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崇文与尚质:明代两部《朝邑县志》的撰写体例与志学观念
  • [摘要]明正德年间出现的《朝邑县志》,颇受后世的好评。而在其后六十余年问世的《续朝邑县志》则名声远不及《朝邑县志》。对于此两种志书的评价,学界也存在较大分歧。实际上,这是两部各具特色的县志佳作。它们在志书繁简体例、资料选取角度,以及语言特色上各有不同表现,这与编纂旨趣及当时学术思想有相当关系。
  • 作者:关永利
  •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
  • 关键词:朝邑县志 续朝邑县志 撰写体例 志学观念
  • 全文[ PDF 1829796.0 KB ] 2021.8(5)  共有 347 人次浏览
  • 范子长《皇朝郡县志》再探
  • [摘要]南宋范子长著有地理总志《皇朝郡县志》,今已亡佚。经考,其书虽题为范子长所著,实出自众人之手;此书纂修于宋宁宗嘉定间。另《永乐大典》载有《郡县志》一部,考察相关著录与存文,知两书并非同一著作。
  • 作者:石悦
  •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 关键词:《皇朝郡县志》宋朝 总志
  • 全文[ PDF 1509545.0 KB ] 2021.8(1)  共有 1063 人次浏览
  • 94卷本崇祯《松江府志》小考
  • [摘要]94卷本崇祯《松江府志》,为明崇祯年间松江地区所纂两部府志之一,目前仅知上海图书馆藏有一部残本。通过与学界较为熟知的58卷本崇祯《松江府志》的比较,可知94卷本早出,为陈继儒所纂修;58卷本后出,为俞廷谔所删改。此前通行的58卷本早出的说法并不准确。尽管94卷本存在着内容泛滥、编次失当、文字讹误等问题,但其内容比58卷本丰富很多,且反映了陈继儒初纂府志的面貌,值得深入研究。
  • 作者:谢辉
  •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
  • 关键词:崇祯松江府志 94卷 陈继儒
  • 全文[ PDF 827798.0 KB ] 2021.8(2)  共有 967 人次浏览
  • 论金德玹《新安文粹》的编刻过程及典型意义——基于地域文学生态链生成与演进的个案研究
  • [摘要]明天顺四年(1460)冬刻成之《新安文粹》15卷,是在金德玹原集《新安文集》40卷基础上,由其侄苏大裁汰重订,更名付梓而成,现存天顺四年苏大重订本,藏国家图书馆。该本有前序两篇,后序及跋3篇,叙跋者根据各自身份不同,行文中有明显的身份意识表达,基于该本“选而再选”之二选重订的特殊性,序跋者对“选者尤难”的体悟尤为深刻。该本与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前后相续而出,后者在编选契机上受该书之影响,既有对其裁汰过多的不满,也有增益垂范之意。从《新安文集》到《新安文粹》再到《新安文献志》,自然形成一个地域性文献总集编...
