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百年中国方志学进程回望与规律探寻
  • [摘要]伴随着中国地方志事业的发展进程,至少从宋代方志定型起,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渐为历代学人所重,并以清乾嘉时期章学诚为代表,为其后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以1924年梁启超正式倡立“方志学”为标志,学科建设开启了全新的历史进程。百年来,从民国到新中国,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业界在开展大量志书编修实践活动的同时,持续推进学科建设,特别确立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引领的现代学科体系,从而既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实践和典型之例,为百年中国方志学发展史留下弥足珍贵的经验规律,同时也为未来学科建设以及整个方...
  • 作者:潘捷军
  • 作者单位: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方志学史 学科建设 百年回溯 规律探索
  • 全文[ PDF 1832645.0 KB ] 2024.11(6)  共有 501 人次浏览
  • 从地方卫生志资料看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
  • [摘要]新编地方卫生志中有关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的资料,从整体或局部介绍各志愿医疗队的基本情况,不仅对学术研究是重要的补充或印证,而且能在教育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权衡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尽管当前新编地方卫生志中关于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资料的搜集、整理、编辑和利用还存在局限,但其自身所具备的珍贵价值必将吸引愈来愈多研究者的关注。
  • 作者:谢  天
  •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关键词:地方志志 愿医疗队 资政育人
  • 全文[ PDF 1042943.0 KB ] 2024.11(6)  共有 402 人次浏览
  • 清前期方志海防图的绘制及其作用分析
  • [摘要]清代施行内外洋管理体制,方志海防图是呈现地方官员、士绅海洋空间认知的重要图像。清前期所绘方志海防图,其信息来源于方志、地方档案、实地勘察以及绘本海防图。绘制目的在于呈现海疆情形、辅官治民、歌颂帝王治世有为,以及用来治海划疆、缉盗治乱,具有一定的政治内涵和实用价值。方志海防图在海防事务中的使用,需要结合方志中的《海防志》《疆域志》等条目,以及地方档案、绘本营汛图等图文资料,整体体现地方官的海洋空间意识与海疆管辖需求,也是清人“海陆一体”海疆观的重要表达。
  • 作者:杜晓伟
  • 作者单位:
  • 关键词:清前期 方志 海防图 信息
  • 全文[ PDF 4868839.0 KB ] 2024.11(6)  共有 530 人次浏览
  • 近代西南方志地图绘制人员的身份认同与制图观转型
  • [摘要]随着近代西方地学知识传入中国,方志地图的绘制主体产生身份游移和观念转型等问题。通过爬梳近代西南地区180余位方志地图绘制者的生平事迹后,我们发现:一方面,这一群体没能形成稳定的身份认同,也未能突破明清以来“士绅社会”的拘囿;另一方面,由于处于近代过渡阶段,绘制群体的制图观呈现出“新旧皆非”的矛盾状态。探析近代西南方志地图绘制人员的身份变迁与观念转型,分析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传统舆地观与新兴地学论的诸多特征及其规律,对深入研究我国近代方志学乃至地图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作者:陈  琳  罗宝川
  •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
  • 关键词:近代方志地图 绘制群体 身份认同 制图观 西南地区
  • 全文[ PDF 1878567.0 KB ] 2024.11(6)  共有 405 人次浏览
  • 《蒲城县志稿》所见近代方志编纂与转型研究
  • [摘要]编纂于民国29—37年的《蒲城县志稿》为未完成的散乱稿本。该志稿的修纂工作,虽有接受近代教育的人物参加,但是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语境下新式精英志不在此,而实际的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仍旧主要由传统知识精英完成,这一群体的知识与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志稿的结构及内容。与此同时,区域社会近代化水平的差异和新事物的出现,也影响志稿相关部分内容编纂的转型与具体呈现方式。此外,一些特定人员的参与及资料的来源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志稿的转型程度与节奏。
  • 作者:侯晓东
  •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关键词:方志编纂 县志转型 近代探索
  • 全文[ PDF 1575554.0 KB ] 2024.11(6)  共有 491 人次浏览
  • 楚雄方志物产编修理念演变研究(1568—1949)
  • [摘要]楚雄是云南旧志留存最多的地区,其物产编修经历了较大变化。清康熙年间为楚雄方志的编纂高潮,这一时期的方志多秉持樽节爱养的理念,详细载录日用物产,对“异物”则有所讳言,并由此构建出一幅土瘠地硗的物产图景。随着清朝统治的逐渐稳定,樽节爱养的理念逐渐淡化。时至清末民国,在发展实业的时代背景下,物产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传统物产叙述逐步为资源话语所取代。而随着西传知识影响的不断深入,农学所引发的物种推广与品种改良丰富了原有的物产谱系,博物学的传入则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时人的物产观念、重构了楚雄的物产图...
