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新方志教科文卫类编纂的经验和反思——以《福州市志(1995—2005)》为例
  • [摘要]《福州市志(1995—2005)》于2018年正式出版,这标志着福州自《三山志》《福州府志》而来的方志传统继续薪火相承。而这部书的编纂历程也已成为一段值得去思考的历史,从中探究哪些方法有效便捷,需要以某种形式将这些经验流传下去;也要反思有哪些部分难尽如人意,在未来应以何种办法来尝试解决困难。不断探究史志的编纂方法是一种肩负历史责任的态度,本文试以《福州市志(1995—2005)》教科文卫类的一些例子来探讨新方志编纂的经验和思考。
  • 作者:张灵
  • 作者单位: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 关键词:新方志 编纂 经验 反思
  • 全文[ PDF 1082.0 KB ] 2020.7(2)  共有 71 人次浏览
  • 地方志中关于三峡工程库区外迁移民安置的书写
  • [摘要]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安置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战线时间长,涉及人口数量多,情况复杂程度堪称世界之最。库区移民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城镇移民和农村移民,而以农村移民为主。农村移民中,重中之重是要解决好外迁移民的安置问题。农村外迁移民安置的政策和资金使用等,由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统一进行规划,再由相关省、市、县具体落实,各地实施过程中情况或多或少会出现差异。新编地方志中包含了大量有关外迁移民安置的内容,既是深入研究三峡工程库区农村外迁移民情况的重要资料来源,也为从区域史角度探讨农村外迁移民安置问题提供了依...
  • 作者:陈卓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 关键词:地方志 三峡水利工程移民 农村外迁移民安置
  • 全文[ PDF 1184.0 KB ] 2020.7(2)  共有 193 人次浏览
  • 1935年苏北水灾的地方应对——以《黄体润日记》为视点
  • [摘要]1935年7月10日,黄河在山东鄄城董庄决口,导致鲁南、苏北数县遭受严重水灾,损失惨重。丰县位于江苏省西北端,靠近南四湖,地处黄、淮两河泛滥区的交界地带,受水灾威胁很大。黄河决口之水南下或南四湖湖水外溢,都会使丰县面临危险。以黄体润为代表的丰县县政府、县党部公职人员最初对黄河决口并未足够重视,行动缓慢,直至洪水侵入县境后才迅速采取行动。在与洪水博弈的过程中,黄体润等人逐渐变被动为主动,将应急抢险与防患未然相结合,发动全县各区征工兴筑新堤、修补旧堤,根据形势变化调整策略、灵活应对,并在灾后依照上级机构的...
  • 作者:项浩男
  •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 关键词:苏北 水灾 微山湖 丰县 黄体润
  • 全文[ PDF 2702550.0 KB ] 2021.8(2)  共有 1345 人次浏览
  • 南宋瓜洲筑城考
  • [摘要]位于扬州的瓜洲,在南宋时代,受到南北政治军事形势的影响,多次筑城。绍兴年间,宋廷虽有筑城之议,但由于张浚的反对,并未筑城,倒是金军攻下瓜洲后,利用南北战事而留下的小垒有展筑之举。孝宗即位后,瓜洲筑城之举频繁,在隆兴初、乾道四年(1168)、淳熙四年(1177)有过3次筑城。这一时期瓜洲城的形制为南北两城,南城临江且城墙呈拱型,所以称“簸箕城”,但因江涛侵蚀,屡遭废坏。理宗时南北战事再起,为了抵抗蒙军,淮东一带又有陆续的筑城,瓜洲城在宝祐四年(1256)修筑,此次筑城更多地体现在增筑。但在南宋末年战事中,瓜洲...
  • 作者:黄彬琦
  •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 关键词:瓜洲城 城墙南宋南北关系?
