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六朝时期建康—京口陆道要隘及交通考
  • [摘要]六朝时期,京口、建康两地的交通,不论是军事行动还是日常行旅,都十分仰赖沿江陆道。这条二百里“王涂”,虽然距离短,但因其沟通都城与京口重镇的特殊区位价值,在六朝史上异常关键。通过系统考辨六朝及唐代原始文献的记载,该道上自东向西最重要的陆道要隘依次是:竹里、罗落、黄城与湖头。结合南宋以来景定《建康志》等南京、镇江地区方志的记载与考古学、地理学成果,将这4个关键节点连缀起来,可以判断二百里“王涂”的基本线路。两地道路形态的形成,主要受到宁镇山脉的制约,或可作为透视南方丘陵地带陆路交通演变规律的一个典型...
  • 作者:祝修颀
  •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 关键词:六朝 建康 京口 要隘 陆道交通
  • 全文[ PDF 2485761.0 KB ] 2024.11(3)  共有 1413 人次浏览
  • 方志所见宋代书院文献论析
  • [摘要]宋代书院文献的整理与辨析是宋代书院研究的重要基础。宋代书院文献包括书院志、记、诗、赋、奏议、状疏等多种类型。除了传统文集、正史、杂史、笔记等史料,方志是更值得进一步发掘整理的文献,然而其中有不少书院记因作者等信息佚失而未被发现。宋代无书院志传世,笔者通过辑考方志,可得4种书院志,由此可窥其概貌。有观点认为宋代书院文献中唯有宋人书写的文献方为可靠史料,事实上亦有宋代史料误而明代方志等记载准确的现象,且历代方志中关于书院文献存在编纂因循相袭、多条路径传衍等特点,多有后世方志较前代更为详细之案例,因此...
  • 作者:刘向培
  •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关键词:宋代书院 方志 书院文献 书院志
  • 全文[ PDF 1814267.0 KB ] 2024.11(2)  共有 1663 人次浏览
  • 饶平置县过程考略
  • [摘要]在方志、正史等史料中,饶平置县年份记载颇有不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是与当时当地社会转型的复杂状况直接关联的,需要对一个较大的地方历史背景进行考察才能判断出现不同记载的真正缘由。明代中叶广东潮州府新建饶平县的过程,实际上是当时更大范围的地域社会转型过程的一部分,各种文献关于建县年份的不同说法,反映了时人和后人对该复杂历史过程记忆的差异。
  • 作者:陈春声
  •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历史系
  • 关键词:潮州 饶平 析土置县 历史记忆
  • 全文[ PDF 1179145.0 KB ] 2024.11(3)  共有 1484 人次浏览
  • 元代庄浪路建置考——从甘肃的两个庄浪地名谈起
  • [摘要]元代庄浪路有两个,先后设于甘肃行省和陕西行省,是造成今甘肃境内有两个庄浪地名的直接历史原因。元代甘肃行省庄浪路辖境含括庄浪河流域及黄河以南部分地域,在划隶陕西行省时,以黄河为界作了分割,黄河以北属甘肃行省管辖,以南则并入陕西行省兰、会诸州。陕西行省庄浪路虽因甘肃行省庄浪路而设,但是辖境却与后者不同,主要在包括泾、邠、静宁等地的陇山左右,属于新组建的路级机构,其形成与关陕的察合台系势力有关。庄浪路的建置承袭自西夏卓啰和南监军司,其建置变化牵动陕、甘两行省边界的变动,这种变动在宋夏、金夏疆界的变迁中...