  • 作者:闫哲
  •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
  • 关键词:楚雄 方志 物产 资源 博物
  • 全文[ PDF 1619850.0 KB ] 2024.11(5)  共有 160 人次浏览
  • 两晋南北朝地志祈雨仪礼及其文化精神探论
  • [摘要]两晋南北朝地志所载祈雨仪礼上承商周秦汉,在记述上相较于祈雨史传诗文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现了底层民众的社会风习与民间信仰。这些仪礼不仅在内容上涉及鞭石祈雨、牛龙祭祀、神山灵鸟、君臣祭祀等多种方式,在思想上更是紧密依托汉代阴阳五行学说,延续商周先民“雩祭”之礼,具有阴阳晴雨思想贯穿、祈雨元素共生互通、惩罚与自罚心理强化、人事与自然联结、泛神思想显著等鲜明特征,深刻体现了民间信仰的多元化与功能性、世俗性,是民众文化信仰与精神崇拜体的集中反映。同时,地志中由上至下的各类祈雨仪礼也展现出时人祈雨的主观能动性与...
  • 作者:王丹阳
  •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
  • 关键词:两晋南北朝 地志 求雨仪礼 民间信仰
  • 全文[ PDF 1824386.0 KB ] 2024.11(6)  共有 559 人次浏览
  • 王椷《秋灯丛话》入方志考
  • [摘要]清代王椷《秋灯丛话》成书后风行一时,甚至一段时间内成为志怪小说的代名词。清后期,地方志频引该书入志,其中尤以荆楚、江南等南方地区为盛。各地方志或直接辑录该书之文字,或援引该书以证实记事,或辨讹该书记载。《秋灯丛话》入方志不仅为方志编纂提供了素材,也促进了该书的传播,为我们考证该书的小说来源、主角身份提供了依据,为地域文学、文学生态和文学思潮研究提供了原始材料,也为小说提供了一个新版本。
  • 作者:刘洪强  周舒启
  •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济南市专用通信局
  • 关键词:王椷《秋灯丛话》方志
  • 全文[ PDF 1358169.0 KB ] 2024.11(5)  共有 114 人次浏览
  • 作为民间信仰的狄仁杰——明清方志反映的狄公信仰之流传
  • [摘要]利用明清方志对中国各地狄公信仰情况进行调查,我们可管窥其自唐至清流传过程中的不同面貌。狄仁杰信仰自唐以降由个别地方逐步向全国扩散,彭泽等狄仁杰仕宦所历之地最早建立祠庙,并逐步影响到附近地区。明末至清代,狄仁杰在全国范围内确立起其神格形象。狄仁杰信仰在各地流传过程中至少有官方和民间两种力量推动,因而总是平行存在着不同的形象:官方往往尽力宣传狄仁杰的忠节与再造唐室的功绩,希望借其信仰实现教化本地民众的作用;普通百姓信仰狄仁杰则是希望祈福避祸,将其视作惩恶扬善、保护乡民的地方神。
  • 作者:胡雅芸
  •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
  • 关键词:狄仁杰 民间信仰 明清方志
  • 全文[ PDF 2108846.0 KB ] 2024.11(6)  共有 506 人次浏览
  • 明清时期新会陈皮与化州橘红的道地药材建构——以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
  • [摘要]对于柑橘,一般认为出现的时间为先有橘后有柑,柑较受欢迎,陈橘皮(陈皮)的药用价值则更高。早在《神农本草经》时代,橘柚(皮)已见诸记载并已具养生食疗之效。从南朝到明代柑橘入药渐进开展,到《本草纲目》柑橘橙柚的药用体系搭建完毕,在药疗和食疗方面影响深远。明以后“广陈皮”作为道地药材被医家广泛认可和使用。清以后受商业贸易、地方宣传等因素影响,新会陈皮与化州橘红脱颖而出成为橘柚(皮)中家喻户晓的道地药材。
  • 作者:郭幼为  王  微
  • 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关键词:柑橘 橘皮 新会陈皮 化州橘红 道地药材
  • 全文[ PDF 1478611.0 KB ] 2024.11(5)  共有 198 人次浏览
