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解析地方志资源大数据特性管窥地方志“计算”研究新领域
  • [摘要]广义而言,拥有丰富资料内容的地方志资源既是一个资料库也是一个体量巨大的数据库,通过简单的比较就不难发现,传统的地方志具备一定的大数据属性。在大数据视野下,数据成为一种重要资源,地方志资源所蕴含的大数据特性如能善加运用,不仅将使方志文化更好融入大数据的时代洪流,而且能为地方志研究发展带来新的变革,甚至能将学科研究导入崭新的“计算”领域。
  • 作者:林浩
  • 作者单位:贵州省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地方志 大数据 计算
  • 全文[ PDF 1433.0 KB ] 2019.6(4)  共有 126 人次浏览
  • 道教与华佗信仰
  • [摘要]华佗信仰的成因与道教有关。华佗与道教关系密切,其出生与游学环境均为道教盛行的地区,其本人亦染习方术,是以后世将其神化。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酝酿和过渡,华佗信仰最终确立于唐宋。其最初为地方信仰,由于民众祛病求福的功利心理以及三国故事深入民心,其后逐渐通过庙宇祭祀、神话传说和节日庆典等形式在明清广泛传播。
  • 作者:曾庆环


  •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华佗 神仙 民间信仰 道教
  • 全文[ PDF 0.0 KB ] 2019.6(5)  共有 542 人次浏览
  • 清代华北儒医的形象与社区角色——以地方志记载为中心
  • [摘要]清代政府在县以下的基层社会医疗体系建设中并未承担主要职责,这为儒医在社区生活中发挥作用提供了空间。儒医在承担济世救人角色的同时,也是如慈善、修桥铺路、义学书院、水利工程等地方公共事务的有力参与者、支持者和推动者。医疗技艺、医患互动和行医的道德资源,使儒医能够参与组织多方面的社区公共事务,并因此获得在基层社会中的特殊身份地位,从而与依靠功名、财富和德行及宗族等社会资源的乡绅,共同成为在基层社会发挥影响力的重要群体。
  • 作者:狄鸿旭
  •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关键词:基层社会 华北 儒医 社区角色
  • 全文[ PDF 0.0 KB ] 2019.6(5)  共有 157 人次浏览
  • 陕北丹霞地貌军事文化研究——以府谷莲花辿为例
  • [摘要]2017年,陕北地区发现特大型丹霞地貌地质遗迹景观带。其不仅在地质学上有重要地位,在历史文化方面也有较大意义。由于陕北地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社会环境,特别是长期为中原王朝与游牧政权军事对峙前沿的独特背景,使这一地区的丹霞文化与南方地区大有不同。以府谷莲花辿地区为代表的陕北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三大特点,为宋、明等王朝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布防与作战提供有利条件,进而形成极具军事色彩的陕北丹霞文化。
  • 作者:张博
  •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 关键词:丹霞 莲花辿 府谷 陕北
  • 全文[ PDF 0.0 KB ] 2019.6(1)  共有 2176 人次浏览
  • 清直隶省城市火神庙空间分布探析——基于明清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
  • [摘要]火神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一个重要神灵,火神庙遍布全国各地,但其分布却并非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循。城市火神庙广泛存于明清笔记文集和方志。以清代直隶省为例,我们发现在大的空间布局上,火神庙多沿河流道路分布;在具体的方位选址上,则多呈现出偏东偏西而建的规律。之所以如此,与传统民间信仰的功利性直接相关,是传统中国的阴阳五行与风水观念及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分析火神庙的空间分布和方位选址,可以对其背后丰富的文化信息有一清晰了解与认识。
  • 作者:杜凯月
  •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 关键词:火神庙 分布规律 五行风水 实用主义 清代直隶省
  • 全文[ PDF 0.0 KB ] 2019.6(1)  共有 1507 人次浏览
  • 乾隆《潞安府志》所出“党参”考
  • [摘要]乾隆《潞安府志》有“党参”一条,从名称上看近似“上党人参”的简称或别名,但“上党人参”是五加科人参,而《潞安府志》所出“党参”却是桔梗科党参,二者并非一物。通过梳理清代本草,可知桔梗科党参的药用历史其实很短,至早在清代康熙年间使用,并且一开始是冒充“上党人参”出现的,而其名“党参”产生则更晚。随着人们使用日久,桔梗科党参成了公认的人参替代品,渐有“党参”之名,但此时各类文献中出现的“上党人参”“上党参”也同“党参”一样皆指桔梗科党参。
  • 作者:白羽
  •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 关键词:乾隆《潞安府志》党参 上党人参 上党参
