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论董一博对新方志学建设的贡献
- [摘要]董一博足迹遍及全国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他深入修志第一线调查研究,宣传、指导修志工作,写出了160多万字的方志论文和讲稿。董一博为新方志学建设作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关于地方志的科学属性,关于地方志的功能作用,关于构建方志学理论体系,关于彻底改变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关于史志关系,关于编修地方志的指导思想,关于地方志的持续发展,关于地方志的体例篇目,关于概述,关于方志资料工作,关于方志评论,关于旧志整理。我们缅怀董一博,不仅要学习他的方志学理论,更要学习他热爱方志事业、全心全意为方志事...
- 作者:王复兴
- 作者单位:山东省地方史志研究院
- 关键词:董一博 方志事业 方志学
- 全文[ PDF 3202.0 KB ] 2019.6(3) 共有 194 人次浏览
|
|
- 第二轮修志几个问题之我见
- [摘要]第二轮志书中的“官本位”思想,主要表现在组织机构编专记大小官员,人物简介部分只介绍在世官员,有损志书质量,应消除“官本位”思想对修志的影响。有些第二轮志书在细微方面存在不足,甚至有硬伤,原因是志稿评议会后未沉下心认真修改就匆忙出版,解决办法是要重视最后阶段的质量把关,出版前要有充足时间对志稿精雕细刻。特载是报刊体裁,作为年刊的年鉴可用特载,但作为传世之作的方志不宜采用。艺文是方志传统篇目,应记载著述书目,而不可收录诗文和金石铭文等。
- 作者:王复兴
- 作者单位: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
- 关键词:第二轮修志 官本位 特载 艺文志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3) 共有 190 人次浏览
|
|
- 志书金融编篇目设计与内容记述问题浅探
- [摘要]志书编纂强调篇目设计要突出重点章节,内容记述要突出重点,去粗取精,化繁为简。因此,要从金融业本质属性与地方实际出发,对金融编进行整体篇目设计。在内容记述上,要明确各章的记述要点,完善部分章节的记述内容,突出银行业以及存贷款业务的核心记述地位,深化证券业、保险业等内容记述。结合金融业的行业特点,采取深入挖掘法和阶段性记述法,突出金融业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
- 作者:
许德忠 初云峰
-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地方史志办公室
- 关键词:金融 篇目设计 内容记述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3) 共有 195 人次浏览
|
|
- 横剖之史:刘咸炘论《华阳国志》
- [摘要]刘咸炘是近代四川著名学者,其学术研究近年来日渐受到重视。《华阳国志》乃东晋常璩撰述的一部记载我国西南地区历史、地理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性著作。刘咸炘注重“土风”,对《华阳国志》论述多有精辟之言。从时间与空间综合而言,《华阳国志》乃“横剖之史”;地方著作大兴及常璩自身经历、学术渊源等是其撰书条件;《华阳国志》之《序志》末段暗指作者姓名。刘咸炘对《华阳国志》的论述有利于进一步探究刘咸炘的史学思想,丰富对《华阳国志》的认识。
- 作者:熊 锐
-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 关键词:刘咸炘 《华阳国志》 地方史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3) 共有 213 人次浏览
|
|
- 傅振伦与方志序跋傅振伦与方志序跋
- [摘要]傅振伦是20世纪中国著名方志学者,其早年所著《中国方志学通论》是中国现代方志学名著。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的首轮修志活动中,傅振伦热衷于为全国各地编修的新志撰写序跋。傅振伦一生撰写了百余篇方志序跋,他所写的方志序跋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各具特色。方志序跋是傅振伦阐发其方志思想的重要形式。探讨和研究这些方志序跋,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傅振伦的方志思想。
- 作者:薛艳伟
- 作者单位:晋中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
- 关键词:傅振伦 方志 序跋
- 全文[ PDF 2072.0 KB ] 2019.6(3) 共有 201 人次浏览
|
|
- 《华阳国志》史料价值再认识——以三国蜀汉史研究为例
- [摘要]晋代常璩编撰的《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比较完整的一部志书,它记载了公元4世纪中叶以前今西南以及陕甘鄂部分地区的史事。就三国蜀汉史研究而言,《华阳国志》在对诸如李严被废、诸葛亮南征等事件的记载上,提供了比《三国志·蜀书》更为丰富和详细的史料。而且,通过《华阳国志》的相关材料,还可以解释《三国志·蜀书》中艰涩难懂的典故、了解西南地区的风土人情,这些都有助于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华阳国志》在蜀汉政治史、军事史和文化史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 作者:张寅潇
-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华阳国志 史料价值 三国志 蜀汉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3) 共有 478 人次浏览
|
|
- 明代以来方志文献中明十三陵的历史书写和角色转变
- [摘要]明十三陵是北京昌平重要的历史遗迹,明代以来昌平地方志中关于明十三陵的书写方式和内容各有不同,由此建构起来的明十三陵的历史角色也不断发生变化。明代方志将明陵视为王朝的根本重地,期望国祚永昌。清初的明遗民把明十三陵作为明朝的象征,寄托对故国的怀念。清初的官方志书将明十三陵看作前朝遗迹,其书写强调清廷对明陵的保护,借以宣扬清朝的厚德仁义,从而维护其统治,清后期方志中这种思想逐渐减弱。新方志则将明十三陵视为文化遗产,其书写凸显其文化遗产价值,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明十三陵的角色转变...
