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再议方志学科体系的构建——构建方志学科体系的意义、任务、路径
  • [摘要]构建方志学科体系是方志界的紧迫任务。核心是回答方志是什么、何处来、为什么、如何为等问题;路径是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指导思想的“总开关”,汲取古今中外的研究成果,总结新方志事业的经验教训;总框架为志书是学科体系的主体知识,由主体知识产生的一系列派生知识,由此而升华的理论知识和人物知识。关键词:学科体系主体知识派生知识
  • 作者:段柄仁
  • 作者单位:北京市人大常委会
  • 关键词:学科体系 主体知识 派生知识
  • 全文[ PDF 720544.0 KB ] 2023.10(6)  共有 174 人次浏览
  • 21世纪以来我国地方志研究课题发展的特征分析——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地方志课题立项资料为主
  • [摘要]21世纪以来,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地方志课题呈现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课题涵盖多学科,呈现综合性学科发展特征。地方志课题有3个研究重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多领域的地方志文献整理和研究;我国现代化实践对地方志产生的新需求;地方志资料的数字化及数据库建设。西部地区地方志课题数量较多,且选题特色鲜明。东部地区单位获得立项数更多。立项单位以高校为主,地方志工作机构也获得课题立项。未来应把握地方志研究重点,着力打造地方志工作机构与高校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地方志研究资源整合。
  • 作者:赵伟洪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 关键词:国家社科基金 21世纪 地方志研究 课题 特征
  • 全文[ PDF 1047098.0 KB ] 2023.10(6)  共有 522 人次浏览
  • 地图如何叙事:《雍录》地图中的空间
  • [摘要]程大昌通过绘制长安地图,将长安塑造为可供后世治理天下取鉴的参照对象,通过地图悄然完成关于长安的典范叙事。地图上的长安实际上发挥了构建空间叙事与提供叙事空间两类职能,并深度参与了这两种叙事。通过这两类叙事,长安由一处意义不明的地理“空间”变为意义清晰的“地方”。这两种地图中的叙事并不对立,或许在一幅图中同时存在,两者都使长安具有典范的样貌与意义。因此,阐明空间的地方意义应当是绘制方志地图的动机之一,也是我们理解其中叙事的关键。
  • 作者:王松
  •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关键词:方志地图 《雍录》 空间叙事 叙事空间
  • 全文[ PDF 5055015.0 KB ] 2023.10(6)  共有 137 人次浏览
  • 明清广东地理志书中省域图的绘制
  • [摘要]近来地图史研究蓬勃发展,方志地图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亦受到关注,但是学界较少关注广东地理志书中广东省域图的绘制。笔者基于广东地理志书,初步探讨明清广东地理志中的广东省域图的现存情况、编绘缘由、成图时间、图说关系、图面内容及各图之间的承继关系。明清广东地理志书有15幅广东省域图,类型均为政区图,按绘制方法可分为道光前、后期;从成图时间、绘图风格及图面内容可分为3个谱系,即嘉靖《广东通志初稿》之《广东地理总图》、万历《广东通志》之《广东疆域图》和道光《广东通志》之《广东舆地总图》三派。
  • 作者:李莉婷
  •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 关键词:明清 地理志书 广东省域图 谱系
  • 全文[ PDF 12576779.0 KB ] 2023.10(6)  共有 286 人次浏览
  • 天启成都《府治合属郡县总图》研究
  • [摘要]《府治合属郡县总图》作为天启《新修成都府志》所附舆图的首图,向世人呈现出晚明成都府的权力架构、政区层级、城池分布、军防要塞、交通道路等区域地理概貌,着重凸显成都府城的核心地位,服务于地方治理,反映了晚明成都府及其所属州县间的密切关联。虽有道路里程支撑,绘图者却并不以准确性作为首要考量,而重在政治和军事信息的“告知”,尤其对卫所和驿站的标注显示了绘图者对晚明成都府地缘格局的战略认知。纵观明代方志地理总图的绘制概况,《府治合属郡县总图》颇具时代典型性。
  • 作者:熊  梅  林靖翔
  •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天启 成都 《府治合属郡县总图》 地理总图
  • 全文[ PDF 9233228.0 KB ] 2023.10(6)  共有 222 人次浏览
  • 故宫藏两种康熙内府抄本《大清一统志》考辨
  • [摘要]明代正德年间,我国方志开始在卷内设置“修志姓氏”,这标志着方志版权意识的觉醒。万历时期,“修志姓氏”逐渐规范,我国的方志版权开始走向成熟。清代道光时期的方志开始在每卷内细述该卷的负责人员,征示着现代方志署名的先声。方志版权意识的兴起,是在方志学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伴随着士人对方志认识的加深,以及朝廷上下对修志的重视,署名越来越成为参修人员的迫切需求。
