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唐代敦煌郡的水环境
  • [摘要]唐代敦煌郡大片的湖泊、水草茂密的湿地,河流、小溪和泉水,形成一张水网,组成了丰富多彩的水域自然景观。良好的水环境,孕育了唐代敦煌文明。唐代敦煌大量修渠造堰,汉代和十六国时期的不少水利工程在当时仍发挥作用。当时敦煌各渠堰都记录在案,水利为自上而下多层次管理。敦煌民众对水、树、草有爱护之情,对水索取比较节制,僧人和民众热衷于植树,这些都有利于维持水环境的风貌。唐代敦煌水环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推动这一切的是政府、民众及其生产活动。
  • 作者:刘振刚
  •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蒙古历史学系
  • 关键词:敦煌郡 水环境 水利
  • 全文[ PDF 1351.0 KB ] 2020.7(3)  共有 447 人次浏览
  • 新疆行省制下督、抚、将军的改制探索
  • [摘要]清末新疆改设行省,施行“新制”。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策划新设行省的高层政区,妥善处理督、抚、将军的关系是清廷面临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由于朝廷议定的行省建置实际上已经偏离左宗棠、刘锦棠最初的设计,以致贯穿清末新疆省政治生活内部最突出的问题——抚、军争权与督、抚、将军关系问题,本质上是由新疆行省制度设置的不完善及行政层级的缺陷造成的。当新疆的社会常情与朝廷的谕令章程发生矛盾时,其高层政区的运转弊症尤为引人瞩目,清廷也在不断地尝试内外均衡的调适机制。最终,新疆“新制”运行改革的过程,并入了晚清政府探索变...
  • 作者:刘志佳
  •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历史系
  • 关键词:新疆省 新疆督抚 伊犁将军 改制
  • 全文[ PDF 1672.0 KB ] 2020.7(1)  共有 233 人次浏览
  • 南宋瓜洲筑城考
  • [摘要]位于扬州的瓜洲,在南宋时代,受到南北政治军事形势的影响,多次筑城。绍兴年间,宋廷虽有筑城之议,但由于张浚的反对,并未筑城,倒是金军攻下瓜洲后,利用南北战事而留下的小垒有展筑之举。孝宗即位后,瓜洲筑城之举频繁,在隆兴初、乾道四年(1168)、淳熙四年(1177)有过3次筑城。这一时期瓜洲城的形制为南北两城,南城临江且城墙呈拱型,所以称“簸箕城”,但因江涛侵蚀,屡遭废坏。理宗时南北战事再起,为了抵抗蒙军,淮东一带又有陆续的筑城,瓜洲城在宝祐四年(1256)修筑,此次筑城更多地体现在增筑。但在南宋末年战事中,瓜洲...
  • 作者:黄彬琦
  •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 关键词:瓜洲城 城墙南宋南北关系?