  • 全文[ PDF 2091.0 KB ] 2020.7(5)  共有 765 人次浏览
  • 越州升府用“兴元故事”考辨
  • [摘要]绍兴元年,宋高宗在准备离开越州前往临安府时,将越州升为绍兴府。嘉泰《会稽志》所载越州升府之事是宋高宗效唐德宗“兴元故事”,今人研究也认为如此。其实,通过重新检讨不同史料、考察宋廷对唐德宗及“兴元故事”的态度以及追索所谓的用“兴元故事”的史源,便可知越州升府并非用“兴元故事”。
  • 作者:朱国兵
  •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越州 升府 绍兴府 兴元故事 考辨
  • 全文[ PDF 752.0 KB ] 2020.7(6)  共有 834 人次浏览
  • 宋人杨甲诗文辑佚两则
  • [摘要]
  • 作者:赵辉志
  •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足区地方志编修中心
  • 关键词:
  • 全文[ PDF 0.0 KB ] 2020.7(6)  共有 487 人次浏览
  • 清代中央政府赈济台湾的政策与实践研究——以《中央政府赈济台湾文献·清代卷》为中心
  • [摘要]清代中央政府对台湾的赈济,是在中央统一的赈济制度框架下,由中央政府主导统管、地方官吏组织实施,遵循清朝律例规定的赈济程序,采取与内地相仿的赈济措施,以国库存银、饷银、关税、地方存留等官银为主要经费来源,体现了清代中央政府对台湾既一体赈济、又加意抚恤的赈济政策,说明清代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有效管辖与治理,彰显了台湾与大陆密不可分的法缘相循关系,以无可辩驳的史实论证了清代台湾与大陆统一于一个中央政府的历史事实。
  • 作者:李莉
  •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 关键词:清代 中央政府 赈济 台湾
  • 全文[ PDF 2013631.0 KB ] 2021.8(2)  共有 401 人次浏览
  • 从陈家祠旗杆夹石上补刻两位留学进士看清末社会变革
  • [摘要]陈家祠旗杆夹石上刻有两位科举废除以后的留学进士——陈振先、陈启辉科举功名文字。科举制度废除以后,清政府面对新形势采取一系列考试、授职举施,旗杆夹石上陈振先、陈启辉二人科举功名文字便是这一社会变革的实物佐证。考辩二人是何许人,以及他们科举功名文字被补刻在旗杆夹石上的时间、排名顺序等相关问题,反映出科举废除之后科举情结在社会上的延续,折射出在清末社会变革时期人们对社会身份认同的变化。
  • 作者:谢莹
  • 作者单位: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 关键词:旗杆夹石 科举 陈振先 陈启辉
  • 全文[ PDF 1655.0 KB ] 2020.7(6)  共有 1042 人次浏览
  • 宋代钦州治所迁移考论
  • [摘要]关于宋代钦州州治徙往安远县的时间节点,一直未有确切说法。历代地方志与地理总志相互矛盾。大致有3种说法,一为北宋天圣元年(1023)徙治说,二为南渡之后徙治说,三为元代徙治说。但通过梳理官方历史文献、地方官员墓志铭以及时任郡守所留下的诗歌进行考证后得知,宋代钦州徙治安远县实际上是在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之间,而徙治背后的动因并非经济发展与便利交通,而是基于城市防务的诉求。
  • 作者:黄粲茗
  •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关键词:宋代 钦州 治所 迁移
  • 全文[ PDF 1019812.0 KB ] 2021.8(1)  共有 807 人次浏览
  • 杜清持与近代广州女子教育——从最新发现的史料说起
  • [摘要]杜清持以笔名“移风女士”发表的《倡办广东女学之回忆》是研究近代广州女子教育的重要史料。以此为基础,结合其他资料,可以厘清杜氏投身于女学事业的经历。作者对移风女学校、“广东女学堂”、公益女学校、坤维女学校、公益女子师范学校的历史进行考辨,补充了广州地方史著记载之不足,初步呈现清末民初广州的女子教育生态。
  • 作者:黄湘金            
  •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关键词:杜清持《倡办广东女学之回忆》广州女子教育
  • 全文[ PDF 1568.0 KB ] 2020.7(5)  共有 1093 人次浏览
  • “层累地造成”:危素谪守余阙庙故事考——基于明清方志、笔记资料之考察
  • [摘要]危素是否被谪守余阙庙,以及由闻“履声橐橐”而讥以“文天祥来”等情节构成之故事是否符合历史实际,自清初以来颇有争论。通过对明清笔记小说、史书方志等文献之查考可知,危素故事丰富而生动的情节描写经过了一个由简到繁的“层累造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新因素的不断融入与不同叙事的数次整合。历史的真实是,与许多元代降臣一样,危素在明洪武三年(1370)被谪和州,择居和州之含山,终卒于斯、葬于斯。吴元年(1367),朱元璋诏祠余阙,遂建庙于余阙卒地安庆,后又建庙于余阙生地庐州,未曾及于和州与含山。危素与余阙的某些交集...
