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道光《新会县志·图说》所载姓氏分布之研究
- [摘要]姓氏是个体的家族系统和血缘关系的反映,也是标记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重要史碑。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秦汉时期以来就是人口迁徙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大量谱牒均有详细载录。明清时期方志也是移民和姓氏文化的重要载体,道光《新会县志》专列有图说,详细记录了新会县各里坊的姓氏分布及其变迁,很好地揭示了清中叶新会县姓氏与宋代罗贵等33姓的关系及其特别关注姓氏分布的社会心理基础,是研究珠三角地区移民与开发历史的珍贵史料。
- 作者:刘兴亮 郭声波
-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民族学院 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 关键词:道光《新会县志·图说》 姓氏 移民
- 全文[ PDF 0.0 KB ] 2016.3(7) 共有 626 人次浏览
|
|
- 浅析“澉水志四种”及其对当代乡镇志编纂的启示
- [摘要]我国现存最早的乡镇志——南宋常棠《澉水志》诞生在浙江海盐澉浦镇。该镇历史上曾六度编修镇志,五部旧志中有四部保存完好,且分属宋、明、清、民国四代,为今人研究乡镇志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本文对现存澉浦四部旧志进行初步研究,认为澉浦镇志能够代有编纂,主要得益于常棠《澉水志》的垂范、澉镇官宦士绅的推动和崇文重学的地方文化氛围的支撑。同时就"澉水志四种"对当代乡镇志编纂的启示进行简要归纳。
- 作者:石 磊
-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盐县史志办
- 关键词:澉水志四种 乡镇志 编纂 启示
- 全文[ PDF 0.0 KB ] 2016.3(1) 共有 126 人次浏览
|
|
- 试论清代河西走廊地方志中的国家战略与地方博弈
- [摘要]清代甘肃河西走廊方志修纂可分为顺治、康熙时的因循期,雍正至道光时的繁荣期,以及光绪、宣统时的蜕变期。清代河西方志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在繁荣期相继修成的《重修肃州新志》《五凉全志》与《甘州府志》等府州志,《敦煌县志》《玉门县志》等县志,都非常突出地体现了雍、乾时期平定准部、控制新疆的国家战略和文化取向,并在编纂动机、体例和内容上,留下了鲜明的烙印;二是清代河西方志修纂中普遍重视水利灌溉及上下游地区争夺水资源的博弈,保留了相对丰富的水利文献,并且往往成为官府、地方等裁决“水案”的重要依据,因而志书...
- 作者:张景平 张克非
-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水利系;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清代河西方志 国家战略 地方博弈
- 全文[ PDF 0.0 KB ] 2016.3(12) 共有 2 人次浏览
|
|
- 宋元以来江苏妈祖信仰研究初探
- [摘要]江苏的妈祖信仰始于宋代,有文献可考修建最早的妈祖庙在苏州,时间在北宋元祐间。江苏的妈祖信仰与漕运密切相关,庙宇主要沿河道和运河分布。妈祖信仰在江苏的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佛教化”的倾向,并出现和碧霞元君的混同。从修建群体上来说,自宋代到明代中期,官吏是江苏妈祖庙的修建主体。明代中期后,海商成为妈祖庙的主要修建力量,而江苏民间妈祖庙的修建力量却比较弱小。
- 作者:陈政禹
-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博物馆
- 关键词:江苏 妈祖信仰 妈祖庙 研究
- 全文[ PDF 0.0 KB ] 2017.4(2) 共有 457 人次浏览
|
|
- 鄠县始置年代考辨
- [摘要]鄠县的始置时间目前有“秦代置县”和“汉代置县”两种观点。通过对史料的梳理与互证,可以发现鄠县始置于秦代的说法难以成立,汉代置县说不可轻易否定,其始置年代当以传统的汉代初年置县为准。鄠县在秦代至汉初,可能以酆县的形式存在。鄠县的始置年代,或在西汉吕后二年(前186)至武帝建元三年(前138)之间。
- 作者:孙景超
-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 关键词:鄠县 置县年代 秦代 汉代
- 全文[ PDF 0.0 KB ] 2017.4(6) 共有 180 人次浏览