  • 全文[ PDF 2091.0 KB ] 2020.7(5)  共有 741 人次浏览
  • 元末明初南京幕府门初探
  • [摘要]幕府门是元末明初南京最主要的城门之一。幕府门最初作为吴王朱元璋所建设的新城城门存在,其性质是王城门,明朝开国后才成为京城门。幕府门位于新城北墙之中,推测在今天南京的鼓楼岗上,明初随着新城北墙的拆除而消失。对幕府门性质、地点与存废时间的探讨,是新城城门研究的首次尝试。
  • 作者:周源
  • 作者单位: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南京城墙研究会
  • 关键词:南京 幕府门 新城城门
  • 全文[ PDF 2581.0 KB ] 2020.7(3)  共有 724 人次浏览
  • 从中河通判万承紫罢官案看道光朝江南河工——兼考万承紫的淮安清江浦生涯
  • [摘要]周恩来外曾祖父万承紫,道光初任南河中河通判,因收藏两江总督琦善看中的元代《龙舟图》被琦善弹劾免职。从该案中可见道光时两江总督对江南河工事务的介入、江南河工的奢侈之风,以及南河官场的文化氛围。万承紫尚风雅,收藏甚富,与寓居、往来南河的文人墨士多有交游,罢官后所居“还读书室”为文人雅集之所。原籍南昌的万家因河工而移居于南河治理中心淮安清江浦,万承紫子孙辈也精于河工。万家三代的治水经历也对周恩来产生影响,任总理期间特别重视水利事业。
  • 作者:杜涛
  • 作者单位:淮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万承紫 河工 淮安 周恩来
  • 全文[ PDF 1724.0 KB ] 2020.7(1)  共有 306 人次浏览
  • 清康乾时期琼州科举探析
  • [摘要]广东本土童生冒充琼州籍学子,在琼州参加童试,录取概率大幅度提升。此举使琼州本籍学子官学录取概率直线下降。琼州籍学子在乡试、会试中亦要与江浙强省和粤省内广潮等文教重地学子竞争,皆处劣势。此外,琼州籍学子若不通晓官话,则无缘科举。广东本土学子的作弊行为亦对琼州籍学子造成严重不公。乾隆二十一年(1756)诗律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成为广东科举考试的分水岭。在广东科举呈现低迷状态时,诸多的不确定性或偶然性因素交织在一起,催生了乾隆二十年初至乾隆五十年初琼州科举的中兴。
  • 作者:付永杰
  •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康乾 琼州 科举
  • 全文[ PDF 1581.0 KB ] 2020.7(2)  共有 214 人次浏览
  • 杜清持与近代广州女子教育——从最新发现的史料说起
  • [摘要]杜清持以笔名“移风女士”发表的《倡办广东女学之回忆》是研究近代广州女子教育的重要史料。以此为基础,结合其他资料,可以厘清杜氏投身于女学事业的经历。作者对移风女学校、“广东女学堂”、公益女学校、坤维女学校、公益女子师范学校的历史进行考辨,补充了广州地方史著记载之不足,初步呈现清末民初广州的女子教育生态。
  • 作者:黄湘金            
  •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关键词:杜清持《倡办广东女学之回忆》广州女子教育
  • 全文[ PDF 1568.0 KB ] 2020.7(5)  共有 874 人次浏览
  • 国民党抗战国际政略简论国民党抗战国际政略简论
  • [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中国抗战的国际政略。该政略将中华民族之命运与世界局势的发展紧密相联,将中国抗战与维护世界和平之大局紧密相联,将中国抗战与世界大战结为一体,以抗战到底、苦撑待变的方式,将中国问题的解决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联系起来,自觉将中国融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中,意图实现中国独立自由之目标。事实证明,国民党的国际政略符合中国抗战的实际,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对中国抗战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 作者:左玉河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 关键词:国民党 中国 抗战 国际政略
  • 全文[ PDF 1073.0 KB ] 2020.7(3)  共有 380 人次浏览
  • 乡邦文化视野中的扬雄——以《华阳国志》为中心
  • [摘要]郡书写作的兴起,深受汉魏时期地域优劣论的影响。《华阳国志》继承汉魏郡书撰写的传统,通过表彰先贤来标榜蜀地的独特之处。该书《先贤传》通过增删调整《汉书》《法言》等史料,将扬雄塑造成一位“齐圣广渊”的弘道圣人,有关扬雄的负面记载却只字未见。此种做法,体现了乡邦文化建设中方志书写的特点。而作为集蜀地方志之大成的《华阳国志》,其对扬雄的定位,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蜀地士人的认识,这意味着扬雄拟经征圣的行为至少在蜀地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
