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陶侃平定王机叛乱中的“小桂”位置考辨
  • [摘要]两晋之交,陶侃曾在岭南地区平定王机、杜弘等领导的叛乱。这场叛乱规模虽小,但引出有关“小桂”地理位置的争论。南朝人陶弘景最先提出“小桂”为始兴郡桂阳县的说法,元代胡三省提出“小桂”应为桂林郡桂林县的新看法。此后关于“小桂”的具体所指争论不休,广东、广西的地方志也多将“小桂”定在各自省内。通过还原整理史料,从古时的行军特点和陶侃平叛的战略布局,桂阳、桂林二县的历史沿革多个角度深入探索,笔者认为陶弘景将“小桂”定位为桂阳县的说法更具说服力。
  • 作者:赵昱超
  •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小桂 桂阳县 桂林县 行军
  • 全文[ PDF 8807212.0 KB ] 2025.12(2)  共有 146 人次浏览
  • 16—18世纪福建学校房地租赁经营探析——基于地方志的考察
  • [摘要]明清时期,福建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对地方学校办学经费的来源产生一定影响。明嘉靖以后,福建地区很多府州县学除了以学田收入作为办学经费,还会通过经营房地租赁获取经费。这些用于出租的房地,主要有拨置、捐置与学校空余房地三种来源。学校房地租赁主要由教官、差役和生员等不同身份的人员兼职管理,并未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一般来说,学校经费中的房地租主要作为考试、祭祀等学校日常事务的经费,房地租数量及其在办学经费中的比重存在上升趋势。学校经营房地租赁的现象反映学校经费来源的多样性,也说明地方学校能顺应商品经济发...
  • 作者:郑小红
  •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 关键词:福建 学校 办学经费 学田 房地租赁
  • 全文[ PDF 1539599.0 KB ] 2025.12(1)  共有 180 人次浏览
  • 南宋扬州筑城史料辑佚与相关问题——以《广陵续志》和宝祐《惟扬志》为中心
  • [摘要]关于南宋时期扬州筑城的文献资料数量相当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南宋扬州三城的深入认识。清人刘毓崧《宋大使府砖考》一文转引宋嘉泰《广陵续志》、宝祐《惟扬志》,其中涉及南宋扬州筑城相关史事,为南宋扬州城研究增添宝贵资料。兹辑佚出来,结合考古发现,对涉及的宝祐城城门、城壕、平山城、重城城壕、堡寨翼城、“圃城”、水坝、吊桥等诸多要素进行初步讨论。新史料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对南宋扬州城的认识,对解决近年关于堡寨城与宝祐城的沿革问题的争议也很有帮助。
  • 作者:朱超龙  薛炳宏
  • 作者单位: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 关键词:南宋 扬州城 堡寨城 宝祐城
  • 全文[ PDF 8807212.0 KB ] 2025.12(2)  共有 91 人次浏览
  • 方志视野下乾隆朝陕西吏役工食银研究
  • [摘要]清前期陕西的工食银发放几经波折,至乾隆朝逐渐形成固定的工食银分发数额与制度,大都以每岁6两为准,或有波动。梳理清代陕西地方志中关于吏役工食银的资料,笔者发现各州县衙门吏役数量时有增减,多寡不一,然均保留必要的职位,以确保地方政令畅通。工食银的支出与地方财政有很大关系,拨付情况依照经济发展,可分陕北、关中与陕南三大区域。其中,关中工食银支出偏高,陕南次之,陕北的支出数额最低。部分州县虽未按照经济发展条件配置相应的吏役人员,但吏役人数总体上与当地经济水平呈正相关,这一点在乾隆时期尤为明显。
  • 作者:刘  佩 
  •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地方志 陕西 吏役 工食银
  • 全文[ PDF 1655536.0 KB ] 2025.12(1)  共有 162 人次浏览
  • 杭州刺史白居易与浙籍名士顾况交谊渊缘考——从咸淳《临安志》的一则旧志指误说起
  • [摘要]白居易与顾况在唐代诗歌史上均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但彼此之间的交谊却长期隐而不彰。文章从4个方面揭示顾、白二人之间非同寻常的忘年交谊和深厚渊缘。一是通过挖掘利用地方志中保存的新资料,实证白居易任职杭州刺史时曾以“行县”为名远赴杭、苏二州边境顾况家乡凭吊缅怀,揭示白居易对顾况的尊崇感恩心绪。二是通过考察顾况在两次诗坛盛事中的地位和影响,阐析顾况对青年白居易的激赏推誉之功。三是通过梳理比较顾、白二人文学主张和诗歌风格特点,阐明白居易与顾况在诗歌事业上的继承关系。四是通过分析白居易对顾况师友李泌治杭事业...