  • 作者:崔壮
  •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 关键词:危素 余阙庙 故事迁变 历史事实
  • 全文[ PDF 1407238.0 KB ] 2021.8(1)  共有 626 人次浏览
  • 乡邦文化视野中的扬雄——以《华阳国志》为中心
  • [摘要]郡书写作的兴起,深受汉魏时期地域优劣论的影响。《华阳国志》继承汉魏郡书撰写的传统,通过表彰先贤来标榜蜀地的独特之处。该书《先贤传》通过增删调整《汉书》《法言》等史料,将扬雄塑造成一位“齐圣广渊”的弘道圣人,有关扬雄的负面记载却只字未见。此种做法,体现了乡邦文化建设中方志书写的特点。而作为集蜀地方志之大成的《华阳国志》,其对扬雄的定位,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蜀地士人的认识,这意味着扬雄拟经征圣的行为至少在蜀地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
  • 作者:                   沈相辉            
  •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关键词: 扬雄 方志 乡邦文化 圣人
  • 全文[ PDF 1836.0 KB ] 2020.7(4)  共有 488 人次浏览
  • 民国科学术语应用民国科学术语应用——以河北地方志为中心
  • [摘要]民国时期河北61种地方志中普遍引入科学术语,但使用颇具随意性。从方志编纂初衷上看,科学术语的使用承载着话语体系创新、新志门类创建、科学知识普及的功能追求。社会转型时期科学术语的使用,具有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科学理解的个体差异和新旧知识分子理念分歧及学养不足的局限。民国方志科学术语使用的实用性特点,对于科学知识的本土化和科学术语的推广,具有启示意义。
  • 作者:李云龙
  •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出版传媒部
  • 关键词:民国方志 科学术语 科学普及
  • 全文[ PDF 2588.0 KB ] 2020.7(6)  共有 525 人次浏览
  • 清代河南普济堂研究——以地方志为中心
  • [摘要]普济堂是清代河南规模最大的官办养老保障机构,乾隆年间,河南每个州县都建有普济堂,收养大量贫民。普济堂资产来自官方划拨和民间社会捐赠,主要由房屋、土地和现金等构成,其多余资产大量用于出租,获得不菲的孳息,为普济堂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清代河南普济堂是由官方主办主导,但在管理上则多交给地方绅士等人,体现出灵活性,官、民的深度合作使得河南普济堂性质复杂。由于资产较为充裕,清代河南普济堂的功能得到发展,变身为地方公益基金,支持很多地方公共服务事业。同时,地方政府不断要求普济堂承担官方责任,使其趋向官役化,...