  • 作者:杨国彭
  •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 关键词:康熙 大清一统志 徐乾学 韩菼
  • 全文[ PDF 1354747.0 KB ] 2023.10(5)  共有 110 人次浏览
  • 蔡襄《荔枝谱》中的地理叙事与方志话语
  • [摘要]北宋著名文臣蔡襄的《荔枝谱》是历史上第一部将荔枝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博物学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地方文献,体现了蔡襄的地理叙事和方志话语。但究其实,《荔枝谱》的文本形态并非标准的现代意义上的植物学著作,而是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博物学文本涵纳广阔的特质;在植物性状、分类等自然属性的归纳总结中寓含了深刻的闽西地理叙事与方志话语,是作为地方史文献的名物纪胜与家国情怀的高度融合,以特殊的复合文本的形式,于地方物华之中隐喻着作者的经世致用和情感波澜。
  • 作者:王莹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关键词:蔡襄《荔枝谱》博物学 名物纪胜 地理叙事 方志话语
  • 全文[ PDF 1336379.0 KB ] 2023.10(5)  共有 297 人次浏览
  • 明清方志的海防记述之形成与演变——以广东澄海县为例
  • [摘要]明清方志《海防志》的形成与演变是体现地方官绅海防思想的重要文献资料。作为海防要地,广东澄海县的清代各版县志《海防志》之记述内容有显著变化。康熙、雍正两版县志名为“海氛志”,具有纪传体色彩,主要记录明代和清初的海盗代表人物;乾隆、嘉庆两版县志改以“海防志”作为篇名,相关记述转为编年体,并以按语等形式记录诸多重要海防信息。篇名与体例的变化,表明方志记载的重心从海盗事件逐渐转向海防建置和海防地理,反映出不同时期澄海地方官员与士绅的海防观念的变化,有助于审视明清海防思想演进的多种面相。
  • 作者:姚舒婷   黄忠鑫
  •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历史学系暨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 关键词:清代 澄海 《海防志》 海防记述
  • 全文[ PDF 1816957.0 KB ] 2023.10(6)  共有 303 人次浏览
  • 丰润县建制考辨丰润县建制考辨——以《大金蓟州玉田县永济务大天宫寺记》碑拓为据
  • [摘要]国家图书馆藏《大金蓟州玉田县永济务大天宫寺记》碑文拓片记述了天宫寺于辽、金两朝的建葺过程、内部构造与传承脉络,是研究天宫寺历史及丰润县建制变迁、职宦学官、越支盐场、丰闰仓与丰润站沿革的重要史料,既可补《金史》《元史》之阙,亦可纠隆庆、康熙、乾隆、光绪四朝《丰润县志》之偏,史学和方志学价值较高。
  • 作者:谭天枢
  •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 关键词:大天宫寺 永济务《丰润县志》越支盐场 丰闰仓 丰润站
  • 全文[ PDF 2457907.0 KB ] 2023.10(5)  共有 251 人次浏览
  • 方志舆图中的明代南京桥梁分布及变迁
  • [摘要]南京作为明代前期政治中心,水道桥梁建设得到大力发展,其建设规模一直延续到清末。明代南京城内部分桥梁后世消失。《洪武京城图志》对南京重译桥、乌衣巷的位置关系记载与高桥的名称由来、方位记载有偏差。通过将文字史料、考古发现与古旧地图相结合,对明代南京城内的桥梁位置进行复原,可尝试分析明清桥梁分布的变迁与居民区重心偏移之间的关系。
  • 作者:蔡明伦  李明啸  陆  巍
  •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明清 南京城 桥梁分布《洪武京城图志》
  • 全文[ PDF 2918879.0 KB ] 2023.10(6)  共有 154 人次浏览
  • 明代两淮盐区天赐场置废始末考论——以地方志资料为中心
  • [摘要]明代两淮盐区天赐场置废时间在各方志中记载不一,相关史料信息又与两浙崇明天赐场混淆,致使诸多研究引用讹文。现通过考证,否定成化年间置两浙崇明天赐场之说,确认实际所置为两淮天赐场,并进一步指出两淮天赐场始置于成化七年,奏革于正德十三年,该场的设立是为了在两淮盐业日益萧条的境况下增加盐产,裁场则受商困、课乏、丁少等因素的驱动。
  • 作者:
    徐应桃  张晓绿
  •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 关键词:两淮盐区 天赐场 兴置 奏革
  • 全文[ PDF 1639352.0 KB ] 2023.10(5)  共有 111 人次浏览
  • 明代敕修敬一亭的地方回应——基于方志资料的考察
  • [摘要]庙学建立敬一亭是明世宗“大礼议”过程中朝堂政治斗争裹挟文化、教育的重要事件,体现世宗捍卫君主权威的政治意旨,同时,也象征着以程朱理学为正统的国家意识形态对文化思想和官学教育的掌控。明代方志中对各地修建敬一亭情况多有记录,全方位反映了敬一亭事件的地方回应及影响。朝廷建亭政令在各级地方行政管辖范围内得到普遍的、有效的执行,敬一亭的政治意旨也随之向地方延伸,一定程度上起到训诫、警示地方官员的作用,其对程朱理学正统地位的宣扬虽然无法阻止阳明心学在基层教育中的滥觞,但不可否认敬一亭在地方社会发挥持敬修身、...
