何振作
  • 作者单位:江西省图书馆
  • 关键词:地方 古文献 辨识路径 例说
  • 全文[ PDF 1026990.0 KB ] 2024.11(4)  共有 429 人次浏览
  • 《维扬关志》所见嘉靖初年扬州钞关的征税程序及单票使用
  • [摘要]《维扬关志》是反映明嘉靖初年扬州钞关建置的志书。由该志可见扬州钞关遵行朝廷指示,采用“挂号、写单、检收、领筹”的征税程序,并向过关船户提供纳税单票。与此同时,钞关为提高运作效率,谨慎任用有专业能力的铺户,自主设计船票以分流通泰盐船。朝廷指示和钞关自我改造对遏制钞关舞弊行为、提高钞关运作效率发挥作用,但仍有弊端,伴随着明后期朝廷强化监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钞关体制的监察完善与效率提高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 作者:宁  浩
  •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
  • 关键词:《维扬关志》扬州关 钞关 征税程序 税票
  • 全文[ PDF 2157459.0 KB ] 2024.11(5)  共有 122 人次浏览
  • 宋代乡村管理体系的几个问题——以宋元方志中的“乡里”书写为中心
  • [摘要]分析宋元方志中的“乡里”书写,可以加深对宋代乡村管理体系的认识,包括北宋初年在一些地区推行过“五里一乡”之制。宋代的乡村管理体系存在二元特性,一方面是指行政统辖和空间统辖两套系统并存,另一方面又指基层区划单位的理想化分责与现实性兼职特色明显。北宋中期以后,都和保成为乡村实际运作的区划单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旧的基层单位完全退出乡村管理舞台。仅就里来说,其融入新体系的方式有三:一是直接以里为都;二是作为都、保编排的地理空间基础;三是作为都的下级区划单位或直接替代都而承担其行政职能。方志“乡里”类目中记...
  • 作者:王  旭  许小燕
  •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 关键词:宋元方志 乡村管理体系 “乡里”书写
  • 全文[ PDF 1856096.0 KB ] 2024.11(4)  共有 516 人次浏览
  • 福建省地名形成的控制性因素——兼论新修地名志的用字原则
  • [摘要]受武夷山脉和闽中山地的双重阻隔,不仅闽语中保留大量中古音,福建地名中也遗留很多中原地区已消失的通名、专名用字以及命名规律,甚至还保留一小部分闽越原住民的地名用字。在福建地名发展历程中,福建地名主要受政治、军事、地理以及移民4个因素影响。其中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和县级政区的地名主要受政治影响,体现中原王朝对闽地控制与教化的意愿。历代的军事据点以及驿递道路附近居民点的命名则主要受军事因素影响。中唐以后,地理景观,尤其是地貌和水系,成为影响福建各级地名的重要因素。同时,闽地民众成规模的移民行为,也是福建...
  • 作者:李智君    韩菲阳
  •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
  • 关键词:福建 地名 控制性因素
  • 全文[ PDF 11296782.0 KB ] 2024.11(4)  共有 634 人次浏览
«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