  • 作者:周祝伟
  • 作者单位:浙江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 关键词:唐代 白居易 顾况 交谊 地方志
  • 全文[ PDF 1466383.0 KB ] 2025.12(2)  共有 160 人次浏览
  • 利权外溢与转圜:全面抗战时期江西天蚕丝的科学改良
  • [摘要]天蚕丝是我国重要出口商品,而中国天蚕“丝质最优良者,首推江西”,但受多种因素影响,近代江西天蚕业长期利权外溢。全面抗战爆发后,江西省围绕增产改质和挽回利权的核心关切,以泰和天蚕丝改良场、民生天蚕丝厂为改良先锋,构建了机构化的科学研究、公司化的经营业态、专业化的技术传播、扎实性的基层实践的立体产销模式。但受蚕户动力不足、经费难以保障、改良人员私利之争及围绕蚕丝收购引起的利益博弈等问题影响,改良未完全实现振兴江西天蚕业的初衷。在考察天蚕丝改良时,不仅要关注技术层面进步,更应重视产销模式与资本运转。
  • 作者:余静林  胡  燕
  •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暨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
  • 关键词:战时 江西 天蚕丝 技术改良 统制经济
  • 全文[ PDF 2150868.0 KB ] 2025.12(1)  共有 194 人次浏览
  • 明代广东城池水关时空分布格局的演变——以广东方志为中心
  • [摘要]明代广东城池建设有大量的水关,在城市交通、防洪、军事防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有明一代,广东城池水关不仅数量不断增加、分布区域不断扩大,而且呈现出时空不平衡发展的特点,明前、中、后期分别以珠江三角洲、粤西、粤东城池水关建设最多。经过有明一代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城池水关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粤东和粤西则成为次密集区域,粤北则甚少水关修建。明代广东城池水关的时空演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水运交通的发展是城池水关数量不断增加、分布地区不断扩大的前提和基础,城市内涝是城池水关修筑的重要驱...
  • 作者:姚豪兵  吴宏岐
  •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 关键词:明代 广东 城池 水关 时空分布格局
  • 全文[ PDF 1958079.0 KB ] 2025.12(2)  共有 105 人次浏览
  • 马鹤天与抗战时期榆林中国边疆学会
  •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马鹤天在陕西榆林领衔创设的中国边疆学会,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形成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高潮的体现。榆林中国边疆学会创设时制定的研究规划,特别是关注西北和华北边疆问题的研究,以及形成的独特的学术志趣,拓展了20世纪40年代前后中国边疆研究的广度,是完善这一时期中国边疆研究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该学术团体的学术活动及学术成就有强烈的历史现实性,呈现出独特的学术特点和学术影响,其遗世的方志类成果,为当代史志编纂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 作者:王志平
  •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马鹤天在陕西榆林领衔创设的中国边疆学会,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形成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高潮的体现。榆林中国边疆学会创设时制定的研究规划,特别是关注西北和华北边疆问题的研究,以及形成的独特的学术志趣,拓展了20世纪40年代前后中国边疆研究的广度,是完善这一时期中国边疆研究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该学术团体的学术活动及学术成就有强烈的历史现实性,呈现出独特的学术特点和学术影响,其遗世的方志类成果,为当代史志编纂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 全文[ PDF 1136088.0 KB ] 2025.12(1)  共有 193 人次浏览
  • 历代祭祀曹操现象研究——兼论亳州旧志中的曹操事迹
  • [摘要]祭祀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祭祀曹操的文化现象对于理解曹操形象演变有重要意义。祭祀曹操始于曹魏立国后建立的宗庙制度,在北宋以前基本得到官方认可。南宋以后,曹操形象急剧恶化,不在官方祭祀之列,甚至成为地方官民的忌讳对象。亳州官民不再祭祀曹操,明清亳州旧志对曹操事迹也多有回避,主要原因包括曹操的言行与儒家伦理存在矛盾;曹魏国祚短促,祭礼粗疏,未能形成规范的合法性叙事;受到中国史学盛行的正统论之影响。曹操祭祀的衰落及其在明清旧志中的尴尬地位,表明地方志对历史人物的书写深受国史叙事的影响,...
  • 作者:程  诚
  •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 关键词:曹操形象 帝王祭祀 地方志 历史人物书写
  • 全文[ PDF 1437793.0 KB ] 2025.12(3)  共有 147 人次浏览
  • 社会文化史视域下的地方志研究现状与展望
  • [摘要]近20年来,社会文化史、历史人类学和后现代史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对地方志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学者们开始将地方志视为一种特殊“文本”,分别从“方志纂修与政治、社会、文化的互动”
  • 作者:秦浩翔  谢宏维
  •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关键词:社会文化史 地方志 历史书写 研究综述
  • 全文[ PDF 1537139.0 KB ] 2025.12(2)  共有 154 人次浏览
  • 近十年《华阳国志》研究述论
  • [摘要]常璩《华阳国志》是今存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史著述,亦是研究古代西南边疆地区的重要历史文献。2013—2023年间,学界在前人基础上对此书进行了更为细致、全面的研究,可分为文献整理、记载内容与思想分析、史学特征分析3种类型。具体而言,3类研究各有特点,并在丰富学界方志及西南边疆研究的同时,体现出不同学者的研究特色。总体来看,3类研究既反映出学界对此书认识的不断深入,也呈现出多视角、多方法、多材料的研究趋势。
  • 作者:高迎翀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
  • 关键词:常璩《华阳国志》学术史
  • 全文[ PDF 1149088.0 KB ] 2025.12(4)  共有 60 人次浏览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