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阶级启蒙:论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对工人的政治动员及影响(1920—1921)
  • [摘要]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通过安排早期党员入厂做工,先后成立了机器工会等拥有群众基础的阶级工会。同时,出版直接面向工人的《劳动界》等通俗读物,创办工人业余补习学校,对工人进行宣传教育;领导工人集会,声援工人罢工,以此反抗资本家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通过对工人的政治动员,使工人的劳动知识和阶级觉悟有所提高,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积累了一定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营造了比较有利的社会环境。由于自身力量弱小,组织涣散,经验缺乏,且面临租界、华界和传统势力的多方压制,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
  • 作者:张仰亮
  •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关键词: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 上海工人 政治动员
  • 全文[ PDF 2035512.0 KB ] 2021.8(4)  共有 565 人次浏览
  • 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方志学的历史探索
  • [摘要]要: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史志学界对如何建立马克思主义方志学进行了坚持不懈的研究探索。本文从3个历史阶段回溯这一历史过程,并着重介绍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方志学”从首倡到争辩,再到形成共识和初步成果的探索历程,同时强调以习近平同志“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指导修志工作”重要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方志学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石的重要意义。
  • 作者:潘捷军
  • 作者单位: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百年建党历史 马克思主义方志学 学术研究
  • 全文[ PDF 1454710.0 KB ] 2021.8(3)  共有 509 人次浏览
  • 我国扶贫专题志的编修实践探析
  •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不断开展,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就。全国各地包括省、市、县三级不同阶段不同程度地编修推出一批扶贫专题志成果,较好地记录了扶贫发展历史,发挥了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其编修实践包括编修的政策环境、推动力量、篇目设置等方面,具有一定实践价值和创新意义。
  • 作者:贠有强
  • 作者单位: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扶贫 专题志 编修实践
  • 全文[ PDF 914059.0 KB ] 2021.8(3)  共有 1184 人次浏览
  • 傅振伦与方志批评傅振伦与方志批评
  • [摘要]傅振伦是20世纪中国方志学研究大家,一生致力于方志编纂和方志学研究,方志批评是其重点着力的研究方向,造诣颇深,成就卓著。傅振伦善于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方志批评,并有诸多关于方志批评的标准。傅振伦方志批评的特点体现为敢于批评名家名志、提倡经世致用、勇于自我批评。傅振伦作为方志批评大家,对中国现代方志批评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作者:薛艳伟
  •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
  • 关键词:傅振伦 方志批评 形式 标准 特点
  • 全文[ PDF 1708395.0 KB ] 2021.8(3)  共有 455 人次浏览
  • 晚清湖北修志新、旧派争论——以两版光绪《麻城县志》的编纂差异为例
  • [摘要]章学诚方志学理论及其纂修《湖北通志》的实践对清中期以来湖北方志编纂产生了重要影响。伴随新思想传入,晚清时期方志编纂发生诸多变化,这些变化通常被视为近代方志转型的前奏。在该背景下,清末围绕着《湖北通志》的纂修问题出现了主新派和主旧派的争论。通志纂修以县志编纂为基础,通志纂修的争论往往在县志编纂中有集中的表现。光绪二年(1876)和光绪八年两版《麻城县志》在编纂理念、编排方式和部分内容上的差异可以视为是这一时期相关变化、争论和分歧的缩影。通过对两版县志编纂差异的考察,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清末方志编纂者如何对...