  • 作者:                   沈相辉            
  •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关键词: 扬雄 方志 乡邦文化 圣人
  • 全文[ PDF 1836.0 KB ] 2020.7(4)  共有 472 人次浏览
  • 地方文献所见乡村地名之历史书写与流变——以“苗馁”“苗光”为中心的探讨
  • [摘要]受史料限制,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区域小地名的历史演变缺乏深入探讨,甚至大多停留在口头传说之中。而近年来清水江流域契约文书、碑刻等民间文献的发掘与利用为这种精细化研究提供了诸多可能,研究结论亦能与地方志互证,补已有记载之不足,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苗馁”“苗光”两个典型的乡村地名之流变情况的梳理与考证,可以清晰地看到两者在民间文献与地方志中的记载有很大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孰是孰非,值得探究。其背后则隐藏着民族地区乡村地名变迁的复杂缘由,“音转字变”与民族融合都可能是原因之一。
  • 作者:李鹏飞
  •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人文学院
  • 关键词:地方文献 地名 流变 苗馁 苗光
  • 全文[ PDF 1821.0 KB ] 2020.7(2)  共有 141 人次浏览
  • 新四军在江淮文化建设简论
  • [摘要]新四军是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由红军长征时留下的游击队整合而成。新四军军部于1937年12月组建,虽然地点经常变化,但活动范围集中在江淮地区。在抗战的时代背景下,面对统一战线的复杂局势,深受红军传统和江淮地域文化影响的新四军对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其文化充分体现了民族性、大众性、科学性的特点。新四军文化建设成就显著,不仅宣传了抗日,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威望,还为人民军队培养了骨干力量,为新中国培养了建设力量。
  • 作者:潘  宏  李  果
  •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
  • 关键词:新四军 军部 江淮文化 文化建设
  • 全文[ PDF 1187.0 KB ] 2020.7(3)  共有 558 人次浏览
  • 明清时期重庆地区书院记及其学术意义和当代价值
  • [摘要]明清时期重庆书院记是记录、书写和见证书院历史的文献,其数量、分布、撰写时代和作者群对重庆书院文化有生动的展示。从学术意义而言,它是重庆书院微观发展史的“档案”,是地方士人文化活动的见证,揭示了巴渝地区的山川地理和人文精神;从当代价值看,深入研究书院记,还可以对校园文化建设、书院文化遗存重建和旅游等有积极意义。
  • 作者:刘霞
  •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 关键词:书院记 明清 重庆 学术意义 当代价值
  • 全文[ PDF 1690.0 KB ] 2020.7(1)  共有 207 人次浏览
  • 榆次中都城考辨——兼论旧志资料之运用
  • [摘要]中都县的历史沿革,涉及山西榆次、平遥两地诸多历史议题。爬疏早期史料可知,先秦至北魏初期的中都县原在今平遥境内,榆次的中都则是北魏时期由平遥移置而来的,二者属前后继承关系。北宋以降,《太平寰宇记》《大明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等逐渐将两座中都的史事相混淆,相关观点又为方志所沿袭和进一步演绎,由此造成不少争议。梳理中都城文献记载脉络,提示我们在新志编纂工作中,应注意对明清旧志中的上古、中古史记载寻求史源,对其加以必要的史料辨析。
  • 作者:段  彬
  •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 关键词:中都城 榆次 平遥 旧志辨析
  • 全文[ PDF 1065.0 KB ] 2020.7(4)  共有 579 人次浏览
  • 台湾光复后的日本侨俘及其遣返
  • [摘要]1895年清政府被迫“割台”后,国民政府对复台有心无力,直至抗战爆发才开始筹划。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任命陈仪为台湾省主官,会同军队接管台湾。原本骄横的在台日军和日本移民,瞬间变为日本侨俘。台湾相继成立日俘管理处、日侨管理处,命令日本侨俘向指定地区集中,等待遣返。1946年1月至4月,台湾遣返近17万日俘和29万余名日侨。被征用和残留之日侨,也在台胞强烈反对下,从1946年8月至1948年12月分四批遣送回国。台湾光复后的日本侨俘遣返,既是战后中国遣返日本侨俘的组成部分,也反映了战后初期台湾面临复杂的岛内形势与国际环境,...
