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名补不名志:论《吴兴艺文补》的补编定名与部属借位
  • [摘要]地方志中的“艺文”和“文集”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中分属史部和集部,但在实际地方文集编纂操作过程中,二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基于方志的属性以及刊刻资费等因素的限制,方志所收录地方艺文往往容量有限,很难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文人和文学全貌。《吴兴艺文补》在编选契机上本是为配合《吴兴备志》而成,应属史部,但其实际上却是以“补艺文”的形式别行编刻,单独成书,故其本身又有地方文集的属性。《吴兴艺文补》的特殊在于,它既通过“部属借位”的方式,借集部之实完成史部“艺文”编选之需,又以“名补不名志”定名,完美地...
  • 作者:谷维佳
  •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关键词:《吴兴艺文补》《吴兴备志》董斯张 湖州 苕霅文化
  • 全文[ PDF 1466595.0 KB ] 2025.12(2)  共有 71 人次浏览
  • 中国最早村志考辨
  • [摘要]村志编纂,我国古已有之,但主要为民间自发偶作,并未纳入官修范畴,编纂数量很少,现存数量更少。关于中国村志编纂肇始何时,目前方志学界说法不一,辨证不足,其中不乏认识混乱及谬误。厘清相关概念,结合田野调查,考证现有文献,对中国现知与现存最早村志加以考辨,对于深化当下的村志研究具有溯源意义。中国现知与现存最早村志,并非清康熙二十四年郎遂编纂的安徽池州《杏花村志》,也非明末曹编纂的江苏吴江《庉村志》,而是明景泰五年徐润编纂的江西乐平《砚山志》。《砚山志》比《杏花村志》早231年,中国村志编纂最晚在明代中期...
  • 作者:黄建安
  •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 关键词:最早村志《砚山志》《庉村志》《杏花村志》
  • 全文[ PDF 0.0 KB ] 2025.12(3)  共有 105 人次浏览
  • 制造”状元:《宣平县志》蔡仲龙升状元故事辨疑
  • [摘要]历史上多版浙江《宣平县志》记载有南宋嘉定癸未榜榜眼蔡仲龙因原状元去世而升为状元的故事,并附有《恩赐状元诗》和《仲龙答谢诗》为证。通过梳理知状元记载及赐答二诗出自蔡氏后人所修族谱,在清顺治时采纳入地方志记载,后逐渐确定蔡仲龙升状元故事并加标榜。升状元故事与史籍所载癸未榜状元蒋重珍事迹存在矛盾,核心证据《恩赐状元诗》系抄袭作伪,可判断蔡仲龙升状元故事为后人嫁接唐朝易重升状元的故事而成。宋代存在殿试一甲3人皆可称状元的现象,故传世文献中存在“蔡状元”的记载,后人盖因此误解。
  • 作者:计小豪
  •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 关键词:《宣平县志》 蔡仲龙 升状元故事 蒋重珍 状元
  • 全文[ PDF 994995.0 KB ] 2025.12(2)  共有 118 人次浏览
  • 试论旧志汉语方言资料的时代与地域分布特征——兼谈其方言地理学价值
  • [摘要]旧志汉语方言资料的主体语料所属时代宜限定在清康熙至民国时期,前后300年左右的时间;所属地域涵盖29个现行省份的593个县区,几乎遍布全国。旧志汉语方言资料数量多、地域覆盖面广、时地标记明确、以县为主的调查单位设置科学合理,可用来绘制清代民国时期的汉语方言地图,描写该时期的汉语方言地理分布面貌,比较其与现代汉语方言的异同,探寻汉语方言演变的规律和机制,助力汉语方言的分类与分区、方言接触演化等研究。
  • 作者:连燕婷
  •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 关键词:方志 方言 时代 地域 方言地理学
  • 全文[ PDF 2277387.0 KB ] 2025.12(2)  共有 83 人次浏览
  • 冯梦龙《寿宁待志》的地方志书写精神
  • [摘要]明末著名文学家冯梦龙不但在通俗文学和为政清廉方面享有盛誉,而且在地方志编纂方面也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其所著《寿宁待志》除详细记载寿宁县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土人文外,还大量记载作者宦游寿宁时的施政活动与政治理念,以及一系列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和一些富有特色的诗篇、文告等,从中体现的地方志书写精神可大致概括为:为民情怀、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志属信史”“经世致用”5个方面。这5个方面不仅对当时社会文化和社会风气转移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为当今地方志编纂提供了重要借鉴。
  • 作者:刘大可
  •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
  • 关键词:冯梦龙《寿宁待志》地方志编纂 书写精神
  • 全文[ PDF 1495844.0 KB ] 2025.12(3)  共有 41 人次浏览