  • 作者:谷维佳
  •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关键词:金德玹 苏大 程敏政 《新安文集》《新安文粹》《新安文献志》
  • 全文[ PDF 1341326.0 KB ] 2021.8(2)  共有 537 人次浏览
  • 古今图书集成》本《重庆府志》考
  • [摘要]《古今图书集成》所征引《重庆府志》系康熙年间重庆知府孙世泽修,江津县名儒龚懋熙纂。其体例应与当时朝廷指定的地方志样板贾汉复所修顺治《河南通志》、康熙《陕西通志》极为相似。该志久佚,见录于《古今图书集成》的佚文约5万字,内容丰富,所载明末清初重庆地区的史实,尤其是康熙六年至二十四年重庆府及下辖3州11县的户口、田赋等数据,史料价值颇高。
  • 作者:唐光荣
  •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 关键词:《重庆府志》 康熙 《古今图书集成》
  • 全文[ PDF 1094555.0 KB ] 2021.8(4)  共有 631 人次浏览
  • 清代豫南地区方志纂修整理述评
  • [摘要]据整理与统计,清代豫南地区现存方志共73种,可考亡佚方志共24种,透过这些数据和纂修历史的轨迹,可知清代豫南地区各府、州、县等均有修志,且保存较为完好,志书种类也较为齐全,极大地体现了地方志连续性的特点,可一览本地区沿革及民俗风情。尤其突出的特点是该地区修志人才辈出且较早具有方志理论意识,为后来清中期以后方志理论系统性发展作出重要铺垫,也促进了清代豫南地区修志的繁盛。
  • 作者:蔡菲
  •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 关键词:清代 豫南方志 纂修 整理 述评
  • 全文[ PDF 1486734.0 KB ] 2021.8(5)  共有 396 人次浏览
  • 罗浮山志编纂及陈琏《罗浮志》价值考论
  • [摘要]罗浮山志编纂始于宋代,南宋王胄《罗浮图志》是第一部汇辑详赡、体例完备的罗浮山志。明初陈琏《罗浮志》则是现存最早较为完整的罗浮山志,保存了一些王胄《罗浮图志》的原貌。作为现存最早罗浮山志,陈琏《罗浮志》体例上对后世山志的编纂影响深远;一些宋元文献因之得以保存流传,具有一定的辑佚校勘价值;有关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文献,对研究罗浮山宗教史也具有重要意义。回顾罗浮山志编纂史,对当下山水名胜志、旅游景区志的编纂均有一定借鉴意义。
  • 作者:吴凯桐  孙廷林
  •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 关键词:罗浮山志 陈琏 《罗浮志》
  • 全文[ PDF 1082103.0 KB ] 2021.8(1)  共有 1415 人次浏览
  • 晚清湖北修志新、旧派争论——以两版光绪《麻城县志》的编纂差异为例
  • [摘要]章学诚方志学理论及其纂修《湖北通志》的实践对清中期以来湖北方志编纂产生了重要影响。伴随新思想传入,晚清时期方志编纂发生诸多变化,这些变化通常被视为近代方志转型的前奏。在该背景下,清末围绕着《湖北通志》的纂修问题出现了主新派和主旧派的争论。通志纂修以县志编纂为基础,通志纂修的争论往往在县志编纂中有集中的表现。光绪二年(1876)和光绪八年两版《麻城县志》在编纂理念、编排方式和部分内容上的差异可以视为是这一时期相关变化、争论和分歧的缩影。通过对两版县志编纂差异的考察,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清末方志编纂者如何对...
  • 作者:张煜
  •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系
  • 关键词:《麻城县志》 王葆心 《湖北通志》
  • 全文[ PDF 1204236.0 KB ] 2021.8(2)  共有 864 人次浏览
  • 嘉庆《连江县志》的初印本与后印本
  • [摘要]旧方志的版本问题复杂多样。以国家图书馆藏嘉庆《连江县志》卷首志名题字页中的木戳为线索,考证嘉庆《连江县志》存在初印本和后印本两种版本,后印本是在初印本的基础上剜改增补而来。修订最多的人物部分或是导致嘉庆《连江县志》校订重印的主要原因。
  • 作者:何沛东  稚蓥
  •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
  • 关键词:嘉庆 连江县志》 本人物传
  • 全文[ PDF 3135141.0 KB ] 2021.8(4)  共有 648 人次浏览
  • 清代台湾方志中的文化遗产纂录及其价值
  • [摘要]清代方志中对台湾地区文化遗产多有记述,主要分为自然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3类。自然文化遗产展现台湾地区独特的地物风貌,物质文化遗产是台湾历史信息的情境再现,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台湾历史社会风貌的集中展现。通过对涉台方志中“古迹”“风俗”等部分中有关当地文化遗产记载的归类分析,在纵向上把握台湾文化遗产由远及近的发展脉络,在横向上对台湾不同地区文化进行比对和释因,并从方志学视角对清代台湾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脉络进行梳理,借此思考当前两岸涉台文物的共同保护与治理问题,为两岸历史文化研究提...