  • 作者:陈建军
  • 作者单位:甘肃省博物馆
  • 关键词:元代庄浪路 西夏卓啰和南监军司 甘肃行省 陕西行省 察合台系
  • 全文[ PDF 2699570.0 KB ] 2024.11(2)  共有 802 人次浏览
  • 明代贵州兵备道研究初探
  • [摘要]明代贵州兵备道先后建置有五,分别是成化时期建立的威清道与都清道,嘉靖时期增设的毕节道与思石道,以及万历时期增设的贵阳道。各兵备道皆有常驻之地及辖区,各自管理道内事务。除不常设的贵阳兵备道外,其他四道皆在嘉靖时期受命兼理相应地区的分巡道,并将邻省相近地区纳入兼制范围。贵州兵备道虽以军事职能为主,但同时兼理行政、监察及司法等事务,特别是在兼理分巡道后,逐渐成为贵州治理不可或缺的军政建置。兵备道的设立,对贵州地方的稳定及控扼云南具有重要作用。
  • 作者:蒋福凯
  •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 关键词:明代 贵州 兵备道 建置 辖区
  • 全文[ PDF 1728077.0 KB ] 2024.11(1)  共有 524 人次浏览
  • 论地方志对王阳明文献的重构与还原
  • [摘要]地方志在著录王阳明文献时往往对其文本进行重构,达到以光志乘的目的。或在王阳明文献的题目中添加和更换地名,以凸显文本的创作地点;或删减王阳明文献内容,以回避原有的地域特征。地方志所收文献与阳明别集所载文献的差异,可以反映阳明弟子处理阳明文献的态度与策略。阳明弟子在编排诗歌文本时,往往拼合写作时间相近、内容相似的诗歌,重新拟定总的题目;在处理序文时,有意根据文本内容选取不同稿次,甚至对文本内容进行加工和润色。在历次编刻王阳明别集的过程中,主事者偏重于篇目顺序的调整,极少考订文本的具体内容。地方志所收...
  • 作者:童飞
  •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 关键词:地方志 王阳明文献 重构 还原
  • 全文[ PDF 1327474.0 KB ] 2024.11(3)  共有 987 人次浏览
  • 明代北京地方学校建设与人员情况考述——以方志资料为中心
  • [摘要]明代北京地方学校建设较为全面,域内府州县学全覆盖,另建有卫学、武学、阴阳学、医学、社学、书院等学校,少量为前代遗留,多数为明代创建。府州县学的建设较为完备,且多有重修;其他学校规模较小,存废杂陈。顺天府学教官和生员人数多于外府,州县学有训导缺员的情况,监生和岁贡生占教官的主体,夫役在万历时普遍被革除。阴阳学、医学、社学曾普遍设置,但发展较差。书院建设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万历时期是北京地区学校发展的最高峰,各类学校的新建与重修在体现明代教育布局的同时,也反映出各类官员与地方社会各群体共同联动,推进地...
  • 作者:王韧洁
  • 作者单位:北京市方志馆
  • 关键词:明代 北京 学校 儒学 方志
  • 全文[ PDF 1889919.0 KB ] 2024.11(2)  共有 1562 人次浏览
  • 明清《南安府志》对王阳明的历史书写研究
  • [摘要]明清时期《南安府志》对王阳明的历史书写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明嘉靖朝特点是尊其事功,略其思想。至万历朝时,记载数量增长,阳明学思想地位提升。清康熙朝突出平藩伟绩,对阳明学说褒贬并存。乾隆朝详记平乱事功,强调朱学正统。至晚清时期,调和朱王学说,重建儒学统治。明清《南安府志》对王阳明的历史书写受官方意识形态、编者学术倾向等因素影响,总体而言,对王阳明事功或学术思想记载呈递增趋势,王阳明与阳明学在府志中的地位亦逐渐提升。在《南安府志》编纂者建构下,“阳明过化之地”与“周程传道之乡”共同成为南安府的文化...
  • 作者:王雨辰  刘和富
  •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赣南师范大学王阳明研究中心
  • 关键词:明清时期 王阳明 《南安府志》 历史书写
  • 全文[ PDF 2087677.0 KB ] 2024.11(3)  共有 979 人次浏览
  • 地方志所见清代内蒙古的国家认同、边疆治理与文化交融
  • [摘要]清代内蒙古地方志的修纂是清王朝稳定边疆,将内蒙古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加强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修志者一方面高度肯定蒙古王公在内蒙古的作用,另一方面强调蒙古对清廷的臣服,宣传清朝统一内外蒙古的重要意义,以此体现清王朝在边疆地区的治理成就。同时,修志者还注重树立符合儒家伦理价值观的典型满蒙八旗人物形象,其中一些人物或参与地方治理受到人民爱戴,或符合忠孝仁义等传统美德。八旗烈女节妇等形象也得到了重视,有助于构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此外,修志者还注意到蒙古族和汉族在社会风俗方面的趋同,以及二者在文化和宗教上...