  • 明清诗歌对地方志的多元书写及其价值
  • [摘要]明清诗歌地方志价值书写方志文化修志
  • 作者:王佳伟
  •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 关键词:明清诗歌 地方志 价值书写 方志文化 修志
  • 全文[ PDF 2249924.0 KB ] 2025.12(3)  共有 39 人次浏览
  • 陶侃平定王机叛乱中的“小桂”位置考辨
  • [摘要]两晋之交,陶侃曾在岭南地区平定王机、杜弘等领导的叛乱。这场叛乱规模虽小,但引出有关“小桂”地理位置的争论。南朝人陶弘景最先提出“小桂”为始兴郡桂阳县的说法,元代胡三省提出“小桂”应为桂林郡桂林县的新看法。此后关于“小桂”的具体所指争论不休,广东、广西的地方志也多将“小桂”定在各自省内。通过还原整理史料,从古时的行军特点和陶侃平叛的战略布局,桂阳、桂林二县的历史沿革多个角度深入探索,笔者认为陶弘景将“小桂”定位为桂阳县的说法更具说服力。
  • 作者:赵昱超
  •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小桂 桂阳县 桂林县 行军
  • 全文[ PDF 8807212.0 KB ] 2025.12(2)  共有 61 人次浏览
  • 曲阜孔氏“弘治谱”考辨
  • [摘要]长期以来,学术界和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曲阜孔氏曾于明弘治二年编修家谱的说法,此说几成定论。然而,该谱至今未见流传于世。涉及人物主要有孔弘幹、孔弘绪、孔弘泰等。翻检史料,孔弘幹的生活年代晚于弘治时期,亦未见孔弘绪、孔弘泰编修家谱的蛛丝马迹。而且明清曲阜孔氏家谱均不见该谱序文,与修谱惯例明显不符;历代志书、家谱等也未提及该谱。追本溯源,此说当起于民国26年《孔子世家谱》孔传堉序文“弘治二年”为“天启二年”之误,此后则以讹传讹,流传甚广。
  • 作者:孔维亮    于  芳
  • 作者单位:孔子博物馆
  • 关键词:曲阜孔氏“弘治谱” 孔弘幹 孔弘绪 孔弘泰 孔传堉
  • 全文[ PDF 1224656.0 KB ] 2025.12(3)  共有 40 人次浏览
  • 16—18世纪福建学校房地租赁经营探析——基于地方志的考察
  • [摘要]明清时期,福建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对地方学校办学经费的来源产生一定影响。明嘉靖以后,福建地区很多府州县学除了以学田收入作为办学经费,还会通过经营房地租赁获取经费。这些用于出租的房地,主要有拨置、捐置与学校空余房地三种来源。学校房地租赁主要由教官、差役和生员等不同身份的人员兼职管理,并未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一般来说,学校经费中的房地租主要作为考试、祭祀等学校日常事务的经费,房地租数量及其在办学经费中的比重存在上升趋势。学校经营房地租赁的现象反映学校经费来源的多样性,也说明地方学校能顺应商品经济发...
  • 作者:郑小红
  •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 关键词:福建 学校 办学经费 学田 房地租赁
  • 全文[ PDF 1539599.0 KB ] 2025.12(1)  共有 127 人次浏览
  • 南宋扬州筑城史料辑佚与相关问题——以《广陵续志》和宝祐《惟扬志》为中心
  • [摘要]关于南宋时期扬州筑城的文献资料数量相当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南宋扬州三城的深入认识。清人刘毓崧《宋大使府砖考》一文转引宋嘉泰《广陵续志》、宝祐《惟扬志》,其中涉及南宋扬州筑城相关史事,为南宋扬州城研究增添宝贵资料。兹辑佚出来,结合考古发现,对涉及的宝祐城城门、城壕、平山城、重城城壕、堡寨翼城、“圃城”、水坝、吊桥等诸多要素进行初步讨论。新史料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对南宋扬州城的认识,对解决近年关于堡寨城与宝祐城的沿革问题的争议也很有帮助。
  • 作者:朱超龙  薛炳宏
  • 作者单位: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 关键词:南宋 扬州城 堡寨城 宝祐城
  • 全文[ PDF 8807212.0 KB ] 2025.12(2)  共有 60 人次浏览
  • 宁夏引黄灌区秦、汉、汉延、唐徕四渠渠名沿革考——以地方文献为中心
  • [摘要]宁夏引黄灌区历史渠道众多,通过对秦、汉、汉延、唐徕4条具有代表性的古渠道渠名的演变过程进行考证,明确了古渠道的实际演变脉络,探讨了古渠道渠名沿革的历史意义。首先,古渠道渠名的沿革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再者,古渠道的开挖及重修历史体现了宁夏引黄灌区的开发建设历程;最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古渠道渠名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渠名不单是辨别渠道的称呼,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意识或社会情感的深刻表达,寄托着彼时地方民众、各级官员甚至最高统治者的愿景。
