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方志学的历史探索
  • [摘要]要: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史志学界对如何建立马克思主义方志学进行了坚持不懈的研究探索。本文从3个历史阶段回溯这一历史过程,并着重介绍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方志学”从首倡到争辩,再到形成共识和初步成果的探索历程,同时强调以习近平同志“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指导修志工作”重要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方志学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石的重要意义。
  • 作者:潘捷军
  • 作者单位: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百年建党历史 马克思主义方志学 学术研究
  • 全文[ PDF 1454710.0 KB ] 2021.8(3)  共有 502 人次浏览
  • 1935年苏北水灾的地方应对——以《黄体润日记》为视点
  • [摘要]1935年7月10日,黄河在山东鄄城董庄决口,导致鲁南、苏北数县遭受严重水灾,损失惨重。丰县位于江苏省西北端,靠近南四湖,地处黄、淮两河泛滥区的交界地带,受水灾威胁很大。黄河决口之水南下或南四湖湖水外溢,都会使丰县面临危险。以黄体润为代表的丰县县政府、县党部公职人员最初对黄河决口并未足够重视,行动缓慢,直至洪水侵入县境后才迅速采取行动。在与洪水博弈的过程中,黄体润等人逐渐变被动为主动,将应急抢险与防患未然相结合,发动全县各区征工兴筑新堤、修补旧堤,根据形势变化调整策略、灵活应对,并在灾后依照上级机构的...
  • 作者:项浩男
  •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 关键词:苏北 水灾 微山湖 丰县 黄体润
  • 全文[ PDF 2702550.0 KB ] 2021.8(2)  共有 1117 人次浏览
  • 广东贡院始建时间及修建考辨?
  • [摘要]学界对广东贡院始建时间颇有争议,有宋代说、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说、南宋淳祐年间说、南宋淳祐七年(1247)说、南宋淳祐十年说、明宣德元年(1426)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说等7种不同说法。现存最早的大德《南海志》记载广东贡院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七年,明清时期万历《广东通志》、清康熙《广州府志》等方志在纂修过程中对大德《南海志》中广东贡院记述多有删减或误载,这是造成广东贡院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广东贡院未建或废圮之时,广东乡试常寓于佛庐,无固定之所。现在所言广东贡院多指清代所建贡院,忽视了广东贡院在南...
  • 作者:刘和富  邹  帆
  •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 关键词:广东 贡院 地方志
  • 全文[ PDF 754859.0 KB ] 2021.8(4)  共有 606 人次浏览
  • 论明清时期榆林城市的空间形态演变——以方志城图为中心
  • [摘要]明清方志中榆林城图形态表达可分3种:矩形、复合形、凸形,体现榆城发展的3个阶段。矩形在明、清《陕西通志》中常见,形成时间约在正统、成化时期。方志编纂体例使城图准确性有所降低,无法与成书时间形成统一的时空关系。复合形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经余子俊、黄绂、熊绣三拓子城,邓璋修外城、王遴筑逻城后形成的城市形态,仅见于万历《延绥镇志》。子城与逻城相连,与外城分离,明后期方志城图皆不绘外城。清初,受风沙与军事影响,逻城、外城逐渐残损,城图表达中都不再出现,仅剩子城的“凸”状形态。同治初年,北墙内缩,形成“Z...
