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陈继儒纂修《松江府志》始末考辨
  • [摘要]陈继儒纂修的《松江府志》现存58卷本和94卷本两个版本,学界一般认为58卷本为初刻本,刻于崇祯三年,而94卷本为增订本,刻于崇祯四年。通过对勘两个版本以及查考陈继儒诗文集中与纂修府志相关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94卷本实为初刻本,刻于崇祯四年,陈继儒主其事;58卷本乃删订本,刻于崇祯五年,陈继儒虽亦参与删订,然俞廷谔实主其事。94卷本的纂修时间从崇祯二年延续到崇祯四年,历时三年始成,而58卷本则删订于崇祯五年。
  • 作者:杨少伟
  •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关键词:陈继儒 《松江府志》 纂修始末
  • 全文[ PDF 1318974.0 KB ] 2025.12(1)  共有 258 人次浏览
  • 名补不名志:论《吴兴艺文补》的补编定名与部属借位
  • [摘要]地方志中的“艺文”和“文集”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中分属史部和集部,但在实际地方文集编纂操作过程中,二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基于方志的属性以及刊刻资费等因素的限制,方志所收录地方艺文往往容量有限,很难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文人和文学全貌。《吴兴艺文补》在编选契机上本是为配合《吴兴备志》而成,应属史部,但其实际上却是以“补艺文”的形式别行编刻,单独成书,故其本身又有地方文集的属性。《吴兴艺文补》的特殊在于,它既通过“部属借位”的方式,借集部之实完成史部“艺文”编选之需,又以“名补不名志”定名,完美地...
  • 作者:谷维佳
  •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关键词:《吴兴艺文补》《吴兴备志》董斯张 湖州 苕霅文化
  • 全文[ PDF 1466595.0 KB ] 2025.12(2)  共有 96 人次浏览
  • 论三才体方志与方志中的三才思想
  • [摘要]三才体方志,指以天、地、人三才为纲的特殊体例方志,与三宝体方志不同。宋元时期,方志中出现将三才思想应用于框架设计的情况,但尚属局部应用。明嘉靖之后,三才体方志蓬勃发展,但并未成为主流方志体例。入清之后,留存的三才体方志比例进一步降低,表明三才体方志的衰落。尽管如此,明清时期还有许多非三才体方志在体例设计中借鉴三才思想,体现出文本秩序与天人宇宙观的对应。通过三才思想与经史的结合,部分作者试图将方志接驳到儒家主流学术体系之中,并将地方小世界纳入到儒家价值观编织的文本秩序中,以此映射对现实秩序的追求,...
  • 作者:彭兴隆
  •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
  • 关键词:三才体方志 三才思想 天人秩序 载道功能
  • 全文[ PDF 2095677.0 KB ] 2025.12(4)  共有 54 人次浏览
  • 中国最早村志考辨
  • [摘要]村志编纂,我国古已有之,但主要为民间自发偶作,并未纳入官修范畴,编纂数量很少,现存数量更少。关于中国村志编纂肇始何时,目前方志学界说法不一,辨证不足,其中不乏认识混乱及谬误。厘清相关概念,结合田野调查,考证现有文献,对中国现知与现存最早村志加以考辨,对于深化当下的村志研究具有溯源意义。中国现知与现存最早村志,并非清康熙二十四年郎遂编纂的安徽池州《杏花村志》,也非明末曹编纂的江苏吴江《庉村志》,而是明景泰五年徐润编纂的江西乐平《砚山志》。《砚山志》比《杏花村志》早231年,中国村志编纂最晚在明代中期...
  • 作者:黄建安
  •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 关键词:最早村志《砚山志》《庉村志》《杏花村志》
  • 全文[ PDF 0.0 KB ] 2025.12(3)  共有 269 人次浏览
  • 清代扬州私修方志与“扬州梦”小说的地域叙事
  • [摘要]清代扬州私修方志与“扬州梦”小说关系密切。乾隆时期,《平山揽胜志》《平山堂小志》《平山堂图志》《扬州画舫录》等扬州私修方志编纂薪火相续,秉持纪盛、传承、争胜等多重文化心态,“以地为经”分类设目,记载扬州城市名胜、社会生活与风土人情等地域内容,形成富有影响力的地域书写传统,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扬州梦”小说的叙事肌体:小说借鉴私修方志体例,以场景绾结人物、事件,组建叙事结构,进行空间转换;筛选、采撷扬州私修方志所载地域史料片段,巧妙地融入小说叙事,建构生动立体的扬州城市地理空间与文化空间;在城市衰败的...