  • 作者:卞梁  连晨曦
  •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
  • 关键词:清代台湾 地方志 文化遗产 两岸融合
  • 全文[ PDF 2180753.0 KB ] 2021.8(1)  共有 657 人次浏览
  • 清顺治《汉中府志》纂修考——明清易代之际的方志书写
  • [摘要]要:清顺治十三年(1656),汉中府知府冯达道主持纂修了清代第一部《汉中府志》。冯达道直接利用万历《汉中府志》旧志雕版重新刊印新志,在顺治《汉中府志》中系统保留万历旧志文献;又采取替换、增补方式将明末清初汉中史事融入志书之中。冯达道则以旁观者的视角对明清之际的汉中社会变迁、旧志编纂得失进行评论分析。全面考察顺治《汉中府志》的纂修过程与文献价值,对于后人理解明清易代之际地方志的纂修方式与书写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 作者:王浩远
  •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 关键词:顺治《汉中府志》 冯达道 万历《汉中府志》
  • 全文[ PDF 1597281.0 KB ] 2021.8(3)  共有 903 人次浏览
  • 论邹汉勋对地方志舆图绘制的继承与发展
  • [摘要]邹汉勋参编或总修的4部名志所记载的区域,明清时多属于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其所绘制的舆图展示了当时民族地区的状况,为研究当时的地名和山川风貌、民俗人情提供了考察依据;贯穿于其中的舆图绘制原则,是了解明清时舆图绘制继承发展的资料。邹氏将传统舆图“制图六体”“计里画方”“四至八到”“古墨今朱”等绘图原则,同实地测量、多色成图、创造标识符号等方法结合起来绘制新图,其中包含了西方地图的理念,可谓近代舆地学的创新性发展。
  • 作者:颜全己
  •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 关键词:邹汉勋 方志舆 图继承 发展
  • 全文[ PDF 4292128.0 KB ] 2021.8(4)  共有 467 人次浏览
  • 《永乐大典·潮州府》卷外潮州旧志辑校
  • [摘要]对于《永乐大典》地方志的辑佚,今有马蓉等点校《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张国淦辑、杜春和整理《张国淦文集四编:永乐大典方志辑本》与刘纬毅等辑《宋辽金元方志辑佚》等3种辑本。而以某一地区而言,因上述3种辑稿为全国范围而作,工程浩大,缺少全面必要的校勘;或因对地方文献不熟悉,考校不精。3种辑稿不同程度存在误辑、漏辑、辑录体例错误、校勘失察、断句不妥等毛病。本文对《永乐大典·潮州府》卷外潮州旧志作精审的辑校,以期为《永乐大典》地区性方志辑佚提供一个范例。
  • 作者:吴榕青
  •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关键词:《永乐大典》 潮州 旧志 辑校
  • 全文[ PDF 2109839.0 KB ] 2021.8(5)  共有 622 人次浏览
  • 印本差异与旧志整理——以同治《大邑县志》为例
  • [摘要]提要:旧方志的印本并不仅仅包括初印本及有明确标志的增刻本与递补重印本,还有一种没有明显标志的重印修订本。这种重印修订本对旧本大致有增、删、剜改、补注4种类型的改动。这种印本或并不被目录书著录,或误被当成其他印本的复本,往往为学界所忽略。在旧志整理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对这种印本进行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整理底本,制定科学的整理凡例。在目录编制与旧志影印方面,也应该对这种印本加以重视。
  • 作者:王斌
  •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地方文献研究中心
  • 关键词:旧方志 印本 差异 整理
  • 全文[ PDF 1745445.0 KB ] 2021.8(2)  共有 585 人次浏览
  • 清代广西地方志编纂及其特征述论
  • [摘要]清代是广西修志的鼎盛时期,地方志编纂日趋成熟。从编纂思想主张上看,目标明确,立意深远;从时空分布上看,波浪起伏,东多西少;从编纂人员及组织上看,官绅配合,分工明确;从编纂体例上看,体例成熟,与时俱进;从编纂内容上看,内容全面,价值丰富;从编纂特色上看,凸显民族,重视边疆。清代广西地方志编纂意义重大,具有重要资政、教化和史料价值。
  • 作者:谢宏维  秦浩翔
  •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关键词:清代 广西 方志编纂 述论
  • 全文[ PDF 2438234.0 KB ] 2021.8(3)  共有 763 人次浏览
  • 清代东北方志序论思想价值略论
  • [摘要]方志不仅有史料价值,还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集中体现在小序、按语、论赞等之中。清朝统治者通过东北方志的修纂来表明其正统地位,论证其治统即政权合法性和统治合理性;宣扬其道统,即儒家文化认同和强化道德教化。此外,还凸显“满洲根本”的政治原则,实质仍包含在“大一统”思想之中。随着清末社会大变革,传统经世思想中注入救亡图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东北方志序论也包含丰富的革新思想,如针砭时弊、世界视野与进化史观、振兴实业、抵御外侮、重视教育等。系统阐述清代东北方志序论的思想价值,展现出时代变革影响下方志编纂思...