  • 作者:代剑磊
  •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关键词:榆林 城市形态 城市图 方志
  • 全文[ PDF 11708971.0 KB ] 2021.8(4)  共有 665 人次浏览
  • 清代中央政府赈济台湾的政策与实践研究——以《中央政府赈济台湾文献·清代卷》为中心
  • [摘要]清代中央政府对台湾的赈济,是在中央统一的赈济制度框架下,由中央政府主导统管、地方官吏组织实施,遵循清朝律例规定的赈济程序,采取与内地相仿的赈济措施,以国库存银、饷银、关税、地方存留等官银为主要经费来源,体现了清代中央政府对台湾既一体赈济、又加意抚恤的赈济政策,说明清代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有效管辖与治理,彰显了台湾与大陆密不可分的法缘相循关系,以无可辩驳的史实论证了清代台湾与大陆统一于一个中央政府的历史事实。
  • 作者:李莉
  •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 关键词:清代 中央政府 赈济 台湾
  • 全文[ PDF 2013631.0 KB ] 2021.8(2)  共有 389 人次浏览
  • 宋代钦州治所迁移考论
  • [摘要]关于宋代钦州州治徙往安远县的时间节点,一直未有确切说法。历代地方志与地理总志相互矛盾。大致有3种说法,一为北宋天圣元年(1023)徙治说,二为南渡之后徙治说,三为元代徙治说。但通过梳理官方历史文献、地方官员墓志铭以及时任郡守所留下的诗歌进行考证后得知,宋代钦州徙治安远县实际上是在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之间,而徙治背后的动因并非经济发展与便利交通,而是基于城市防务的诉求。
  • 作者:黄粲茗
  •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关键词:宋代 钦州 治所 迁移
  • 全文[ PDF 1019812.0 KB ] 2021.8(1)  共有 766 人次浏览
  • “层累地造成”:危素谪守余阙庙故事考——基于明清方志、笔记资料之考察
  • [摘要]危素是否被谪守余阙庙,以及由闻“履声橐橐”而讥以“文天祥来”等情节构成之故事是否符合历史实际,自清初以来颇有争论。通过对明清笔记小说、史书方志等文献之查考可知,危素故事丰富而生动的情节描写经过了一个由简到繁的“层累造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新因素的不断融入与不同叙事的数次整合。历史的真实是,与许多元代降臣一样,危素在明洪武三年(1370)被谪和州,择居和州之含山,终卒于斯、葬于斯。吴元年(1367),朱元璋诏祠余阙,遂建庙于余阙卒地安庆,后又建庙于余阙生地庐州,未曾及于和州与含山。危素与余阙的某些交集...
  • 作者:崔壮
  •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 关键词:危素 余阙庙 故事迁变 历史事实
  • 全文[ PDF 1407238.0 KB ] 2021.8(1)  共有 593 人次浏览
  • 清代河南普济堂研究——以地方志为中心
  • [摘要]普济堂是清代河南规模最大的官办养老保障机构,乾隆年间,河南每个州县都建有普济堂,收养大量贫民。普济堂资产来自官方划拨和民间社会捐赠,主要由房屋、土地和现金等构成,其多余资产大量用于出租,获得不菲的孳息,为普济堂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清代河南普济堂是由官方主办主导,但在管理上则多交给地方绅士等人,体现出灵活性,官、民的深度合作使得河南普济堂性质复杂。由于资产较为充裕,清代河南普济堂的功能得到发展,变身为地方公益基金,支持很多地方公共服务事业。同时,地方政府不断要求普济堂承担官方责任,使其趋向官役化,...
  • 作者:吕宽庆
  •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文法学院
  • 关键词:清代 河南 普济堂 社会保障
  • 全文[ PDF 3320569.0 KB ] 2021.8(2)  共有 529 人次浏览
  • 清代四川巡检司时空分布补正——以方志和档案为中心
  • [摘要]清代四川巡检司的设置以雍正八年(1730)、乾隆元年(1736)为两个重要节点。清军入川以后到雍正七年,巡检司以大量裁撤为主。在吴宏郡的研究的基础上,修正根本性的错误,统一体例,清初四川巡检司的裁撤时间进一步精确。从雍正八年开始到乾隆元年,巡检司以大量添设为主,乾隆二年以后趋于稳定。在胡恒的研究的基础上,补充方志、档案等资料,雍正以后四川巡检司的时空分布全部精确到年。同时结合官缺制度和巡检职权的变化进行简要分析,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清代四川巡检司的置废原因和时空分布规律。
  • 作者:陈俊宇
  •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 关键词:清代 四川 巡检司
