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借鉴与超越:弘治《八闽通志》关于科举内容的书写
  • [摘要]通过对现存宋元方志科举类目设置与内容记述的初步考察,探讨了弘治《八闽通志》科举内容的书写,指出该志在借鉴宋元方志基础上,是对前人成果的借鉴与超越。该志关于科举记述史料丰富,为后世方志编修树立了典范,其后福建方志尤其是省志科举内容大多继承这一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 作者:张英聘
  • 作者单位: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 关键词:弘治 八闽通志 科举 书写
  • 全文[ PDF 1578.0 KB ] 2019.6(6)  共有 115 人次浏览
  •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地理类存目提要订误
  • [摘要]《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目录学著作之一,文章以中华书局整理本《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为底本,查核提要征引之原文献,对史部地理类存目提要存在的舛误之处加以订正,凡订正讹误26条。
  • 作者:孙利政
  •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 地理类存目 订误
  • 全文[ PDF 1580.0 KB ] 2019.6(6)  共有 187 人次浏览
  • 乾隆《萍乡县志》研究
  • [摘要]乾隆《萍乡县志》纂修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凡12卷,是清代萍乡第二部县志。纂修者胥绳武既是地方官也是藏书家,致力于方志纂修。在体例方面,受到乾隆时代方志学肇兴和考据之风影响,标明文献来源,注重源流考证。在内容上,增补康熙《萍乡县志》的阙略,扩大文献搜集范围,增加诗文的收录,并在地方名胜的考证,以及风俗考察方面有突出特色。
  • 作者:曾  伟
  •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 关键词:萍乡 胥绳武 地方志
  • 全文[ PDF 0.0 KB ] 2019.6(5)  共有 618 人次浏览
  • 左图右史图史相因——《河南志》对唐宋洛阳城研究价值的再认识
  • [摘要]《河南志》保存了大量宋本原文,具有较高史料价值,故为学界广泛重视。将《河南志》志文与图对照阅读和研究,可知其志文严谨、与历史文献及考古材料可互证。更为重要的是,《河南志》图所表现的一些细节,反映了城市格局和城市空间关系,为我们认识唐宋洛阳城提供新的视角。
  • 作者:王书林
  •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 关键词:《河南志 》洛阳城 城市考古
  • 全文[ PDF 5070.0 KB ] 2019.6(4)  共有 130 人次浏览
  • 《燕城胜迹志》《燕尘偶记》考辨
  • [摘要]据文献记载,《燕尘偶记》与《燕城胜迹志》均为记录北京部分名胜古迹的重要地方文献。《燕尘偶记》稿本内容为16个北京城门词条;张江裁刊印的《燕城胜迹志》也包含同样16个北京城门词条。对两书作者及词条内容进行分析,两书当为同一本书。此外,不同版本的《燕尘偶记》在内容上与《燕城胜迹志》存在差异,对两书流传历程进行分析,可以从历史文献学角度讨论两书之分野与内容存在差异的原因。
  • 作者:杨俊涛
  •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关键词:《燕城胜迹志》 《燕尘偶记》 蔡绳格
  • 全文[ PDF 0.0 KB ] 2019.6(5)  共有 206 人次浏览
  • 嘉靖《雄乘》史料价值探析
  • [摘要]嘉靖《雄乘》是雄县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志。该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保存了雄县诸多珍贵史料,同时也开创了雄县地方志编撰的历史,万历、康熙所修地方志亦以《雄乘》为名。书中有大量关于雄县当时现实问题的评论,体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思想。
  • 作者:李建武


  •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历史系
  • 关键词:雄县 史料价值 地方志 嘉靖
  • 全文[ PDF 1481.0 KB ] 2019.6(4)  共有 354 人次浏览
  • 《双凤乡》与《桂村小志》辨析
