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青海新出明《故母全氏游孺人墓志铭》与明初河湟江西移民青海新出明《故母全氏游孺人墓志铭》与明初河湟江西移民
  • [摘要]2019年青海省西宁市新出明《故母全氏游孺人墓志铭》记述游孺人全氏的家世、婚嫁、妇德和家族成员概况,描绘了志主全龙贞“女中君子”的完人形象,是我们了解明代女性形象的重要墓志资料。志文记载志主死后葬于江西临川,但墓志铭却出土于青海西宁,志文记述志主的卒葬地与墓志铭出土地点空间上的错位,应与明初江西、河湟两地的移民活动有关。明初河湟江西移民人数虽不及江苏、安徽,但江西籍移民同样也是明初河湟江淮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 作者:孙  杰
  • 作者单位:西宁市博物馆
  • 关键词:明代 西宁 临川 河湟移民
  • 全文[ PDF 986950.0 KB ] 2023.10(1)  共有 189 人次浏览
  • 郑桓公早期居地变迁考
  • [摘要]
  • 作者:叶先闯
  •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关键词:郑桓公 棫林 拾 郑 都邑变迁
  • 全文[ PDF 1430497.0 KB ] 2023.10(2)  共有 267 人次浏览
  • 江一麟巡抚南赣与奏设长宁县考
  • [摘要]明代漕运总督江一麟在万历初年的任职情况方志记载不一,实由修志者未对其生平仕宦进行核查、未考地名简称及政区沿革等所致。经考可知,江一麟万历二年由浙江左布政使升南赣巡抚,任职期间平定叶楷叛乱,并于万历四年向明廷奏设江西长宁县。万历五年升任漕运总督,万历八年卒于此任。其一生并未任职贵州巡抚,奏设的长宁县亦非四川长宁县。
  • 作者:蒋福凯
  •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 关键词:江一麟 方志 南赣巡抚 贵州巡抚 长宁县
  • 全文[ PDF 1354725.0 KB ] 2023.10(1)  共有 237 人次浏览
  • 阳明学与地方志关系刍议
  • [摘要]
  • 作者:张宏敏
  •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浙江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
  • 关键词:王阳明 阳明行迹地 地方志 阳明后学 地域阳明学
  • 全文[ PDF 1140680.0 KB ] 2023.10(3)  共有 184 人次浏览
  • 从神灵空间到生活世界:明清以降关林庙与一个地域社会网络的形成
  • [摘要]关林庙是地方社会以崇拜关羽为核心而形成的特定神祇空间。明万历中期,多元社群开始大规模扩建与修缮关林,力图构建社会共同敬奉和祭祀关羽的神灵空间,关林庙会相伴而盛。国家权力对关羽信仰体系的褒封性介入,使其被赋予的政治性色彩日益浓厚,俨然成为官方控制地方社会秩序的文化手段。同时,时代变迁与社会文化嬗变促使关林庙宇由单一祭祀神灵场所演变成融祭祀表演、商品交易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互动交流空间,进而形成一个整合民众交际行为且蕴含多元功能的地域社会网络。
  • 作者:张帅奇
  •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 关键词:关林庙 神灵空间 生活世界 地域社会
  • 全文[ PDF 2042421.0 KB ] 2023.10(1)  共有 258 人次浏览
  • 衢州初置废州时间与相关史事考
  • [摘要]衢州作为唐代首次出现的州郡名称,是当时江南地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学界一直以来对其州郡置废、刺史选任的时间众说纷纭,也缺乏系统性研究。笔者试图通过考证唐代衢州选任刺史始末、州郡置废的过程作为切入点,讨论唐初江南地区关于州郡置废之相关史事,从而观察其所反映的文化变迁与政治内涵在江南地区微观历史中的体现。
  • 作者:黄子潇
  •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 关键词:唐代 衢州 州郡置废 江南地区
  • 全文[ PDF 1818960.0 KB ] 2023.10(4)  共有 195 人次浏览
  • 方志视野下的明清上海地区疫情研究