  • 历史上我国“香菇”异名使用情况探析历史上我国“香菇”异名使用情况探析——以地方志为主要资料
  • [摘要]考诸地方志及其他史料可以发现,“香蕈”之名在元代就已出现,此后一直到民国时期都有使用。明清民国时期,随着香菇栽培的发展,“香菰”作为“香蕈”的俗称被广为使用。词语“香菇”“香菰”均出现在清民国时期的典籍中,二者意义读音相同,通常认为是“香蕈”的俗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汉字使用的规范化,“香菰”这一写法被“香菇”取代。“香菇”一词的出现和普及,不仅反映出菇民栽培香菇区域的拓展,也是特指人工栽培的特性,以区别于非人工的天然菌类。对“香菇”异名的讨论可以为大型字典、词典更准确解释“香菇”释义提...
  • 作者:梁诸英  张碧林
  •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关键词:香菇史 香蕈 香菰 香菌 地方志
  • 全文[ PDF 747059.0 KB ] 2024.11(5)  共有 126 人次浏览
  • 《维扬关志》所见嘉靖初年扬州钞关的征税程序及单票使用
  • [摘要]《维扬关志》是反映明嘉靖初年扬州钞关建置的志书。由该志可见扬州钞关遵行朝廷指示,采用“挂号、写单、检收、领筹”的征税程序,并向过关船户提供纳税单票。与此同时,钞关为提高运作效率,谨慎任用有专业能力的铺户,自主设计船票以分流通泰盐船。朝廷指示和钞关自我改造对遏制钞关舞弊行为、提高钞关运作效率发挥作用,但仍有弊端,伴随着明后期朝廷强化监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钞关体制的监察完善与效率提高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 作者:宁  浩
  •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
  • 关键词:《维扬关志》扬州关 钞关 征税程序 税票
  • 全文[ PDF 2157459.0 KB ] 2024.11(5)  共有 115 人次浏览
  • 抗战记忆的书写与建构——基于山西新方志为中心的探讨
  • [摘要]抗战记忆是新方志编撰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对新方志中抗战记忆的研究较少,学界多将其看作一种史料或抗战材料,鲜有从方志书写与建构方面展开的研究。新方志作为地方社会建构自我历史记忆与文化景观书写的重要“知识文本”,既是地方社会的重要文献资料,也是地方社会记忆选择性建构的结果。山西新方志的编撰通过建构军事斗争、人民抗战、区域社会、文物遗址、抗战英烈等文字之上的记忆场域,不仅书写了山西地方社会抗战独有的记忆,而且彰显了中国的抗战精神,为地方抗战记忆提供了丰富的价值遵循与人文滋养,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 作者:刘志辰  贾登红
  • 作者单位:抗战记忆是新方志编撰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对新方志中抗战记忆的研究较少,学界多将其看作一种史料或抗战材料,鲜有从方志书写与建构方面展开的研究。新方志作为地方社会建构自我历史记忆与文化景观书写的重要“知识文本”,既是地方社会的重要文献资料,也是地方社会记忆选择性建构的结果。山西新方志的编撰通过建构军事斗争、人民抗战、区域社会、文物遗址、抗战英烈等文字之上的记忆场域,不仅书写了山西地方社会抗战独有的记忆,而且彰显了中国的抗战精神,为地方抗战记忆提供了丰富的价值遵循与人文滋养,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 关键词:新方志 山西抗战 抗战书写 记忆建构
  • 全文[ PDF 1343890.0 KB ] 2024.11(6)  共有 467 人次浏览
  • 杨慎的方志实践与方志观念