  • 全文[ PDF 8577.0 KB ] 2019.6(4)  共有 222 人次浏览
  • 陇东南地区明清以来花椒分布及使用研究——以地方志文献为中心
  • [摘要]陇东南地区自明清以来一直是甘肃花椒的重要生产地。尤其是陇南地区,自然环境适宜花椒生长,花椒种植几乎分布各个县区。明清至民国,陇东南地区花椒生产开始向商业化发展。关于花椒的使用,也体现出由作为药物使用的花椒向药用与调味品共用,并普遍作为调味品使用的转变。
  • 作者:蒋  岚  潘春辉
  •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花椒 陇东南地区 分布 使用
  • 全文[ PDF 2529.0 KB ] 2019.6(2)  共有 143 人次浏览
  • 河阴县建置考辨
  • [摘要]历史上存在秦汉至隋的河阴(平阴)与唐至清代的河阴,因地域相近,时代相接,地方志记载中多有讹误。通过对方志史料的详细剖析,可以发现二县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在地域上有分属之别,其行政建置并无承继关系。方志记载混淆的原因,一是未能正确的参照历代地理志书的记载,二是康熙《河阴县志》对墓志资料的误用。
  • 作者:孙景超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 关键词:河阴县 平阴县 建置 地名混淆
  • 全文[ PDF 1491.0 KB ] 2019.6(4)  共有 322 人次浏览
  • 清末新疆分省与“省名”再辨
  • [摘要]新疆设省伊始,刘锦棠虽强调“合甘肃为一省”,但实际运行中,实为“分省”。而且刘锦棠光绪十年(1884)四月奏请设立的“甘肃新疆巡抚、藩司”与十年九月朝廷的定议,已经偏离了刘锦棠最初“设甘肃巡抚、甘肃关外等处布政使”的设想,尤其是与“归并甘肃为一省”“仿江苏建置”的提法相矛盾。在光绪二十五年光绪朝会典纂成以前,官方对新疆省名的行政称谓缺乏统一的标准,以致文移、奏稿中在表述新疆高层政区的称谓时略显混乱。光绪朝法典确立了专名“新疆”作为统部,并认可了“新疆省”的使用,然而直到直省官制改革以后,清廷方在法律...
  • 作者:刘志佳
  •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历史系
  • 关键词:甘肃巡抚 分省甘肃新疆省 新疆省
  • 全文[ PDF 1411.0 KB ] 2019.6(2)  共有 428 人次浏览
  • 清末温州士绅与地方教育转型考察
  • [摘要]教育转型是清末新政时期制度变迁的主体内容之一,这一转型既有来自朝廷的制度设计,也有地方的自主参与。清末温州地方兴学和经费筹措大多采取士绅“同人集办”的方式,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士绅“圈子”往往成为地方兴学的主体。作为其时惟一的府级学务管理机构,温处学务分处虽系官绅合设,但极具绅治色彩。它的设立,不仅促进了地方士绅的集结,使得他们的兴学活动有了体制化的依托,同时也使本地区在兴学事务上较之省内其他地区呈现更多的自主性。概言之,朝廷在学务场域的权力让渡与地方士绅的兴学能动性的互动,促成了一个颇具自主性...
  • 作者:尤育号
  •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 关键词:地方教育转型 士绅 温州 学务分处
  • 全文[ PDF 0.0 KB ] 2019.6(1)  共有 1596 人次浏览
  • 近代陕西著述概况及其特征
  • [摘要]近代陕西著述成果最为丰硕的当属地方志编撰;洋务运动开始后,旧学尤其是以科举为内容的著述衰落,新学及反映现代新学科的著述开始兴盛。近代陕西著述所反映的内容或事件本身发生在陕西,但著述的影响却具有全国性甚至世界性。西北联大时期,西北联大学人著述出版了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论著;陕甘宁边区出版、翻译了大量马恩等经典作家的著作及毛泽东思想论著,这些著作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意义重大。
  • 作者:梁严冰  刘蓉
  •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近代陕西 陕甘宁边区 著述出版
  • 全文[ PDF 1521.0 KB ] 2019.6(4)  共有 234 人次浏览
  • 流寓越中的南宋无为王氏——新发现宋沂国太夫人方清觉墓志考释
  • [摘要]无为王氏是对南宋政治和文化有重要影响的家族。这个家族自王之道兄弟发家,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人物。通过一方新发现的王之道儿媳宋沂国太夫人方清觉墓志,结合传世文献,对无为王氏寓居越中的情况作了详细的考索,对无为王氏家族的一些隐秘作了揭示,并着重补充了笔记史料名作《燕翼贻谋录》作者王栐的生平事迹,纠正了关于王栐的一些错误说法。
  • 作者:钱汝平
  •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
  • 关键词:无为 王氏 濡须 王栐 王杆
  • 全文[ PDF 0.0 KB ] 2019.6(1)  共有 2210 人次浏览
  • 安次县治未迁崧州城考
  • [摘要]历史上,永定河曾在京南平原迁移不定,造成连年水患,安次县就因水灾而多次迁移县治。由于县志记载模糊,致使后人有了县治曾迁至崧州城的误识。通过对几种安次县志相关记载的补文、校对和考据,并参照明清时期《顺天府志》等文献,可以考证出安次县未曾迁至崧州城,地方志中有演绎之处,今人也有解读之误。