  • [摘要]梳理上海地方志特别是旧志关于明清时期疫情的资料,分析明清上海地区疫情特征,发现明清上海地区平均7年就有1次疫情,多在夏秋之交;这一地区疫情重心有从华亭县—上海县区域向上海县—嘉定县区域迁移的趋势;疫情烈度总体较高,以“大疫”为主;病种记载较少,见载的病种以霍乱和红痧为主;上海地区疫情常与他灾害并发。从江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来看,则可以发现上海地区疫情特点与全国和江南地区相呼应,但在清代末期,由于人口和经济重心迁移至从府城华亭县(包括娄县)迁移至上海县,疫情重心也随之转移到上海县。
  • 作者:徐满成  段逸山
  •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
  • 关键词:地方志 疫 上海地区 明代 清代
  • 全文[ PDF 2574576.0 KB ] 2023.10(3)  共有 195 人次浏览
  • 明清民国时期关中—天水地区城市供水的特征
  • [摘要]明清民国时期关中—天水地区城市供水的水源包括地下水(井泉水)、渠水、河水和雨水4类。尽管当时该地区城市地下水资源呈现明显的区域内部差异,但凿井浚泉汲取地下水始终是该地区城市最主要供水方式,具有区域普遍性特征。渭河平原地区至少有73%的城市曾开渠引水入城,其中渭河南岸十城均曾营建渠道引水入城,启示我们当前务必要做好秦岭北麓的植被保护工作。汲取河水、凿池聚雨和人工卖水均是明清民国时期该地区城市供水的重要补充方式,但不具有区域性特征。
  • 作者:王  挺
  •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关键词:城市供水 特征 关中—天水地区 明清民国时期
  • 全文[ PDF 3332956.0 KB ] 2023.10(1)  共有 265 人次浏览
  • 晚唐行交州海门镇址新探
  • [摘要]唐懿宗咸通四年至七年,随着交州陷落,朝廷于海门镇置行交州、安南都护府作为南征安南的军事指挥中心、后勤补给基地。关于行交州海门镇址,自宋以降,学界有博白东南说、越南海防说、博白西南说、合浦县濒海说4种观点,诸说存在若干值得商榷之处。通过梳理置行交州海门镇前后史实,并结合《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崇祯《廉州府志》等关于宋初廉州迁治与太平军相关记载,笔者判断行交州海门镇与太平军海门镇同址,推测当位于今合浦县文昌塔至党江镇倒流村之间平坦地带。作为马援故道上重要节点的海门,在宋初廉州治所由旧州、长沙场、...
  • 作者:郭超
  •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 关键词:晚唐 行交州海门镇 太平军 崇祯《廉州府志》
  • 全文[ PDF 1350274.0 KB ] 2023.10(4)  共有 270 人次浏览
  • 明清至民国时期四川牛踏堰灌区的水利纠纷与地域社会
  • [摘要]牛踏堰在明、清、民国3个时期均发生过较大的水利纠纷。通过还原纠纷过程,发现结构性分水矛盾是引发纠纷的重要原因。架构在分水矛盾之上的水利规则,本可发挥消弭纠纷、建立用水秩序的作用,但当旧有水利规则未能因时因势变通时,却会成为纠纷产生的根源。在纠纷解决方面,官府扮演了关键性角色。明代牛踏堰灌区已形成家族间的地缘性水利联盟,清代衍生出两个互不相统的具有董事会性质的水利组织,民国时期建立统一的管理组织,但仍无法消解结构性分水矛盾。
  • 作者:牟旭平
  • 作者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关键词:乐山县 牛踏堰 水利纠纷 地域社会
  • 全文[ PDF 2406681.0 KB ] 2023.10(2)  共有 258 人次浏览
  • 清代广西地方志的荒政思想与灾害文化——基于边疆治理的视角
  • [摘要]受到荒政意识与边疆治理的影响,清代广西修志者尤为重视祥异、水利、仓储、祠祀等条目的书写。“天人感应”是清代广西地方志祥异条目的核心思想,修志者将灾害解释为“上天示警”,以此提醒地方官员引起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受到荒政思想的影响,清代广西修志者着重强调兴修水利、广建仓储对于防御灾害的重要性,并结合水源利用与仓储运作的实际情况指出相关问题,以期本地官民予以重视,及时改善。清代广西地方志的祠祀书写,体现出灾害文化与方志纂修的密切互动。清代广西修志者重视灾荒问题的书写,对于荒政思想的传播、灾害文化...