  • 作者:安大伟
  •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关键词:东北方志序论思想价值
  • 全文[ PDF 1579209.0 KB ] 2021.8(1)  共有 600 人次浏览
  • 吴宗慈总纂《江西通志稿》与近代方志文化的构建
  • [摘要]吴宗慈于抗日战争时期临危受命,担任江西通志馆筹备委员会主任,主持通志馆创办工作。江西通志馆成立后,吴宗慈作为馆长兼志书总纂,克服抗战时局动荡和战后社会经济凋敝的重重困境,以制度建设保障修志工作的正常开展,以讲求“方志之有实体效用”促进方志体例创新,并从理论和实践双重维度构建近代方志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有力推动了近代方志的转型与发展。
  • 作者:曾荣
  •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关键词:吴宗慈 《江西通志稿》 方志文化 江西通志馆
  • 全文[ PDF 794311.0 KB ] 2021.8(1)  共有 918 人次浏览
  • 略论县域旧志体例的演变——以永泰县3部方志为例?
  • [摘要]县域方志是古代中国最基层的官修地情文献,其肇兴于隋唐、经宋元的大发展,在明清之际达到鼎盛,民国时期随着国家意识的增强,编修方志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中国多数县域均有一部或多部县志。在长达千余年的县域方志编纂史上,各地经济、施政、社会、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晚清民国以来,近代化的深入、社会管理的细化、科学技术的引进也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随着这些变化,方志编纂体例也发生着改变,以适应记录新的社会情况。本文以永泰县历史上的3部方志为例,解析从明清到民国县域方志体例的演变,...
  • 作者:张灵
  • 作者单位: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 关键词:县域 旧方志 体例 演变
  • 全文[ PDF 2713492.0 KB ] 2021.8(3)  共有 540 人次浏览
  • 史籍所见古代《漳县志》钩沉
  • [摘要]:漳县在古代曾修纂过县志,但文献实物早已散佚。通过重点考察嘉靖《陕西通志》、乾隆《甘肃通志》和康熙《巩昌府志》3种涉及漳县古县志的上级政区方志,并参稽其他文献,从史籍中明确考知的古代《漳县志》至少有两种,一种至迟在明代嘉靖年间问世,另一种则系清代顺治至雍正间新修,不排除可能还有其他古本漳县志。
  • 作者:韩春平
  •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图书馆
  • 关键词:《漳县志》《陕西通志》《甘肃通志》《巩昌府志》
  • 全文[ PDF 883210.0 KB ] 2021.8(3)  共有 1371 人次浏览
  • 民国浙江通志局初议
  • [摘要]民国初年,由于“民史观”的兴起,新方志受到社会普遍关注。袁世凯和北洋政府在文化的旗帜下,积极延揽清室旧人,先后设立的国史、清史两馆对地方通志纂修起到了引领和指导作用。《浙江续通志》在中央政策与学术双重引导下承旨开局,以师友、姻亲、同年、同乡等关系为纽带,组建起以沈曾植为首的清室遗民纂修团队。他们与中央两馆、兄弟省份志局声气相通,成为安置耆旧、排斥共和的阵地。军阀政策和遗民文化使这部续通志稿成为旧体志书在民国的延续,背离了民国初年方志热潮的初衷。与此同时,通志局局务踟蹰、人事纷繁、寄食情况较为明显...
  • 作者:赵鹏团
  • 作者单位: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民国 浙江通志局 军阀政策 遗民文化
  • 全文[ PDF 1311145.0 KB ] 2021.8(3)  共有 561 人次浏览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