  • 作者:薛淇文
  •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蒙古历史学系
  • 关键词:清代内蒙古 地方志 国家认同 边疆治理 民族交融
  • 全文[ PDF 2547762.0 KB ] 2024.11(1)  共有 705 人次浏览
  • 抗战记忆的书写与建构——基于山西新方志为中心的探讨
  • [摘要]抗战记忆是新方志编撰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对新方志中抗战记忆的研究较少,学界多将其看作一种史料或抗战材料,鲜有从方志书写与建构方面展开的研究。新方志作为地方社会建构自我历史记忆与文化景观书写的重要“知识文本”,既是地方社会的重要文献资料,也是地方社会记忆选择性建构的结果。山西新方志的编撰通过建构军事斗争、人民抗战、区域社会、文物遗址、抗战英烈等文字之上的记忆场域,不仅书写了山西地方社会抗战独有的记忆,而且彰显了中国的抗战精神,为地方抗战记忆提供了丰富的价值遵循与人文滋养,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 作者:刘志辰  贾登红
  • 作者单位:抗战记忆是新方志编撰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对新方志中抗战记忆的研究较少,学界多将其看作一种史料或抗战材料,鲜有从方志书写与建构方面展开的研究。新方志作为地方社会建构自我历史记忆与文化景观书写的重要“知识文本”,既是地方社会的重要文献资料,也是地方社会记忆选择性建构的结果。山西新方志的编撰通过建构军事斗争、人民抗战、区域社会、文物遗址、抗战英烈等文字之上的记忆场域,不仅书写了山西地方社会抗战独有的记忆,而且彰显了中国的抗战精神,为地方抗战记忆提供了丰富的价值遵循与人文滋养,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 关键词:新方志 山西抗战 抗战书写 记忆建构
  • 全文[ PDF 1343890.0 KB ] 2024.11(6)  共有 536 人次浏览
  • 清代狱田研究清代狱田研究——基于方志文献的考察
  • [摘要]狱田产生于宋代,元明清三代皆沿用,是历代用于解决监狱囚粮不足的重要补充方式。清代狱田主要来源于个人(包括官员、士绅)捐献或者官方出资购置,经营模式则沿用一般土地的出租方式,所收地租即充作囚粮和补充监狱办公经费。受时代影响,在具体经营管理中,狱田也存在一定问题,不断被侵蚀,故其发挥的实际效应并非特别重大。民国以后,因为近代监狱制度的改革需费孔亟,狱田被大量拍卖或改为他用,从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 作者:张  波  赵玉敏
  •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历史学院;中国人民警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关键词:清代 狱田 捐献 地租
  • 全文[ PDF 1561191.0 KB ] 2024.11(2)  共有 1437 人次浏览
  • 八路军山东纵队党组织建设研究——基于地方抗战资料的审视
  • [摘要]八路军山东纵队是中共山东地方党组织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建立的地方抗日武装,由于没有“老八路”基础,部队内部的党组织规模和效力远落后于正规部队。自1939年始,随着抗战局势的推动和军队正规化发展需要,中共借助整军的方式使得八路军山东纵队内部的党组织成功在各支队“落地生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前期主要侧重于党政领导层的搭建,后期则通过创建“模范党支部”、加强党内教育等方式将党的组织领导辐射至基层;同时加强对权力的约束和管控,力求落实党内监督。在敌后抗战态势下,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党组织建设虽然在领导力和工作效能...
  • 作者:刘志鹏  宋佳辉
  •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党组织 地方武装 山东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山东纵队 山东军区
  • 全文[ PDF 1936506.0 KB ] 2024.11(6)  共有 595 人次浏览
  • 论近代漂染业的层级式发展——以湖南地方志的纂修及其运用为中心
  • [摘要]:随着学术的繁荣发展和地方史研究重要性的凸显,地方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地方志纂修及其运用均应当更加谨慎。笔者根据对比当今地方志编委会撰写的《湘潭市工业志》和民国时期编纂的《湖南实业志》,发现湖南染坊并非最早始于湘潭,而是始于乾隆年间的长沙,之后湖南各地漂染业得以较快发展。同时,在对比今人汇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收录1948年版的《醴陵县志》及其原版等地方志资料可知,收录的文献为“近始有醴商运往各埠销售”,而原版资料则为“迨民国初年乃有醴商自行漂染,运往各埠销售”。此外,综合其他地方志等相关资料可...