  • 作者:秦浩翔
  •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 关键词:方志书写 荒政思想 灾害文化 边疆治理
  • 全文[ PDF 2279396.0 KB ] 2022.9(6)  共有 413 人次浏览
  • 误读、空白与隐讳:唐宋庐州“修城”的回溯性考察及其历史书写——以地方志资料为中心
  • [摘要]唐宋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变革时期,从唐朝的大一统到两宋的南北分据,庐州作为一个地方城市,城池修建异彩纷呈,其“大城”地位是以往未曾认识到的。城池修筑受到国家政策、区域地理格局和军事政策的多重影响,“修城”成为理解这一时期王朝军事战略的重要视角。结合近年来学界的研究成果,笔者对唐宋庐州城池的修筑做了梳理,对金斗城的修筑者、五代罗城的历史地位和南宋斗梁城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回溯性考察。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对3座城池的书写及其筑城者评述存在一定的差异:金斗城托名修建、五代罗城淹没于地方史籍和斗梁城...
  • 作者:张亮
  •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关键词:庐州 金斗城 罗城 斗梁城
  • 全文[ PDF 1657808.0 KB ] 2023.10(4)  共有 286 人次浏览
  • 明清江西方志灾害记述及价值
  • [摘要]记述灾害的明清江西方志种类多,包括通志、府州志、县志等。方志数量清代较明代增多;方志篇目一般附于其他门类下或独设门类,趋于稳定;记述时间范围不统一,主要集中于明清时期;灾害条目增多,蕴含的灾害要素丰富;灾害种类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及引发的次生灾害等;记述灾害的格式主要有6种。此外,明清江西方志在“水利”“恤政”“蠲免”“仓储”“赋税”“户口”“宦绩”“名臣”“义民”“孝友”“方技”“艺文”等类目下也记述与灾害有关的信息。明清江西方志记述灾害,具有较大的价值。
  • 作者:赵  丹
  •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 关键词:明清 江西 方志 灾害 记述
  • 全文[ PDF 1755779.0 KB ] 2023.10(3)  共有 409 人次浏览
  • “黄茅瘴”含义源流考——以方志文献为中心的考察
  • [摘要]“黄茅瘴”是古代最常见的瘴名之一。它以发生地常见的植物为名,主要出现于两广、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该概念出现在西晋。在明清方志中,“黄茅瘴”呈现出时节和病理上的地域性差别。两广的“黄茅瘴”多发生于农历七月至九月间,所致之病“热瘴”(恶性疟)和“冷瘴”(间日疟或三日疟)皆有。福建西部的“黄茅瘴”多发生于农历九月,所致之病以“冷瘴”为主。江西南部的“黄茅瘴”多发生于农历五月至六月,所致之病以“热瘴”为主。地域开发的推进和医药条件的改善则是其发生的限制性因素。
  • 作者:江震
  •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 关键词:黄茅瘴 热瘴 冷瘴 地方志
  • 全文[ PDF 1295411.0 KB ] 2023.10(2)  共有 186 人次浏览
  • 立册存案,载入志乘:清代义田盗侵与宗族、官府应对
  • [摘要]中国古代义田肇始于宋代,至清代鼎盛。伴随清代义田发展,盗侵现象亦呈多发之势。清代宗族、官府等踊跃捐输,支持义田发展,同时对义田盗侵现象进行深刻反思。宗族主动申请将义田立案,经过官府层层审批,载入志书中备存。官府为义田创立者颁发执帖,并通过勒石建坊、颁给御书匾额、赏予顶戴等方式予以褒奖宣扬。对盗侵义田者,则订立法律规条,分类治罪处罚。乾隆年间发生两起义田侵没案件,反映了律法规条在义田保护方面缺乏应有的执行力,透射出官府保护义田之有心与乏力。