  • 作者:王玉亮  金久红
  •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廊坊师范学院
  • 关键词:县治 永定河 县志
  • 全文[ PDF 2302.0 KB ] 2019.6(2)  共有 280 人次浏览
  • 转型、嬗新与修志为抗战服务——略述民国《新修大埔县志》编修特色
  • [摘要]民国《新修大埔县志》于民国18年(1929)由大埔旅汕同乡会筹备纂修,付梓之时恰逢抗战军兴,时局动荡,被迫中辍。民国29年再拟续印,除新增部分资料外,悉用原稿,至民国32年最终告成。该志历时十余载,前期编修,大变革的时代背景投射在方志中呈现出转型与嬗新的特点,后期出版则带有修志为抗战服务的使命。该志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考证有据,是研究大埔历史、抗战历史、民国历史的宝贵文献资料。
  • 作者:范晓婧
  • 作者单位: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抗日战争志专项工作室、方志出版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关键词:民国《新修大埔县志》 编修特色
  • 全文[ PDF 1599.0 KB ] 2019.6(6)  共有 1 人次浏览
  • 地图史兴起背景下方志地图研究概况及其发展趋势
  • [摘要]最近十多年以来,地图史研究日益得到关注,取得了较大发展,方志地图研究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虽然有关方志地图展开的断代研究还不多见,但是各分支领域都取得了不少成果。综观已有成果,目前方志地图研究中,将方志地图与城市及地方社会相结合,与近代学术转型相结合,从知识史和空间认知角度展开讨论,所展现出的多学科交叉与理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明显。相对来说,关于方志地图的存量、质量、类型与作者群体等基础问题的研究有待加强。
  • 作者:潘晟
  •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 关键词:地图 地方志 研究综述
  • 全文[ PDF 1418.0 KB ] 2019.6(5)  共有 18 人次浏览
  • 民国县志中关于全面抗日战争的文本书写
  • [摘要]1937—1945年全民族抗日战争,在1937年之后民国所修县志中有不同程度的投射与反映。县志对抗战的快速接纳是志书详今略古传统特性的主动作为。县志抗战文本的书写,既体现事件本身的普遍性,更具有地域特殊性,某些书写的共性表现则是方志自身特性的自发展现。方志是官方政治意识表达的重要场域,但文本的生成无法完全排除书写者个人特点,因此从县志的字里行间不难觅见独立于政府观念的能动性。县志以小地方的视角诠释大社会,以具象化的抗战境遇补充抗战大历史的面向。全面抗战在县志中的呈现,一方面是对地域历史的记忆与再现,另一方面...
  • 作者:范晓婧
  • 作者单位: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抗日战争志专项工作室
  • 关键词:民国县志 全面抗日战争 文本书写
  • 全文[ PDF 1420.0 KB ] 2019.6(2)  共有 231 人次浏览
  •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知识界的抗战认识探析
  • [摘要]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知识界人士大量撰文畅谈对抗战的看法,从舆论上支持抗战。有人士呼吁进行全民抗战,注重发动民众力量,并呼吁学生、妇女、农民、教育界等各阶层广泛参与;还有人士分析了持久战的重要性,坚信抗战必胜,并呼吁加强党派团结,支持抗战建国;还有人士论述了恢复民族自信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呼吁建设民族文化,借助抗战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知识界人士的抗战认识,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作者:张德明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 关键词:知识界 抗日战争 全面抗战 持久战 民族复兴
  • 全文[ PDF 1457.0 KB ] 2019.6(4)  共有 173 人次浏览
  • 北京永定河碑刻概说
  • [摘要]清代编纂乾隆、嘉庆、光绪3部《永定河志》,开始对永定河碑刻进行系统地搜集与整理。在上述三志的基础上,加之搜览史籍,参考今人撰著,进行实地考察,辑得北京地区1949年以前的永定河碑刻65种。这65种碑刻按照内容可分为水利工程、法律规章、御制诗、河神信仰、水利纠纷5类,对其进行概要介绍,能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和利用。
  • 作者:周峰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 关键词:北京 永定河 碑刻
  • 全文[ PDF 0.0 KB ] 2019.6(1)  共有 2473 人次浏览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