  • 作者:张雨顺
  •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关键词:私修方志 “扬州梦” 小说 地域叙事
  • 全文[ PDF 1834030.0 KB ] 2025.12(1)  共有 261 人次浏览
  • 制造”状元:《宣平县志》蔡仲龙升状元故事辨疑
  • [摘要]历史上多版浙江《宣平县志》记载有南宋嘉定癸未榜榜眼蔡仲龙因原状元去世而升为状元的故事,并附有《恩赐状元诗》和《仲龙答谢诗》为证。通过梳理知状元记载及赐答二诗出自蔡氏后人所修族谱,在清顺治时采纳入地方志记载,后逐渐确定蔡仲龙升状元故事并加标榜。升状元故事与史籍所载癸未榜状元蒋重珍事迹存在矛盾,核心证据《恩赐状元诗》系抄袭作伪,可判断蔡仲龙升状元故事为后人嫁接唐朝易重升状元的故事而成。宋代存在殿试一甲3人皆可称状元的现象,故传世文献中存在“蔡状元”的记载,后人盖因此误解。
  • 作者:计小豪
  •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 关键词:《宣平县志》 蔡仲龙 升状元故事 蒋重珍 状元
  • 全文[ PDF 994995.0 KB ] 2025.12(2)  共有 154 人次浏览
  • 试论旧志汉语方言资料的时代与地域分布特征——兼谈其方言地理学价值
  • [摘要]旧志汉语方言资料的主体语料所属时代宜限定在清康熙至民国时期,前后300年左右的时间;所属地域涵盖29个现行省份的593个县区,几乎遍布全国。旧志汉语方言资料数量多、地域覆盖面广、时地标记明确、以县为主的调查单位设置科学合理,可用来绘制清代民国时期的汉语方言地图,描写该时期的汉语方言地理分布面貌,比较其与现代汉语方言的异同,探寻汉语方言演变的规律和机制,助力汉语方言的分类与分区、方言接触演化等研究。
  • 作者:连燕婷
  •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 关键词:方志 方言 时代 地域 方言地理学
  • 全文[ PDF 2277387.0 KB ] 2025.12(2)  共有 109 人次浏览
  • 冯梦龙《寿宁待志》的地方志书写精神
  • [摘要]明末著名文学家冯梦龙不但在通俗文学和为政清廉方面享有盛誉,而且在地方志编纂方面也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其所著《寿宁待志》除详细记载寿宁县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土人文外,还大量记载作者宦游寿宁时的施政活动与政治理念,以及一系列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和一些富有特色的诗篇、文告等,从中体现的地方志书写精神可大致概括为:为民情怀、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志属信史”“经世致用”5个方面。这5个方面不仅对当时社会文化和社会风气转移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为当今地方志编纂提供了重要借鉴。
  • 作者:刘大可
  •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
  • 关键词:冯梦龙《寿宁待志》地方志编纂 书写精神
  • 全文[ PDF 1495844.0 KB ] 2025.12(3)  共有 162 人次浏览
  • 明清方志择传入志的三重标准——以4部《吴县志》为中心
  • [摘要]传记作为方志不可或缺的部分,一直是编纂工作的重心。历代《吴县志》的编修实践表明,传记收录至少有三重标准。其一,方志通行之标准;其二,单本方志特定之标准。这两重标准以官府需求为价值导向。随着地方精英逐渐参与修志,家族势力的强弱成为第三重标准。即使是未能直接参与修志的家族,也采用各种策略,推动祖先入志。在权力话语的影响下,方志特定标准反而成为各方利用的工具。编修者利用篇目调整的机会,使得许多符合标准的传记依然被删去,不太符合标准的传记反而被收录。如此,便也不难理解方志传记中千篇一律的先贤形象。
  • 作者:杨茂林
  •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 关键词:《吴县志》传记 入志标准 地方权势
  • 全文[ PDF 2334254.0 KB ] 2025.12(4)  共有 53 人次浏览
  • 乾隆《镇洋县志》所采“椒山序”辨伪
  • [摘要]乾隆《镇洋县志》所采“椒山序”常被学界作为信实材料援引,该序以杨继盛的口吻自述嘉靖二十六年和顾允扬、王世贞肝胆相照。经考,序中“懋称又为元美师”的说法和王世贞对顾氏直称本名的称谓方式不相符合,称名适用于尊长对卑幼,而元美素来尊师重礼。该序对三人当年关系亲密的描述又和王世贞本人记其接交杨继盛的时间存在冲突,王氏关联诗文所记始于嘉靖三十一年冬。因此,“椒山序”属托伪之作,学术研究中应慎重对待这类出自地方志的孤证。
  • 作者:李军
  •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河北省语言文化创新发展研究基地