  • 作者:宫  岩
  •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 关键词:敬一亭 地方回应 程朱理学 教化庙学
  • 全文[ PDF 1059221.0 KB ] 2023.10(6)  共有 149 人次浏览
  • 清代云南永北地区行政区划与管理体制演变
  • [摘要]清代云南永北地区历经多次政区变动,设置华坪县反映出直隶厅过渡型政区向正式政区转变的趋势。梳理清代永北地区行政区划变迁过程,探讨汉、藏、纳西与傈僳等多民族杂居区域的管理体制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国家政策、军事驻防体系、贸易监管、土司制度弊端与西方殖民势力入侵是永北行政区划变迁的动力机制。永北地区行政管理体制是以流官为主、土司为辅的二元管理体系,具有户籍分类性与赋役征收差异性的双结构管理特征。
  • 作者:余华
  •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关键词:清代 永北地区 行政区划 管理体制
  • 全文[ PDF 1341190.0 KB ] 2023.10(5)  共有 296 人次浏览
  • 清代学额与文风关系——基于江苏方志的考察
  • [摘要]清代配置学额时,包含了对文风定性和定量的双重衡量。清代以“清真雅正”的文风定性标准与应考童生数量两者,判定文风高下,从而影响地方学额。但因缺乏记载童生数的系统资料,导致文风作为学额标准的定量考察一直被搁置。而学田可替代童生数作为衡量文风的量化指标,从而弥补缺失。江苏省丰富翔实的方志资料提供确切的学田数据,经比对学额与学田,发现两者具有正向关系。这间接确证文风是学额的重要依据,也说明清代评判文风不只依据主观判断的定性标准,还包含可客观评判的定量标准。
  • 作者:柯丽玉
  •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关键词:文风 科举 学额 学田 方志
  • 全文[ PDF 1551677.0 KB ] 2023.10(6)  共有 168 人次浏览
  • 近代浏阳与醴陵夏布比较研究近代浏阳与醴陵夏布比较研究——以《湖南实业志》等地方志为中心
  • [摘要]湖南夏布生产以浏阳和醴陵为主,其中浏阳夏布更为著名。清朝末年,醴陵夏布虽销量领先,但受各种因素制约,并不为世人所知。进入民国后,醴陵商人在外埠销售夏布,外间方知醴陵夏布之名。民国时期,受战乱、水灾、政府苛捐杂税、农家转产、自身质量不稳定、外来洋纱涌入等因素影响,浏阳和醴陵夏布产业渐趋衰落。
  • 作者:熊元彬
  •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浏阳 醴陵 夏布 原因 影响
  • 全文[ PDF 1634726.0 KB ] 2023.10(5)  共有 146 人次浏览
  • 李裕民的山西地方志研究
  • [摘要]李裕民是国内著名宋史学者,在山西任教期间,致力于山西古方志辑佚、旧志研究与整理、新方志编修研究与指导,为山西地方志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对李裕民山西地方志研究的学术成就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学术界能有所了解,方志界能从中获得借鉴和启迪。
  • 作者:刘益龄
  • 作者单位: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
  • 关键词:李裕民 山西古方志辑佚 旧志整理 新方志评议
  • 全文[ PDF 1569062.0 KB ] 2023.10(6)  共有 147 人次浏览
  • 青年钱基博政治参与意识的燃起与破灭——以游幕江西、投身无锡辛亥革命为中心的考察
  • [摘要]钱基博政治参与意识的燃起,一方面源于自己的经世观念,所作文章受时人赞誉;另一方面源于民族大义和革命浪潮的推动,以光复民族为己任。无论是参与江西司法改革,还是投身无锡辛亥革命,他看到的都是道德人心的沉沦和社会秩序的失范,政治理想屡次受挫。历史与伦理处于二律背反,新旧道德嬗变更替,新道德未完全建立,旧道德已经基本崩溃。他无法理解和接受这一点,最终离开政坛回归书斋,以一种激愤的心态看待自己的从政经历和残破的时局变迁。
  • 作者:刘大胜
  •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关键词:钱基博 无锡光复 江西司法改革 政治参与意识 政教伦理观念
  • 全文[ PDF 1901384.0 KB ] 2023.10(5)  共有 180 人次浏览
  • 杭州府建置时间考
  • [摘要]
  • 作者:章豪
  •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 关键词:
  • 全文[ PDF 130654.0 KB ] 2023.10(6)  共有 170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