  • 作者:王  飞
  •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宁夏水利博物馆
  • 关键词:宁夏引黄灌区 渠名 沿革
  • 全文[ PDF 3488315.0 KB ] 2025.12(3)  共有 36 人次浏览
  • 方志视野下乾隆朝陕西吏役工食银研究
  • [摘要]清前期陕西的工食银发放几经波折,至乾隆朝逐渐形成固定的工食银分发数额与制度,大都以每岁6两为准,或有波动。梳理清代陕西地方志中关于吏役工食银的资料,笔者发现各州县衙门吏役数量时有增减,多寡不一,然均保留必要的职位,以确保地方政令畅通。工食银的支出与地方财政有很大关系,拨付情况依照经济发展,可分陕北、关中与陕南三大区域。其中,关中工食银支出偏高,陕南次之,陕北的支出数额最低。部分州县虽未按照经济发展条件配置相应的吏役人员,但吏役人数总体上与当地经济水平呈正相关,这一点在乾隆时期尤为明显。
  • 作者:刘  佩 
  •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地方志 陕西 吏役 工食银
  • 全文[ PDF 1655536.0 KB ] 2025.12(1)  共有 120 人次浏览
  • 从康熙《黑盐井志》秩官列表看巴蜀井盐技术在云南高原的历史传播
  • [摘要]云南井盐技术由巴蜀传入,史籍中缺乏直接证据。康熙《黑盐井志》保存的一份明代黑盐井官员档案中,唯见盐课司大使极偏重于从四川选拨,这揭示了明代巴蜀井盐技术有着向云南高原大规模传播的历史。由此上溯审视,大致可见南梁之前巴蜀向其输入煮盐技术,而后输出凿井技术,至南诏形成输出高峰的轨迹,云南高原由此形成三大盐业中心的初步格局,南诏人民也掌握了全部井盐技术。南诏中后期开始,两地交流急剧减少,云南井盐技术快速衰退,到明代方得重新大规模引入,云南高原的井盐开发趋于极盛,开发中裹挟的先进文明资源不断渗透,至清前期...
  • 作者:王  瑰
  • 作者单位:铜仁学院艺术学院
  • 关键词:巴蜀井盐技术 云南高原 文明推动 康熙《黑盐井志》
  • 全文[ PDF 2145357.0 KB ] 2025.12(3)  共有 28 人次浏览
  • 杭州刺史白居易与浙籍名士顾况交谊渊缘考——从咸淳《临安志》的一则旧志指误说起
  • [摘要]白居易与顾况在唐代诗歌史上均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但彼此之间的交谊却长期隐而不彰。文章从4个方面揭示顾、白二人之间非同寻常的忘年交谊和深厚渊缘。一是通过挖掘利用地方志中保存的新资料,实证白居易任职杭州刺史时曾以“行县”为名远赴杭、苏二州边境顾况家乡凭吊缅怀,揭示白居易对顾况的尊崇感恩心绪。二是通过考察顾况在两次诗坛盛事中的地位和影响,阐析顾况对青年白居易的激赏推誉之功。三是通过梳理比较顾、白二人文学主张和诗歌风格特点,阐明白居易与顾况在诗歌事业上的继承关系。四是通过分析白居易对顾况师友李泌治杭事业...
  • 作者:周祝伟
  • 作者单位:浙江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 关键词:唐代 白居易 顾况 交谊 地方志
  • 全文[ PDF 1466383.0 KB ] 2025.12(2)  共有 81 人次浏览
  • 利权外溢与转圜:全面抗战时期江西天蚕丝的科学改良
  • [摘要]天蚕丝是我国重要出口商品,而中国天蚕“丝质最优良者,首推江西”,但受多种因素影响,近代江西天蚕业长期利权外溢。全面抗战爆发后,江西省围绕增产改质和挽回利权的核心关切,以泰和天蚕丝改良场、民生天蚕丝厂为改良先锋,构建了机构化的科学研究、公司化的经营业态、专业化的技术传播、扎实性的基层实践的立体产销模式。但受蚕户动力不足、经费难以保障、改良人员私利之争及围绕蚕丝收购引起的利益博弈等问题影响,改良未完全实现振兴江西天蚕业的初衷。在考察天蚕丝改良时,不仅要关注技术层面进步,更应重视产销模式与资本运转。
  • 作者:余静林  胡  燕
  •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暨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
  • 关键词:战时 江西 天蚕丝 技术改良 统制经济
  • 全文[ PDF 2150868.0 KB ] 2025.12(1)  共有 151 人次浏览
  • 明代广东城池水关时空分布格局的演变——以广东方志为中心
  • [摘要]明代广东城池建设有大量的水关,在城市交通、防洪、军事防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有明一代,广东城池水关不仅数量不断增加、分布区域不断扩大,而且呈现出时空不平衡发展的特点,明前、中、后期分别以珠江三角洲、粤西、粤东城池水关建设最多。经过有明一代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城池水关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粤东和粤西则成为次密集区域,粤北则甚少水关修建。明代广东城池水关的时空演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水运交通的发展是城池水关数量不断增加、分布地区不断扩大的前提和基础,城市内涝是城池水关修筑的重要驱...