  • 全文[ PDF 1783478.0 KB ] 2021.8(4)  共有 511 人次浏览
  • 明代月港叛乱与海澄设县补论——对黄友泉先生回应之回应
  • [摘要]明代嘉靖年间,朱纨在福建沿海地区实施的保甲不仅推行迅速,而且效果很不错;倭乱是月港“二十四将”叛乱的主要诱因,饶乱是次要的,两者不能相提并论。虽然“二十四将”曾被招抚,但他们并未作为乡兵攻打“饶贼”;月港地区的4次设县之请都出现在动乱时期,与当时福建漳州沿海地区大规模修建城池有关,军事防御是设县治的主要目的。
  • 作者:李贤强
  •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明代月港叛乱海澄设县
  • 全文[ PDF 1203612.0 KB ] 2021.8(1)  共有 842 人次浏览
  • 《朱子家礼》与明清珠江三角洲丧葬礼仪实践——以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
  • [摘要]《朱子家礼》是明清地方社会礼仪实践的基本依据,但它对4种礼仪的具体影响则有差别。通过地方志文献分析《朱子家礼》改造珠江三角洲丧葬礼仪的效果和困境可以看出,借由地方官员和乡里士人的共同努力,《朱子家礼》改变了民间一些违礼的习俗,比如火葬和用鼓乐等,但却无力撼动“作佛事”和“信风水”等“异端”礼仪因素。民间丧葬将《朱子家礼》作为正统象征,但在实践上却融合佛道等仪式,形成一种复合的礼仪模式。这种融合的背后,是民众面对死亡的复杂心态,既有对亲人离世的哀伤,又包含着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儒家礼仪过度强调哀伤...
  • 作者:张清江
  •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
  • 关键词:《朱子家礼》 地方志 丧葬礼 仪珠江三角洲
  • 全文[ PDF 0.0 KB ] 2021.8(1)  共有 710 人次浏览
  • 明江西建昌府建置时间考——兼及明清方志之史料价值
  • [摘要]江西省黎川县古窑址群中所发现的“建昌府”铭文砖是判断窑址群性质及烧造时间的重要物证。有关建昌府的建置时间,从明清至现代主要有5种观点,通过辨析考证,其准确时间应当是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九月。本次考证既为判定古窑址的性质提供关键依据,也从方志学研究角度略窥明清方志独特史料价值及可能存在的集体记忆偏差。
  • 作者:周源
  • 作者单位: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南京城墙研究会
  • 关键词:黎川古窑址群 建昌府 建置时间 方志学研究
  • 全文[ PDF 875768.0 KB ] 2021.8(0)  共有 0 人次浏览
  • 略论清代西北方志的灾害记述
  • [摘要]方志是灾害记述的主要文献类型。通过研究清代西北方志关于清朝灾害记述的基本情形后认为:(1)官修方志在灾害记述时受到行政结构和权限的规制;(2)灾害资料来源丰富,分置门类杂乱,编撰体例多样,语言表述简洁;(3)表达颂扬与教化的思想观念,追求安分敬制的核心价值。总之,从纂修的外在形式到内在意向表现出方志的灾害记述也是灾害文化的书写形式,这种形式从本质上来讲是社会治理的一种政治化的文化手段。
  • 作者:杨继业
  •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
  • 关键词:方志 灾害文化 政治化
  • 全文[ PDF 2235209.0 KB ] 2021.8(3)  共有 543 人次浏览
  • 更路簿记载的广西北部湾地名及更路探析——以两种更路簿为例
  • [摘要]:现存大部分更路簿的内容主要覆盖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南洋的更路,郑有勤—郑有奕更路簿和庄云青更路簿记载了广西北部湾近海航线及地名,记录翔实。这既佐证了广义更路簿的观点,也是帆船时代北部湾近海航行技术的典型记录,还是北部湾及岭南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对这些地名和更路进行分析和探讨,是对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的拓展,对传承、发展和振兴广西海洋文化,推动海洋强区建设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 作者:刘盛平  夏代云
  • 作者单位:刘盛平,南宁师范大学夏代云,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 关键词:更路簿 郑有勤—郑有奕更路簿 庄云青更路簿 广西北部湾
  • 全文[ PDF 3320569.0 KB ] 2021.8(2)  共有 405 人次浏览
  • 李汉魂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粤省党务