  • [摘要]杨慎一生参与修纂方志近十部,为不少方志撰写序言,展现了他对方志的热忱。杨慎强调方志的实用性和垂范性,主张结合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来编纂方志,对明代的方志编纂实践有较大影响;在方志的功能方面,杨慎继承传统方志具有存史、资治、教化功能的观念,同时强调方志在增广闻见方面的博物效用,为我国方志的博物功能认知奠定了良好基础。
  • 作者:王志强
  •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学院江右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 关键词:杨慎 方志实践 方志观念
  • 全文[ PDF 1313249.0 KB ] 2024.11(5)  共有 101 人次浏览
  • 八路军山东纵队党组织建设研究——基于地方抗战资料的审视
  • [摘要]八路军山东纵队是中共山东地方党组织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建立的地方抗日武装,由于没有“老八路”基础,部队内部的党组织规模和效力远落后于正规部队。自1939年始,随着抗战局势的推动和军队正规化发展需要,中共借助整军的方式使得八路军山东纵队内部的党组织成功在各支队“落地生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前期主要侧重于党政领导层的搭建,后期则通过创建“模范党支部”、加强党内教育等方式将党的组织领导辐射至基层;同时加强对权力的约束和管控,力求落实党内监督。在敌后抗战态势下,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党组织建设虽然在领导力和工作效能...
  • 作者:刘志鹏  宋佳辉
  •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党组织 地方武装 山东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山东纵队 山东军区
  • 全文[ PDF 1936506.0 KB ] 2024.11(6)  共有 521 人次浏览
  • 陈衍在方志领域的贡献、方志观及对方志的文学书写——基于其修志成果及文学著作的考察
  • [摘要]:陈衍较早提出“方志学”这一学科名称,曾主持福建全省县志的纂修工作,主纂《福建通志》《闽侯县志》两部重要志书。陈衍主张本地人或“宦游久于其地”者修志,认为修志不宜尽皆“好大骛广”,同时秉持“采取必载出处”“宁繁毋简”“通志体例宜仿正史”等原则,并注重内容的“采摭”与“推勘”。陈衍还对地方志及相关工作进行过多角度的文学书写,主要体现在以诗文、诗话书写修志经历,借地方志发表文学观点等方面。通过以上考论,有助于学界更全面地观照陈衍在地方志和文学领域的成就。
  • 作者:王佳伟
  •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 关键词:陈衍 修志贡献 方志观 文学书写 方志学
  • 全文[ PDF 1409846.0 KB ] 2024.11(5)  共有 128 人次浏览
  • 梁寒冰方志理论与实践
  • [摘要]梁寒冰是新中国新方志全国性编修活动的参与组织领导者。他坚持方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开展调查研究,又注重新方志学理论研究,其方志理论研究对当时全国各地的修志实践、新方志学的理论探讨及学科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通过回顾梁寒冰的著述、手稿以及档案,对他的方志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与提炼,以期对未来修志工作有借鉴意义。
  • 作者:顾永林
  • 作者单位:天津市档案馆〈天津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 关键词:梁寒冰 马克思主义方志学 新方志 旧方志 修志
  • 全文[ PDF 941547.0 KB ] 2024.11(5)  共有 118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