  • [摘要]“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所收《双凤乡》一书,被当作江苏常熟双凤乡之方志,著录为“(清)佚名辑”。其实学界历来就将《双凤乡》当作一种独立成书的乡镇志,且其为“清佚名辑”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无论从《双凤乡》一书的结构还是48个条目的内容来分析,《双凤乡》都不是一种独立、完整的双凤乡的方志。经比对研究,《双凤乡》实为清吴卓信私修未刊稿《桂村小志》之一小部分,或为其某个抄本系统之一部分。此外,还有清代施若霖及近人徐兆玮编纂过两种《桂村小志》。
  • 作者:侯富芳


  •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
  • 关键词:《双凤乡》 《桂村小志》 吴卓信
  • 全文[ PDF 0.0 KB ] 2019.6(5)  共有 262 人次浏览
  • 杭世骏与雍正《浙江通志·经籍》的纂修
  • [摘要]1731年,杭世骏受聘参修《浙江通志》,负责该志《经籍》的编纂。但在杭氏志稿成编之后,似乎遭到同局史官的不少批评,引发杭氏的不满。杭氏意欲以《两浙经籍志》为名而“别本单行”,惜未见有传本存世。后世学者对杭氏遭遇多持同情态度,梁启超甚至认为杭氏志稿“被局员排挤削去”。但是,将《两浙经籍志序》与今本雍正《浙江通志·经籍》的类例进行对比,可以证明二者之间的渊源关系,则梁氏此说不可全信。
  • 作者:王宣标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关键词:杭世骏 雍正《浙江通志·经籍》 《两浙经籍志序》
  • 全文[ PDF 1494.0 KB ] 2019.6(4)  共有 223 人次浏览
  • 顺治时期浙江县志编修与地方秩序*——以处州府松阳、遂昌、龙泉、宣平四县为例
  • [摘要]以顺治时期浙江处州府4部县志为例,经过文本释读,阐析乱世修志背后纷繁复杂的修志群体与心态,并进一步讨论此期县志编修于地方秩序恢复的意义。文章旨在言明明清易代并未中断县志编修的传统,现实的无序反而为参与其中的人员提供了某些逾规越矩的可能;修志亦让各类资源聚集一处,共同致力于战后社会的恢复与重建,民心、风俗与生产也得益于此,进而逐渐形成对新的朝代和文化的认同。
  • 作者:徐鹏
  • 作者单位: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顺治 处州府 县志编修 地方秩序
  • 全文[ PDF 1523.0 KB ] 2019.6(4)  共有 244 人次浏览
  • 东京慧文社版《补注〈西藏通览〉》文献价值初探
  • [摘要]《西藏通览》是日本人山县初男编著的一部全面介绍西藏地区自然环境与人文风俗的方志专书。该书1907年一经问世,便引发巨大反响,随后我国即有1909年四川西藏研究会编译的“石印版”与1913年民国北洋政府陆军部编译的“铅印版”问世。日本东京慧文社2010年出版的《补注〈西藏通览〉》是目前可知《西藏通览》的最新版本。通过对此版补注本的梳理与探究,不仅为下一步进行专书文献整理指明方向,同时将进一步加深对山县初男编著《西藏通览》的理解与认识,为我国西藏研究的发展作出贡献。
  • 作者:彭蔹淇
  •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 关键词:山县初男 《西藏通览》 文献价值
  • 全文[ PDF 1514.0 KB ] 2019.6(4)  共有 295 人次浏览
  • 民国杭县修志始末
  • [摘要]民国时期是中国地方志由传统方志向现代方志过渡的重要时期,全国各地编纂了众多方志。民国杭县修志虽为县级修志个案,却也具代表性,反映了时代特点。依据民国杭县修志档案,还原杭县修志缘起及修志的操作过程,分析杭县修志成果及志稿特色。
  • 作者:陈杰
  • 作者单位: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
  • 关键词:民国 杭县 修志 《杭县志稿》
  • 全文[ PDF 5673.0 KB ] 2019.6(4)  共有 384 人次浏览
  • 地方文献、文化记忆与名物纪胜:宋代博物学视野下的洛阳
  • [摘要]洛阳作为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名城,一直是地方文献的重要书写对象。宋代尚雅与尚博的时代风气的濡染,使地方文献意义上的宋代洛阳博物学著作,呈现出科技与人文历史的多学科融合,在承载记录地方风物的功能之上,还延展了补述前贤之所未尽、彰显个人审美理念和文本创新、标举心系社稷之家国情怀等多重角度,使宋代洛阳的博物学著作,成为地方文献、文化记忆与名物纪胜的三位一体。
  • 作者:王莹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关键词:宋代 洛阳 地方文献 博物学 文化记忆
  • 全文[ PDF 1593.0 KB ] 2019.6(6)  共有 168 人次浏览
  • 万历《吉安府志》订误一则
  • [摘要]
  • 作者:王彬
  •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
  • 关键词:
  • 全文[ PDF 1383.0 KB ] 2019.6(4)  共有 210 人次浏览
  • 略论福建德化古瓷——以地方志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 [摘要]德化窑是民窑之一,明清时期达到繁荣鼎盛,其中尤其以何朝宗为代表制作的德化白瓷享誉世界,被称为“中国白”。德化瓷器具有质地纯净坚硬,色泽明亮洁白的特点,深受国内外欢迎。德化瓷器外销也有悠久的历史,遍及亚洲、非洲、欧洲,在国际贸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互鉴做出重要的贡献。福建古志中对德化窑和德化瓷器、德化瓷外销情况、何朝宗等瓷雕艺术家和制瓷工匠对德化窑的历史地位与影响等均有详细记载,是研究德化窑和德化瓷器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
  • 作者:杨卓轩
  • 作者单位: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 关键词:地方志 德化 古瓷 外销
  • 全文[ PDF 1598.0 KB ] 2019.6(6)  共有 167 人次浏览
  • 云南乌铜走银技艺源起考辨
  • [摘要]乌铜走银技艺是云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其起源时间,因缺乏实物鉴定研究,学界多依据《云南风土记》《石屏县志》等5篇文献的记载,认为其出现于清雍正年间(1722—1735)。然而,笔者经过对记载史料的逐一考辨,发现其中存在很大的纰漏,不足以支撑该说法。经对相关史料重新进行梳理和考证,乌铜走银技艺出现的时间应在同治时期,伴随刻铜墨盒的兴盛而产生。
  • 作者:陈柏宇   田  野
  •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 关键词:乌铜走银 技艺起源 年代考证 《云南风土记》
  • 全文[ PDF 1587.0 KB ] 2019.6(6)  共有 142 人次浏览
  • 渝西石刻之于方志史料价值举隅
  • [摘要]石刻文献是编纂地方志书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历代方志编纂者借助石刻资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今以渝西石刻为据,对其中所涉明代地方官之姓字里籍、科考仕宦等进行梳理,以校补方志之讹漏。
  • 作者:杨梅
  •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
  • 关键词:渝西 石刻 方志 校补
  • 全文[ PDF 1513.0 KB ] 2019.6(6)  共有 193 人次浏览
  • 转型、嬗新与修志为抗战服务——略述民国《新修大埔县志》编修特色
  • [摘要]民国《新修大埔县志》于民国18年(1929)由大埔旅汕同乡会筹备纂修,付梓之时恰逢抗战军兴,时局动荡,被迫中辍。民国29年再拟续印,除新增部分资料外,悉用原稿,至民国32年最终告成。该志历时十余载,前期编修,大变革的时代背景投射在方志中呈现出转型与嬗新的特点,后期出版则带有修志为抗战服务的使命。该志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考证有据,是研究大埔历史、抗战历史、民国历史的宝贵文献资料。
  • 作者:范晓婧
  • 作者单位: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抗日战争志专项工作室、方志出版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关键词:民国《新修大埔县志》 编修特色
  • 全文[ PDF 1599.0 KB ] 2019.6(6)  共有 1 人次浏览
  • 地图史兴起背景下方志地图研究概况及其发展趋势
  • [摘要]最近十多年以来,地图史研究日益得到关注,取得了较大发展,方志地图研究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虽然有关方志地图展开的断代研究还不多见,但是各分支领域都取得了不少成果。综观已有成果,目前方志地图研究中,将方志地图与城市及地方社会相结合,与近代学术转型相结合,从知识史和空间认知角度展开讨论,所展现出的多学科交叉与理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明显。相对来说,关于方志地图的存量、质量、类型与作者群体等基础问题的研究有待加强。
  • 作者:潘晟
  •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 关键词:地图 地方志 研究综述
  • 全文[ PDF 1418.0 KB ] 2019.6(5)  共有 18 人次浏览
«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