  • [摘要]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迅速占领中国大片领土,华南沿海地区亦相继沦陷。作为华南地区的中心,中国革命的策源地,广东省地缘优势显著,整个抗战期间国民党也始终没有放弃在广东的党务活动,不断作出党务机构和人事的调整,协调军政相关力量,为抗战工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努力。李汉魂作为战时广东省政府主席,长期担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主任委员,以其为中心考察粤省党务,可以管窥“党政联系”下国民党的党务开展及其党权虚弱和派系纷争,从而认识到标榜“以党治国”的国民党,显然无法通过地方党务的运作在华南担当起领导抗战的重任。
  • 作者:刘志鹏
  •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抗日战争研究中心
  • 关键词:抗战时期 广东 国民党 沦陷区
  • 全文[ PDF 2323325.0 KB ] 2021.8(4)  共有 487 人次浏览
  • 清末景德镇窑案史料一组释读
  • [摘要]光绪二十二年(1896)五月,景德镇爆发窑案。案定复闹,闹后复定,持续近4个月。景德镇窑案的敉平主要是依靠政府的镇压和调解。地方耆宿、士绅们不敢主动参与窑案调解,既有受到西方社会价值观念影响的因素,更为重要的是,清代中期以后活跃在景德镇瓷业市场中的士绅多是异途绅商或劣绅,而瓷业内部的劳资纠纷早已到了不可调节的地步。面对瓷业内部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团结起来的窑工以及咸同以后清政府强权形象不复存在的事实,正途出身的地方耆宿、士绅们更多地选择是隐忍和保身免祸。
  • 作者:詹伟鸿
  •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
  • 关键词:景德镇 窑案 冲突 士绅
  • 全文[ PDF 2234889.0 KB ] 2021.8(1)  共有 537 人次浏览
  • 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学生兵役缓征问题研究
  • [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后,国统区青年学生在兵役法中享有缓征之优遇。这一特殊地位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讨论,亦带动学生界自身的讨论。经过讨论,青年学生们开始走出书斋,关注战时动态,由战前所秉持的“救国不忘读书”理念转为“读书不忘救国”之家国情怀,从事一些战地服务工作。随着抗战的日益艰难,南京国民政府适时修正兵役法,对学生服兵役之规定加以调整。青年学生们经过战争的洗礼,也不再置身事外,参军不再是政策要求,反而成为学生效命疆场、实现其价值的自主抉择。
  • 作者:王  哲
  •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关键词:抗战 国统区 学生 缓征 兵役
  • 全文[ PDF 1115352.0 KB ] 2021.8(6)  共有 338 人次浏览
  • 扬州、海盐等地出土蜀师铭文砖再考
  • [摘要]清代扬州、海盐等地曾出土蜀师铭文砖,阮元、张廷济等考据学者进行断代、产地、制作者等方面的研究和交流,堪称清代金石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近年来,海盐又出土两批蜀师铭文砖,再次引起学界的关注和讨论,这是清代金石学与地方史研究的现代回响。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可对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考察:阮元所说“吴中屡见‘蜀师’古砖”之“吴中”实即浙江海盐和临平;蜀师指的是制砖者,即海盐一带的蜀姓工匠;蜀师铭文砖最初用于修筑海盐城、广陵城,城墙圮坏后被取作他用。
  • 作者:余国江
  • 作者单位:扬州城大遗址保护中心
  • 关键词:扬州城 海盐城 临平 蜀师铭文砖
  • 全文[ PDF 2159532.0 KB ] 2021.8(2)  共有 718 人次浏览
  • 清代新疆通志的殿军清代新疆通志的殿军——《新疆图志》及其整理本评介
  • [摘要]《新疆图志》是清代新疆地区的最后一部通志,宣统三年(1911)由新疆布政使王树枏组织修纂完成。《新疆图志》(整理本)于2015年12月出版,除了精益求精的校勘之外,整理团队还编制了全书的人名、地名索引,在为使用者提供了便利同时,极大地发挥了这部清代新疆通志集大成之著的价值。
  • 作者:周燕玲
  •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 关键词:《新疆图志》整理本 评介
  • 全文[ PDF 859793.0 KB ] 2021.8(1)  共有 817 人次浏览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