  • 作者:吕宽庆
  •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文法学院
  • 关键词:清代 河南 普济堂 社会保障
  • 全文[ PDF 3320569.0 KB ] 2021.8(2)  共有 654 人次浏览
  • 明代月港叛乱与海澄设县补论——对黄友泉先生回应之回应
  • [摘要]明代嘉靖年间,朱纨在福建沿海地区实施的保甲不仅推行迅速,而且效果很不错;倭乱是月港“二十四将”叛乱的主要诱因,饶乱是次要的,两者不能相提并论。虽然“二十四将”曾被招抚,但他们并未作为乡兵攻打“饶贼”;月港地区的4次设县之请都出现在动乱时期,与当时福建漳州沿海地区大规模修建城池有关,军事防御是设县治的主要目的。
  • 作者:李贤强
  •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明代月港叛乱海澄设县
  • 全文[ PDF 1203612.0 KB ] 2021.8(1)  共有 935 人次浏览
  • 榆次中都城考辨——兼论旧志资料之运用
  • [摘要]中都县的历史沿革,涉及山西榆次、平遥两地诸多历史议题。爬疏早期史料可知,先秦至北魏初期的中都县原在今平遥境内,榆次的中都则是北魏时期由平遥移置而来的,二者属前后继承关系。北宋以降,《太平寰宇记》《大明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等逐渐将两座中都的史事相混淆,相关观点又为方志所沿袭和进一步演绎,由此造成不少争议。梳理中都城文献记载脉络,提示我们在新志编纂工作中,应注意对明清旧志中的上古、中古史记载寻求史源,对其加以必要的史料辨析。
  • 作者:段  彬
  •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 关键词:中都城 榆次 平遥 旧志辨析
  • 全文[ PDF 1065.0 KB ] 2020.7(4)  共有 595 人次浏览
  • 《朱子家礼》与明清珠江三角洲丧葬礼仪实践——以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
  • [摘要]《朱子家礼》是明清地方社会礼仪实践的基本依据,但它对4种礼仪的具体影响则有差别。通过地方志文献分析《朱子家礼》改造珠江三角洲丧葬礼仪的效果和困境可以看出,借由地方官员和乡里士人的共同努力,《朱子家礼》改变了民间一些违礼的习俗,比如火葬和用鼓乐等,但却无力撼动“作佛事”和“信风水”等“异端”礼仪因素。民间丧葬将《朱子家礼》作为正统象征,但在实践上却融合佛道等仪式,形成一种复合的礼仪模式。这种融合的背后,是民众面对死亡的复杂心态,既有对亲人离世的哀伤,又包含着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儒家礼仪过度强调哀伤...
  • 作者:张清江
  •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
  • 关键词:《朱子家礼》 地方志 丧葬礼 仪珠江三角洲
  • 全文[ PDF 0.0 KB ] 2021.8(1)  共有 786 人次浏览
  • 应州始置年代与得名考
  • [摘要]应州自唐末以来就是雁北地区的边防重镇,战略位置紧要。关于应州的始置时间,历来有唐武德、天宝、唐末及后唐说,结合史料对比分析诸说,应州当置于唐末李克用割据河东以后,时间在公元9世纪80年代中叶至其卒年908年之间,其名则源于境内雁门、龙首南北相应。李克用于其时置应州与当地悠久的政区设置历史、北方草原民族势力兴替以及历代沙陀人在河东的经营有关。
  • 作者:刘淑颖
  • 作者单位: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 关键词:应州 始置年代 得名 李克用 政区
  • 全文[ PDF 1390.0 KB ] 2020.7(4)  共有 768 人次浏览
  • 更路簿记载的广西北部湾地名及更路探析——以两种更路簿为例
  • [摘要]:现存大部分更路簿的内容主要覆盖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南洋的更路,郑有勤—郑有奕更路簿和庄云青更路簿记载了广西北部湾近海航线及地名,记录翔实。这既佐证了广义更路簿的观点,也是帆船时代北部湾近海航行技术的典型记录,还是北部湾及岭南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对这些地名和更路进行分析和探讨,是对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的拓展,对传承、发展和振兴广西海洋文化,推动海洋强区建设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 作者:刘盛平  夏代云
  • 作者单位:刘盛平,南宁师范大学夏代云,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 关键词:更路簿 郑有勤—郑有奕更路簿 庄云青更路簿 广西北部湾
  • 全文[ PDF 3320569.0 KB ] 2021.8(2)  共有 414 人次浏览
  • 清末景德镇窑案史料一组释读
  • [摘要]光绪二十二年(1896)五月,景德镇爆发窑案。案定复闹,闹后复定,持续近4个月。景德镇窑案的敉平主要是依靠政府的镇压和调解。地方耆宿、士绅们不敢主动参与窑案调解,既有受到西方社会价值观念影响的因素,更为重要的是,清代中期以后活跃在景德镇瓷业市场中的士绅多是异途绅商或劣绅,而瓷业内部的劳资纠纷早已到了不可调节的地步。面对瓷业内部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团结起来的窑工以及咸同以后清政府强权形象不复存在的事实,正途出身的地方耆宿、士绅们更多地选择是隐忍和保身免祸。
  • 作者:詹伟鸿
  •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
  • 关键词:景德镇 窑案 冲突 士绅
  • 全文[ PDF 2234889.0 KB ] 2021.8(1)  共有 579 人次浏览
«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