  • 关键词:椒山序 杨继盛 王世贞 顾允扬 辨伪
  • 全文[ PDF 1628252.0 KB ] 2025.12(1)  共有 130 人次浏览
  • 明清诗歌对地方志的多元书写及其价值
  • [摘要]明清诗歌地方志价值书写方志文化修志
  • 作者:王佳伟
  •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 关键词:明清诗歌 地方志 价值书写 方志文化 修志
  • 全文[ PDF 2249924.0 KB ] 2025.12(3)  共有 168 人次浏览
  • 略论近代方志中维护国权的理念和实践——以《大中华地理志》为例
  • [摘要]古代方志内嵌着中华文明的价值体系,对维护大一统国家的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助力。至近代,帝国主义不仅在政治经济上侵略盘剥我国,在思想文化上也不断进行割裂和篡改。面对恶劣局势,国人希望在文化传统中寻找资源,与近代的科技相融合,找出一条在文化上自立自强的道路,让中华民族有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自信。在众多努力中,《大中华地理志》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以方志的形式为国争权益、启民爱国心,在艰难的岁月中用方志的文化能量呼唤吾国民众的觉醒。
  • 作者:张灵
  • 作者单位: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 关键词:近代方志 维护国权 理念 实践 大中华地理志
  • 全文[ PDF 1539599.0 KB ] 2025.12(1)  共有 133 人次浏览
  • 读史方舆纪要》与清代地方志编纂
  • [摘要]读史方舆纪要》与清代地方志编纂关系密切,因其价值颇高,成书以后不断被地方志引用,直至晚清。地方志在大量引用的基础上,效仿《读史方舆纪要》以军事为重的编纂体例,并使用纲目体,借鉴“计里开方”之法绘制地图。地方志又通过考证指出该书有两类错误,一类是顾祖禹考证错误,另一类是顾祖禹沿袭前代之误。《读史方舆纪要》对清代地方志编纂有深刻影响,地方志则推动了该书研究。不过地方志注重求“地利”于《读史方舆纪要》,与顾祖禹经世致用的本意相悖。
  • 作者:潘国立
  •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读史方舆纪要》地方志 顾祖禹
  • 全文[ PDF 1061286.0 KB ] 2025.12(4)  共有 61 人次浏览
  • 山以志传:民国雁荡山的山志书写与名胜塑造
  • [摘要]山水志不仅是山中世界的历史书写,其本身亦是山岳历史的一部分,是山岳形象和山居意义的重要源头。民国时期,乐清雁荡山进入国家名山叙事体系,民国《雁荡山志》在其间扮演重要角色,作者蒋叔南的编撰行为与大众传媒、旅游文化、金石风气、宗教活动、山乡士绅发生关联与互动,逐渐确立其书写雁荡山的话语权威,以一个高度文本化的“雁荡山”取代客观自然的山水言说,形塑了人们之于雁荡山的文化认知和旅游体验。民国时期雁荡山的山志书写与胜迹塑造提示我们,山水志领域存在着历史书写与名胜建构传承的关联性,以及尝试文献文化史研究视角...
  • 作者:赵鹏团  徐  鹏 
  • 作者单位:浙江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 关键词:民国《雁荡山志》历史书写 名胜塑造 文献文化史
  • 全文[ PDF 2673228.0 KB ] 2025.12(4)  共有 46 人次浏览
  • 曲阜孔氏“弘治谱”考辨
  • [摘要]长期以来,学术界和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曲阜孔氏曾于明弘治二年编修家谱的说法,此说几成定论。然而,该谱至今未见流传于世。涉及人物主要有孔弘幹、孔弘绪、孔弘泰等。翻检史料,孔弘幹的生活年代晚于弘治时期,亦未见孔弘绪、孔弘泰编修家谱的蛛丝马迹。而且明清曲阜孔氏家谱均不见该谱序文,与修谱惯例明显不符;历代志书、家谱等也未提及该谱。追本溯源,此说当起于民国26年《孔子世家谱》孔传堉序文“弘治二年”为“天启二年”之误,此后则以讹传讹,流传甚广。
  • 作者:孔维亮    于  芳
  • 作者单位:孔子博物馆
  • 关键词:曲阜孔氏“弘治谱” 孔弘幹 孔弘绪 孔弘泰 孔传堉
  • 全文[ PDF 1224656.0 KB ] 2025.12(3)  共有 190 人次浏览
  • 宁夏引黄灌区秦、汉、汉延、唐徕四渠渠名沿革考——以地方文献为中心
  • [摘要]宁夏引黄灌区历史渠道众多,通过对秦、汉、汉延、唐徕4条具有代表性的古渠道渠名的演变过程进行考证,明确了古渠道的实际演变脉络,探讨了古渠道渠名沿革的历史意义。首先,古渠道渠名的沿革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再者,古渠道的开挖及重修历史体现了宁夏引黄灌区的开发建设历程;最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古渠道渠名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渠名不单是辨别渠道的称呼,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意识或社会情感的深刻表达,寄托着彼时地方民众、各级官员甚至最高统治者的愿景。