  • 作者:刁美林
  •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 关键词:义田 盗侵 立案入志 勒石建坊
  • 全文[ PDF 2601240.0 KB ] 2023.10(1)  共有 164 人次浏览
  • 中法战争期间顺德团防总局的设立及其意义
  • [摘要]光绪年间中法战争促发广东全省团练活动的兴起,顺德团防总局作为地方团练组织因之得以设立。在中法战争期间,顺德团防总局的设立不仅加强了当地军事防务,而且在经济上还为中央与省局的军费筹措提供一定的捐输。更为重要的是,顺德团防总局在当地社会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社会控制系统,有效地杜绝了顺德县可能因外患而引发的内部动乱。顺德当地士绅借由战乱的团练活动而建立的社会控制系统,并非是对官权的侵夺,而是协助官府更好管理社会的结果。
  • 作者:何圳泳
  •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关键词:顺德团防总局 中法战争 捐输 团练组织 社会控制
  • 全文[ PDF 1309521.0 KB ] 2022.9(6)  共有 326 人次浏览
  • 南唐泰州城位置新考——基于地方文献与考古资料的考述
  • [摘要]泰州,唐代为海陵县,五代时期昇元元年升县为州。由“泰州重展筑子城记”碑刻等出土遗物和明、清州志等泰州地方文献可知,南唐泰州城为子城与罗城的格局。研究者多未走出明清泰州老城的藩篱,认为历代泰州城都在明清老城的范围内。经考证,南唐泰州子城位于明清泰州老城内中北部略偏东;罗城的范围却要远大于明清泰州老城的范围,是历代泰州城中规模最大的,但持续的时间极短。
  • 作者:周金波
  • 作者单位:泰州市博物馆
  • 关键词:南唐泰州城位置新考——基于地方文献与考古资料的考述
  • 全文[ PDF 1859147.0 KB ] 2023.10(4)  共有 315 人次浏览
  • 基层选举与派系纷争基层选举与派系纷争——以抗战胜利后汉口市复兴区第八保保长选举为中心
  • [摘要]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汉口市复兴区第八保保长选举中,国民党党部人员王干臣虽获得多数选票,但三青团方面却极力反对。党团双方借助各自资源,分别公函负责处理选举纠纷的汉口市政府,汉口市政府将纠纷交由湖北省民政厅裁判。最终,在三青团、汉口市政府、湖北省民政厅三方合力之下,王干臣保长当选无效,复兴区第八保重新民选保长。在战后各地的基层选举中,由派系纷争引发的选举纠纷颇具有普遍性,而这些选举纠纷共同折射出国民党基层统治的弱化。
  • 作者:杨巍巍
  •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 关键词:基层选举 派系纷争 保长选举 统治弱化
  • 全文[ PDF 1377569.0 KB ] 2023.10(2)  共有 204 人次浏览
  • 唐宋时期瓜洲沙洲变迁与沿江政区响应
  • [摘要]中唐以来扬州、润州江面上的瓜洲规模逐渐扩大,最终同江北扬州相连,扬州滨江土地的增加与长江江面的收束使该地区政区变化频繁。江中沙洲时期,瓜洲分属于扬州、润州,并岸后以江为界,全属扬州。唐末以来扬州滨江区域逐渐发展,北宋初年通过割县与升州,扬州一分为二,长江两岸形成昇、润、扬、真四州两两相对的地域结构。南宋时期,瓜洲在某些时段遥隶镇江,以江为界与跨江遥隶代表着滨水区域两种不同的地域结构,后者重视对长江水域的控制,因此在宋廷构建江防体系与元军围困扬州的过程中凸显出来。
  • 作者:黄彬琦  王  旭
  •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 关键词:沙洲 瓜洲 滨水区域 地域结构 政区
  • 全文[ PDF 2395327.0 KB ] 2023.10(3)  共有 215 人次浏览
«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