  • 作者:张煜
  •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系
  • 关键词:《麻城县志》 王葆心 《湖北通志》
  • 全文[ PDF 1204236.0 KB ] 2021.8(2)  共有 862 人次浏览
  • 清顺治《汉中府志》纂修考——明清易代之际的方志书写
  • [摘要]要:清顺治十三年(1656),汉中府知府冯达道主持纂修了清代第一部《汉中府志》。冯达道直接利用万历《汉中府志》旧志雕版重新刊印新志,在顺治《汉中府志》中系统保留万历旧志文献;又采取替换、增补方式将明末清初汉中史事融入志书之中。冯达道则以旁观者的视角对明清之际的汉中社会变迁、旧志编纂得失进行评论分析。全面考察顺治《汉中府志》的纂修过程与文献价值,对于后人理解明清易代之际地方志的纂修方式与书写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 作者:王浩远
  •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 关键词:顺治《汉中府志》 冯达道 万历《汉中府志》
  • 全文[ PDF 1597281.0 KB ] 2021.8(3)  共有 900 人次浏览
  • 印本差异与旧志整理——以同治《大邑县志》为例
  • [摘要]提要:旧方志的印本并不仅仅包括初印本及有明确标志的增刻本与递补重印本,还有一种没有明显标志的重印修订本。这种重印修订本对旧本大致有增、删、剜改、补注4种类型的改动。这种印本或并不被目录书著录,或误被当成其他印本的复本,往往为学界所忽略。在旧志整理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对这种印本进行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整理底本,制定科学的整理凡例。在目录编制与旧志影印方面,也应该对这种印本加以重视。
  • 作者:王斌
  •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地方文献研究中心
  • 关键词:旧方志 印本 差异 整理
  • 全文[ PDF 1745445.0 KB ] 2021.8(2)  共有 584 人次浏览
  • 清代广西地方志编纂及其特征述论
  • [摘要]清代是广西修志的鼎盛时期,地方志编纂日趋成熟。从编纂思想主张上看,目标明确,立意深远;从时空分布上看,波浪起伏,东多西少;从编纂人员及组织上看,官绅配合,分工明确;从编纂体例上看,体例成熟,与时俱进;从编纂内容上看,内容全面,价值丰富;从编纂特色上看,凸显民族,重视边疆。清代广西地方志编纂意义重大,具有重要资政、教化和史料价值。
  • 作者:谢宏维  秦浩翔
  •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关键词:清代 广西 方志编纂 述论
  • 全文[ PDF 2438234.0 KB ] 2021.8(3)  共有 757 人次浏览
  • 1935年苏北水灾的地方应对——以《黄体润日记》为视点
  • [摘要]1935年7月10日,黄河在山东鄄城董庄决口,导致鲁南、苏北数县遭受严重水灾,损失惨重。丰县位于江苏省西北端,靠近南四湖,地处黄、淮两河泛滥区的交界地带,受水灾威胁很大。黄河决口之水南下或南四湖湖水外溢,都会使丰县面临危险。以黄体润为代表的丰县县政府、县党部公职人员最初对黄河决口并未足够重视,行动缓慢,直至洪水侵入县境后才迅速采取行动。在与洪水博弈的过程中,黄体润等人逐渐变被动为主动,将应急抢险与防患未然相结合,发动全县各区征工兴筑新堤、修补旧堤,根据形势变化调整策略、灵活应对,并在灾后依照上级机构的...
  • 作者:项浩男
  •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 关键词:苏北 水灾 微山湖 丰县 黄体润
  • 全文[ PDF 2702550.0 KB ] 2021.8(2)  共有 1333 人次浏览
  • 清代中央政府赈济台湾的政策与实践研究——以《中央政府赈济台湾文献·清代卷》为中心
  • [摘要]清代中央政府对台湾的赈济,是在中央统一的赈济制度框架下,由中央政府主导统管、地方官吏组织实施,遵循清朝律例规定的赈济程序,采取与内地相仿的赈济措施,以国库存银、饷银、关税、地方存留等官银为主要经费来源,体现了清代中央政府对台湾既一体赈济、又加意抚恤的赈济政策,说明清代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有效管辖与治理,彰显了台湾与大陆密不可分的法缘相循关系,以无可辩驳的史实论证了清代台湾与大陆统一于一个中央政府的历史事实。
  • 作者:李莉
  •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 关键词:清代 中央政府 赈济 台湾
  • 全文[ PDF 2013631.0 KB ] 2021.8(2)  共有 401 人次浏览
  • 略论县域旧志体例的演变——以永泰县3部方志为例?
  • [摘要]县域方志是古代中国最基层的官修地情文献,其肇兴于隋唐、经宋元的大发展,在明清之际达到鼎盛,民国时期随着国家意识的增强,编修方志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中国多数县域均有一部或多部县志。在长达千余年的县域方志编纂史上,各地经济、施政、社会、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晚清民国以来,近代化的深入、社会管理的细化、科学技术的引进也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随着这些变化,方志编纂体例也发生着改变,以适应记录新的社会情况。本文以永泰县历史上的3部方志为例,解析从明清到民国县域方志体例的演变,...