  • 作者:王  飞
  •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宁夏水利博物馆
  • 关键词:宁夏引黄灌区 渠名 沿革
  • 全文[ PDF 3488315.0 KB ] 2025.12(3)  共有 133 人次浏览
  • 明清岭南方志的疍民书写
  • [摘要]明清岭南方志是研究疍民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探讨方志的疍民书写对准确把握这些史料的内涵有重要意义。方志纂修者认为疍民来源于秦朝逃亡水上的陆地越人后裔或者卢循义军余部后裔是附会之词,是陆地中心观念的阐述。疍民的形成应是由岭南“水事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此类书写体现纂修者缺乏考证、因袭相抄的问题。明清方志中长期不变的疍户数据并非错误数据,它只是税收额度,而非实际户数。按照修志凡例,疍民传记一般列入《风俗》《杂志》类别,将它列入《外志》《蛮夷志》类别的编排,体现纂修者大一统观念,既要在志书中记载他们,...
  • 作者:詹坚固  廖  莹
  •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岭南 明清方志 疍民书写
  • 全文[ PDF 1376679.0 KB ] 2025.12(4)  共有 57 人次浏览
  • 从康熙《黑盐井志》秩官列表看巴蜀井盐技术在云南高原的历史传播
  • [摘要]云南井盐技术由巴蜀传入,史籍中缺乏直接证据。康熙《黑盐井志》保存的一份明代黑盐井官员档案中,唯见盐课司大使极偏重于从四川选拨,这揭示了明代巴蜀井盐技术有着向云南高原大规模传播的历史。由此上溯审视,大致可见南梁之前巴蜀向其输入煮盐技术,而后输出凿井技术,至南诏形成输出高峰的轨迹,云南高原由此形成三大盐业中心的初步格局,南诏人民也掌握了全部井盐技术。南诏中后期开始,两地交流急剧减少,云南井盐技术快速衰退,到明代方得重新大规模引入,云南高原的井盐开发趋于极盛,开发中裹挟的先进文明资源不断渗透,至清前期...
  • 作者:王  瑰
  • 作者单位:铜仁学院艺术学院
  • 关键词:巴蜀井盐技术 云南高原 文明推动 康熙《黑盐井志》
  • 全文[ PDF 2145357.0 KB ] 2025.12(3)  共有 118 人次浏览
  • 明清广东治理断肠草研究
  • [摘要]断肠草初名野葛、胡蔓,宋代粤人熟知其性状及危害后,称之为“断肠草”。明清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为了获取利益,百姓频繁服用断肠草轻生抗争及图赖。明前期府县官为维护百姓生命安全,尝试立法遏制服断肠草轻生行为及消灭断肠草,但各地官府及仕宦之间未形成治理共识。万历中期广东按察司著令府县铲除断肠草,仕宦鉴于断肠草屡禁不绝要求立法惩治服毒。清初地方势力服断肠草图赖,两广总督和朝廷制定法规应对。官府在治理断肠草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地方社会,从而加强对基层社会的管理策略保障民生安宁。
  • 作者:黄学涛  刘正刚
  •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 关键词:明清时期 断肠草 广东治理
  • 全文[ PDF 1631825.0 KB ] 2025.12(4)  共有 45 人次浏览
  • 晚清浙闽赣三省跨区域慈善网络的形成与米谷市场——基于地方文献的考察
  • [摘要]太平天国战争后建立的江山善堂,是一个在省际边缘地区发展起来的,并由边缘向传统城市中心辐射的善堂类型。其发展可以分为延喘局和同善局两个阶段,它的活动范围扩展到浙江、福建、江西三省,各地区善堂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在救济过程中彼此合作,逐步形成一个浙闽赣三省跨区域慈善网络。江山善堂的文献中详细登载有跨省份劝捐、各地区同善局组织人员名单以及米谷的采办、中转、运输等内容,表现出施善与教化之外,慈善与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善堂事业的发展与组织人员的往来,也为省际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地域交流提供一个观察视角。
  • 作者:徐  伟
  •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关键词:晚清 江山善堂 跨区域慈善网络 米谷市场
  • 全文[ PDF 1373397.0 KB ] 2025.12(3)  共有 118 人次浏览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