|
|
|
|
- 贵州清水江清白文书存在原因及评析
- [摘要]清水江“清白”文书是指清至民国贵州清水江地区少数民族记录其依照习惯及“村寨”法解决纠纷的文书材料;这些文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清时苗疆地区在中央政府之下,各少数民族村寨沿用习惯法自力解决纠纷,维护村寨安宁和谐的历史事实。然而在国家权力之下,习惯法何以为生?习惯法与国家法间的互动关系及作用如何?习惯法存在的原因即是对国家法的补充、限制和延续。
- 作者:李晓娟
-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法学院
- 关键词:清水江 “清白”文书 民间规则 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 全文[ PDF 0.0 KB ] 2017.4(6) 共有 1605 人次浏览
|
|
- 地方史:何为“地方”与如何写“史”
- [摘要]地方史编纂有着重要意义,纳入地方志工作范畴后,部分地区已计划启动该项工作,但相关理论基础和编纂规范却相对滞后。以往地方志编纂的经验并不能完全借鉴,地方史编纂需要创新与突破。对象范围上,要尊重历史逻辑,将对象“方域”置于历史脉络中加以考察,历史评价方面,应重新审视“众手成书”的模式;同时要寻求国家意识和乡土认知的统一,编纂过程中要考虑“志”“史”的区别与联系,采取时间为干、大事要事为枝、细节为叶的体式。必须提升地方志工作机构编纂地方史的权威性,还要转换思维,重视普通群众的历史。
- 作者:胡锭波
- 作者单位:广东省揭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地方史 地方志 通史 规范
- 全文[ PDF 0.0 KB ] 2017.4(7) 共有 395 人次浏览
|
|
- 番禺沙亭屈氏家族南海庙施田考
- [摘要]南海神信仰与祭祀在广东地区具有独特地位和影响力,作为其主要载体,南海庙是官方与民间祭祀的重要场所。明清时期,番禺沙亭乡大族屈氏借施田的方式介入南海庙日常管理,并将其作为本宗族家庙,使宗族势力进一步扩张。由明入清后,由于战争带来的秩序破坏与重建,沙亭屈氏已不复明代之盛。在此背景下,为增强宗族凝聚力与影响力,沙亭屈氏加强宗族历史与源头的追述与构建,反映了明清时期官府、民众与地方宗族围绕南海庙的争夺与博弈。
- 作者:林勰宇
-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 关键词:南海庙 屈大均 潮田 族群认同
- 全文[ PDF 0.0 KB ] 2016.3(12) 共有 2 人次浏览
|
|
|
|
- 晋东南二仙形象的多元化与功能叠加
- [摘要]二仙信仰,是晋东南区域特有的民间信仰,在民众不断加深对其信仰、祭祀的过程中,其功能经历了历时性的变化,从最初的求雨,到社会道德教化,再到求子,甚至成为兼具各种职能的神灵。这一方面是民间信仰职能叠加的结果,另一方面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特点密切相连。对其进行解读,既可以观察民间信仰的地域性,亦可挖掘民间信仰的时代特点。
- 作者:段建宏 张慧仙 樊慧慧
- 作者单位:长治学院历史文化旅游系管理
- 关键词:二仙信仰 晋东南 社会功能
- 全文[ PDF 0.0 KB ] 2017.4(7) 共有 153 人次浏览
|
|
|
|
- 明代岩镇汪氏宗族与地方社会互动论略
- [摘要]明代徽州岩镇汪氏科甲蝉联,仕宦如林,商业发达,贾才辈出。汪氏宗族凭借科甲入仕所得的政治、文化资源和商贾所得的财力资源,积极投身地方社会建设。汪氏宗族除了积极参与除道梁溠、修塔建祠、济饥赈贫等地方公益事业外,还通过会社等地方组织参与地方社会秩序的治理,强化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彰显名门望族的身份。
- 作者:安君
-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 关键词:明代 岩镇 汪氏宗族 地方社会
- 全文[ PDF 0.0 KB ] 2016.3(7) 共有 2 人次浏览
|
|
- 福建漳州地区地名文化研究
- [摘要]漳州地区的地名具有复杂性、存古性特征。大致可分为3个层次:上古层、中古层、后中古层。上古层是漳州地名存古性的最大体现,但只保留在少数地名中。中古及中古以后的地名相当整齐划一,具有内部较强的一致性。漳州地区的地名反映了求安、求美、求雅、重方位、重宗族等文化心理。
- 作者:袁碧霞
- 作者单位:
- 关键词:漳州 地名文化 历史层次
- 全文[ PDF 0.0 KB ] 2017.4(2) 共有 576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