  • 作者:姚豪兵  吴宏岐
  •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 关键词:明代 广东 城池 水关 时空分布格局
  • 全文[ PDF 1958079.0 KB ] 2025.12(2)  共有 70 人次浏览
  • 晚清浙闽赣三省跨区域慈善网络的形成与米谷市场——基于地方文献的考察
  • [摘要]太平天国战争后建立的江山善堂,是一个在省际边缘地区发展起来的,并由边缘向传统城市中心辐射的善堂类型。其发展可以分为延喘局和同善局两个阶段,它的活动范围扩展到浙江、福建、江西三省,各地区善堂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在救济过程中彼此合作,逐步形成一个浙闽赣三省跨区域慈善网络。江山善堂的文献中详细登载有跨省份劝捐、各地区同善局组织人员名单以及米谷的采办、中转、运输等内容,表现出施善与教化之外,慈善与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善堂事业的发展与组织人员的往来,也为省际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地域交流提供一个观察视角。
  • 作者:徐  伟
  •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关键词:晚清 江山善堂 跨区域慈善网络 米谷市场
  • 全文[ PDF 1373397.0 KB ] 2025.12(3)  共有 33 人次浏览
  • 马鹤天与抗战时期榆林中国边疆学会
  •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马鹤天在陕西榆林领衔创设的中国边疆学会,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形成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高潮的体现。榆林中国边疆学会创设时制定的研究规划,特别是关注西北和华北边疆问题的研究,以及形成的独特的学术志趣,拓展了20世纪40年代前后中国边疆研究的广度,是完善这一时期中国边疆研究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该学术团体的学术活动及学术成就有强烈的历史现实性,呈现出独特的学术特点和学术影响,其遗世的方志类成果,为当代史志编纂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 作者:王志平
  •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马鹤天在陕西榆林领衔创设的中国边疆学会,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形成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高潮的体现。榆林中国边疆学会创设时制定的研究规划,特别是关注西北和华北边疆问题的研究,以及形成的独特的学术志趣,拓展了20世纪40年代前后中国边疆研究的广度,是完善这一时期中国边疆研究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该学术团体的学术活动及学术成就有强烈的历史现实性,呈现出独特的学术特点和学术影响,其遗世的方志类成果,为当代史志编纂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 全文[ PDF 1136088.0 KB ] 2025.12(1)  共有 144 人次浏览
  • 历代祭祀曹操现象研究——兼论亳州旧志中的曹操事迹
  • [摘要]祭祀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祭祀曹操的文化现象对于理解曹操形象演变有重要意义。祭祀曹操始于曹魏立国后建立的宗庙制度,在北宋以前基本得到官方认可。南宋以后,曹操形象急剧恶化,不在官方祭祀之列,甚至成为地方官民的忌讳对象。亳州官民不再祭祀曹操,明清亳州旧志对曹操事迹也多有回避,主要原因包括曹操的言行与儒家伦理存在矛盾;曹魏国祚短促,祭礼粗疏,未能形成规范的合法性叙事;受到中国史学盛行的正统论之影响。曹操祭祀的衰落及其在明清旧志中的尴尬地位,表明地方志对历史人物的书写深受国史叙事的影响,...
  • 作者:程  诚
  •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 关键词:曹操形象 帝王祭祀 地方志 历史人物书写
  • 全文[ PDF 1437793.0 KB ] 2025.12(3)  共有 33 人次浏览
  • 社会文化史视域下的地方志研究现状与展望
  • [摘要]近20年来,社会文化史、历史人类学和后现代史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对地方志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学者们开始将地方志视为一种特殊“文本”,分别从“方志纂修与政治、社会、文化的互动”
  • 作者:秦浩翔  谢宏维
  •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关键词:社会文化史 地方志 历史书写 研究综述
  • 全文[ PDF 1537139.0 KB ] 2025.12(2)  共有 106 人次浏览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