  • 作者:熊元彬
  •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半殖民地工业特质 湖南 地方漂染 近代 发展
  • 全文[ PDF 1502681.0 KB ] 2024.11(1)  共有 257 人次浏览
  • 陈衍在方志领域的贡献、方志观及对方志的文学书写——基于其修志成果及文学著作的考察
  • [摘要]:陈衍较早提出“方志学”这一学科名称,曾主持福建全省县志的纂修工作,主纂《福建通志》《闽侯县志》两部重要志书。陈衍主张本地人或“宦游久于其地”者修志,认为修志不宜尽皆“好大骛广”,同时秉持“采取必载出处”“宁繁毋简”“通志体例宜仿正史”等原则,并注重内容的“采摭”与“推勘”。陈衍还对地方志及相关工作进行过多角度的文学书写,主要体现在以诗文、诗话书写修志经历,借地方志发表文学观点等方面。通过以上考论,有助于学界更全面地观照陈衍在地方志和文学领域的成就。
  • 作者:王佳伟
  •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 关键词:陈衍 修志贡献 方志观 文学书写 方志学
  • 全文[ PDF 1409846.0 KB ] 2024.11(5)  共有 132 人次浏览
  • 福建方志所见王阳明诗文辨析——兼及地方志资料的特殊价值
  • [摘要]王阳明在福建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文作品,这些作品与阳明后学整理的诗文集包括现在通行的全集在内容和文字上存在较大出入,并有全集未予收录的诗文,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阳明后学和地方志的修纂者在对王阳明原作进行收录时,难免会有删节和修改等情况。从文字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这些删节和修改的原因及效果,不仅可以发现地方志所收诗文是对王阳明研究的重要补充,也能够揭示福建方志对于王阳明诗文的特殊处理,从而了解到福建方志的编纂精神,明晰“人杰地灵”的思维对地域文学的深刻影响,揭示地方志资料的特殊价值。
  • 作者:李佳纹
  •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
  • 关键词:王阳明 福建 方志 诗文
  • 全文[ PDF 1616101.0 KB ] 2024.11(3)  共有 1370 人次浏览
  • 地名的语音形式与文字形式——也谈北京方志中的“双泉铺”与“双缐铺
  • [摘要]北京方志中有对近郊地名“双泉铺”的长期记录。这一地名来源于元代设置的急递铺“双泉铺”,明中叶后记载为“双缐铺”,清代又改回“双泉铺”,民国写作“双泉堡”。传统观点认为此地系元代手工业匠局机构“双缐局”。王毓蔺提出“元明北京历史语言变迁”与“明代官私对文字的读音记录差异”两个观点。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可以发现无论“双泉铺”的文字形式如何变化,其语音形式一直稳定,读作“双泉铺”。明代写作“双缐铺”是因为“泉”与“缐”字形相联系,书写者将其与元代“双缐局”联想了起来。研究旧志中的地名时,既不能盲目信从旧...
  • 作者:贾沈朱  宋华强
  •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 关键词:历史地名 双泉铺 双缐铺 双缐局
  • 全文[ PDF 1256972.0 KB ] 2024.11(2)  共有 947 人次浏览
  • 云南省新编地方志语言志编纂研究
  • [摘要]云南省拥有丰富的语言资源,这为地方志中语言志编纂提供了素材,语言志编纂理应重视并详细记录。新中国第一轮地方志编纂中云南省积极响应,编纂出版一大批语言志,但在第二轮续修志书时绝大多数续志都未编纂语言志。论文首先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分析云南省两轮新编地方志中语言志编纂的总体情况及各地方志中语言志要素的编纂情况,然后从术语的规范性、语言志的归属、语言志要素的与时俱进及核心要素的规范性等方面总结语言志编纂存在的不足。
  • 作者:陈  伟  山娅兰
  • 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 关键词:云南省 地方志 语言志 方言志
  • 全文[ PDF 699912.0 KB ] 2024.11(4)  共有 581 人次浏览
  • “东陉关”究竟在哪里
  • [摘要]雁门关  东陉关  西陉关  峪口  胡峪
  • 作者:刘淮南
  • 作者单位: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 关键词:雁门关 东陉关 西陉关 峪口 胡峪
  • 全文[ PDF 769312.0 KB ] 2024.11(1)  共有 313 人次浏览
  • 梁寒冰方志理论与实践
  • [摘要]梁寒冰是新中国新方志全国性编修活动的参与组织领导者。他坚持方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开展调查研究,又注重新方志学理论研究,其方志理论研究对当时全国各地的修志实践、新方志学的理论探讨及学科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通过回顾梁寒冰的著述、手稿以及档案,对他的方志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与提炼,以期对未来修志工作有借鉴意义。
  • 作者:顾永林
  • 作者单位:天津市档案馆〈天津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 关键词:梁寒冰 马克思主义方志学 新方志 旧方志 修志
  • 全文[ PDF 941547.0 KB ] 2024.11(5)  共有 131 人次浏览
«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