- 作者:刘少华
-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
- 关键词:明代 方志 明十三陵 历史书写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3) 共有 247 人次浏览
|
|
- “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中的村史志功能探析
- [摘要]以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村史志在其中可以大有作为。具有存史、育人、资政功能的村史志是乡村治理专属的文化资源。编修村史志,可培育村民自觉,激发村民自治意识;善用村史志和村规民约,夯实乡村法治基础;挖掘村史志中的多元文化资源,以德治促进乡村和谐。用心编好村史志,充分用好村史志,尊重乡村文化之魂,促进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使乡村治理体系真正植根于乡村,成为国家治理的稳定基础。
- 作者:窦春芳
-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关键词:乡村治理体系 村史志 三治合一 功能
- 全文[ PDF 1281.0 KB ] 2019.6(3) 共有 175 人次浏览
|
|
- 方志与日记的互文性研究——以道光《石泉县志》与《庚复日记》为例
- [摘要]道光《石泉县志》刊于道光二十九(1849)年,由县令舒钧修纂,内容翔实,体例新颖。《庚复日记》则为乾隆十五年(1750)抄本,是由胡具庆自乾隆五年至乾隆十四年逐日撰写而成的日记,详细记载了胡具庆任石泉县令的经历。借用西方文论中“互文性”的概念,可以从两部文献关于石泉县山川建置、赋税物产、吏治教化、民俗祭祀的记载中发现联系,相互参照,以此还原清中期石泉县的全貌,了解石泉县自乾隆朝至道光朝的发展情况,希望可以为方志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 作者:顾一凡
-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 关键词:方志 《石泉县志》 《庚复日记》 互文性研究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3) 共有 154 人次浏览
|
|
- 民国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抄藏方志述略
- [摘要]民国时期,方志编纂、收藏、相关理论研究及利用均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气象。国立北平图书馆在方志的搜藏与文献揭示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方志库中,藏有一批特殊文献——国立北平图书馆抄藏方志。这批文献近70种,抄写时间较为集中,缮写精良,底本多为清志,且不乏现今存世之孤本。抄藏方志中很多为现存稀见方志,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它们反映了当时条件下,国立北平图书馆对方志搜求、入藏的努力,对方志文献传播、利用的贡献。
- 作者:张 毅
- 作者单位: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 关键词:国立北平图书馆 方志 抄本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3) 共有 157 人次浏览
|
|
- 明代湖北进士地理分布及其成因
- [摘要]科举时代的进士是考察人才的绝佳样本。民国《湖北通志》收录明代湖北进士1132名,进士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他们分布在湖北省除施州卫外的其他8府,以黄州府、汉阳府、武昌府为代表的鄂东地区集中了全省71%以上的进士,是进士人才的高产区;以荆州府、承天府为代表的鄂中南地区拥有全省22%的进士,为中产区;鄂西南和鄂北地区为进士人才低产区。除长阳、兴山、郧西、保康等县外49县均有进士产生,平均每县23名。进士人才地域分布不平衡体现出湖北省各地人文水平的高低、演变及其经济发展的损益。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必定要受到地...
- 作者:张晓纪
- 作者单位:湖北省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明代 湖北 进士 地理分布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3) 共有 766 人次浏览
|
|
- 地方志所见清中叶陕西民众的日常生活
- [摘要]通过对清中叶陕西地方志中作物种植与饮食构成、衣着材质与布匹贸易、起居形态与经济景况、生活用具与贸易来源、民间信仰与地域特征、资源开发与人地矛盾等面相的考察,以日常生活为视角,以部分生活内容为抓手,呈现清中叶陕西不同区域民众生活的“日常”及不同面相,探讨地方志在日常生活史研究中的史料价值,思考日常生活研究的特点与趋向。
- 作者:封 磊
-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 关键词:地方志 清中叶 陕西 日常生活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3) 共有 135 人次浏览
|
|
- 试论清代宜荆地区宗族祠堂发展实态
- [摘要]在清代宜兴荆溪地区,宗族祠堂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兴起、持续发展、掀起高潮、跌入低谷、再次掀起高潮的发展态势。宜荆地区宗族祠堂的发展态势,受到朝廷政策和地方需求两方面的影响。而族人积极捐资支持则是祠堂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 作者:白冰洋
-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 关键词:清代 宜荆地区 宗族 祠堂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3) 共有 185 人次浏览
|
|
- 孙延钊与温州地方史研究
- [摘要]自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孙延钊着手整理祖父、父亲著述,并兼及乡邦文献的整理,此后长期致力于温州地方史的研究。表彰乡贤是孙延钊地方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他主要通过为乡贤撰写年谱以及立传的方式对他们进行表彰。此外,孙氏对永嘉学派的研究亦有表彰乡贤之意。抗日战争时期,孙延钊在研究温州地方史时极力表彰温州先民的反侵略斗争,这是他感怀时局的真情流露,而孙氏亦有意借此激发国人的民族意识。
- 作者:廖章荣
-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孙延钊 温州地方史 乡邦文献 乡贤 民族意识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3) 共有 209 人次浏览
|
|
- 民国时期西北地方文献目录述略
- [摘要]地方文献目录是以内容涉及本地区的文献为对象而编制的一种目录,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资源、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情况。民国时期(1912—1949),西北边疆危机四伏,开发西北的呼声高涨,西北研究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在此推动下,西北地方文献目录的编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目录无论是在文献收录、编制方法及体例,还是在提要内容撰写等方面,都体现了实用性原则,蕴含了中国学人学术济世的学术思想和爱国精神。
- 作者:周日蓉
-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 关键词:民国 西北开发 地方文献 目录学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3) 共有 308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