  • 作者:张灵
  • 作者单位: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 关键词:县域 旧方志 体例 演变
  • 全文[ PDF 2713492.0 KB ] 2021.8(3)  共有 539 人次浏览
  • 史籍所见古代《漳县志》钩沉
  • [摘要]:漳县在古代曾修纂过县志,但文献实物早已散佚。通过重点考察嘉靖《陕西通志》、乾隆《甘肃通志》和康熙《巩昌府志》3种涉及漳县古县志的上级政区方志,并参稽其他文献,从史籍中明确考知的古代《漳县志》至少有两种,一种至迟在明代嘉靖年间问世,另一种则系清代顺治至雍正间新修,不排除可能还有其他古本漳县志。
  • 作者:韩春平
  •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图书馆
  • 关键词:《漳县志》《陕西通志》《甘肃通志》《巩昌府志》
  • 全文[ PDF 883210.0 KB ] 2021.8(3)  共有 1368 人次浏览
  • 清代河南普济堂研究——以地方志为中心
  • [摘要]普济堂是清代河南规模最大的官办养老保障机构,乾隆年间,河南每个州县都建有普济堂,收养大量贫民。普济堂资产来自官方划拨和民间社会捐赠,主要由房屋、土地和现金等构成,其多余资产大量用于出租,获得不菲的孳息,为普济堂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清代河南普济堂是由官方主办主导,但在管理上则多交给地方绅士等人,体现出灵活性,官、民的深度合作使得河南普济堂性质复杂。由于资产较为充裕,清代河南普济堂的功能得到发展,变身为地方公益基金,支持很多地方公共服务事业。同时,地方政府不断要求普济堂承担官方责任,使其趋向官役化,...
  • 作者:吕宽庆
  •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文法学院
  • 关键词:清代 河南 普济堂 社会保障
  • 全文[ PDF 3320569.0 KB ] 2021.8(2)  共有 642 人次浏览
  • 民国浙江通志局初议
  • [摘要]民国初年,由于“民史观”的兴起,新方志受到社会普遍关注。袁世凯和北洋政府在文化的旗帜下,积极延揽清室旧人,先后设立的国史、清史两馆对地方通志纂修起到了引领和指导作用。《浙江续通志》在中央政策与学术双重引导下承旨开局,以师友、姻亲、同年、同乡等关系为纽带,组建起以沈曾植为首的清室遗民纂修团队。他们与中央两馆、兄弟省份志局声气相通,成为安置耆旧、排斥共和的阵地。军阀政策和遗民文化使这部续通志稿成为旧体志书在民国的延续,背离了民国初年方志热潮的初衷。与此同时,通志局局务踟蹰、人事纷繁、寄食情况较为明显...
  • 作者:赵鹏团
  • 作者单位: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民国 浙江通志局 军阀政策 遗民文化
  • 全文[ PDF 1311145.0 KB ] 2021.8(3)  共有 549 人次浏览
  • 略论清代西北方志的灾害记述
  • [摘要]方志是灾害记述的主要文献类型。通过研究清代西北方志关于清朝灾害记述的基本情形后认为:(1)官修方志在灾害记述时受到行政结构和权限的规制;(2)灾害资料来源丰富,分置门类杂乱,编撰体例多样,语言表述简洁;(3)表达颂扬与教化的思想观念,追求安分敬制的核心价值。总之,从纂修的外在形式到内在意向表现出方志的灾害记述也是灾害文化的书写形式,这种形式从本质上来讲是社会治理的一种政治化的文化手段。
  • 作者:杨继业
  •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
  • 关键词:方志 灾害文化 政治化
  • 全文[ PDF 2235209.0 KB ] 2021.8(3)  共有 556 人次浏览
  • 更路簿记载的广西北部湾地名及更路探析——以两种更路簿为例
  • [摘要]:现存大部分更路簿的内容主要覆盖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南洋的更路,郑有勤—郑有奕更路簿和庄云青更路簿记载了广西北部湾近海航线及地名,记录翔实。这既佐证了广义更路簿的观点,也是帆船时代北部湾近海航行技术的典型记录,还是北部湾及岭南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对这些地名和更路进行分析和探讨,是对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的拓展,对传承、发展和振兴广西海洋文化,推动海洋强区建设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 作者:刘盛平  夏代云
  • 作者单位:刘盛平,南宁师范大学夏代云,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 关键词:更路簿 郑有勤—郑有奕更路簿 庄云青更路簿 广西北部湾
  • 全文[ PDF 3320569.0 KB ] 2021.8(2)  共有 414 人次浏览
  • 扬州、海盐等地出土蜀师铭文砖再考
  • [摘要]清代扬州、海盐等地曾出土蜀师铭文砖,阮元、张廷济等考据学者进行断代、产地、制作者等方面的研究和交流,堪称清代金石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近年来,海盐又出土两批蜀师铭文砖,再次引起学界的关注和讨论,这是清代金石学与地方史研究的现代回响。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可对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考察:阮元所说“吴中屡见‘蜀师’古砖”之“吴中”实即浙江海盐和临平;蜀师指的是制砖者,即海盐一带的蜀姓工匠;蜀师铭文砖最初用于修筑海盐城、广陵城,城墙圮坏后被取作他用。
  • 作者:余国江
  • 作者单位:扬州城大遗址保护中心
  • 关键词:扬州城 海盐城 临平 蜀师铭文砖
  • 全文[ PDF 2159532.0 KB ] 2021.8(2)  共有 740 人次浏览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