  • 作者:徐志民  刘晓欣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 关键词:台湾光复日本侨俘集中管理征用遣返
  • 全文[ PDF 1679.0 KB ] 2020.7(3)  共有 1326 人次浏览
  • 从“猛虎肆虐”到“虎迹少敛”:甘肃地区虎的生态变动——基于明清地方志为中心的研究
  • [摘要]历史上,虎是甘肃地区主要野生动物之一。明清时期甘肃地区虎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且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空间地理格局。清乾隆时期是甘肃地区虎的生存状态峰值期,数量较为丰富,分布范围覆盖全省,此后虎迹逐渐消退,部分州县几乎绝迹。森林覆盖率日益降低,人口急剧增长导致大量土地荒地被开垦,虎自身的利用和贸易价值,以及频繁的战事影响是导致清代乾隆以后虎的数量迅速减少、分布范围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明清时期甘肃地区虎的分布变动呈现出一个从“猛虎肆虐”到“虎迹少敛”的轨迹,这是环境变动与社会变迁共同影响下的产物...
  • 作者:吴晓非
  •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明清 甘肃地区 虎 变动
  • 全文[ PDF 2375.0 KB ] 2020.7(2)  共有 134 人次浏览
  • 应州始置年代与得名考
  • [摘要]应州自唐末以来就是雁北地区的边防重镇,战略位置紧要。关于应州的始置时间,历来有唐武德、天宝、唐末及后唐说,结合史料对比分析诸说,应州当置于唐末李克用割据河东以后,时间在公元9世纪80年代中叶至其卒年908年之间,其名则源于境内雁门、龙首南北相应。李克用于其时置应州与当地悠久的政区设置历史、北方草原民族势力兴替以及历代沙陀人在河东的经营有关。
  • 作者:刘淑颖
  • 作者单位: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 关键词:应州 始置年代 得名 李克用 政区
  • 全文[ PDF 1390.0 KB ] 2020.7(4)  共有 610 人次浏览
  • 从教会契约文书看邵武美部会与民间社会的互动——兼论教会契约文书在地方史研究中的史料价值
  • [摘要]以邵武美部会契约文书本文引用的契约文书均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所藏,引用时加注其原始编号。为研究范本,考察同治十二年(1873)至民国20年(1931)邵武美部会与民间社会围绕置产这一经济活动而发生的互动,认为教会契约文书可以提供教士回忆录、教会报刊杂志、年议会录等传统教会研究资料和正史、地方志等官修著述均未记载的历史资料,构建新的区域教会史研究范式,客观、真实、全面地展示区域教会发展历史,进而不断充实和丰富地方历史全貌。
  • 作者:李莉
  • 作者单位: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 关键词:教会契约文书 邵武美部会 民间社会 互动
  • 全文[ PDF 1618.0 KB ] 2020.7(1)  共有 154 人次浏览
  • 无形的象征:抗战时期首都忠烈祠筹建始末
  • [摘要]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首都忠烈祠的筹划,不仅意在彰显国家褒忠之典,形塑社会民族意识,还极力凸显其“中外观瞻”的国际意义。然而在祠址的选取、勘测与接收过程中,首都忠烈祠却遭遇以关岳崇拜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地方利益群体的对抗与阻挠,加之受物价上涨和经费不足影响,筹建计划最终流产。不过,作为一种象征,首都忠烈祠的营造却在无形中创造出一种超越籍贯的“共有民族英雄”形象,使国民政府所建构的忠烈符号得以逐层级、多方位扩散,抗战记忆被强化。
  • 作者:鄢海亮
  •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 关键词:首都忠烈祠 民族精神 抗战记忆
  • 全文[ PDF 1791.0 KB ] 2020.7(3)  共有 871 人次浏览
  • 《左传》长葛邑地望考
  • [摘要]《左传》中载的长葛是郑国的城邑。葛与长葛的关系不详。由于时间的推移、“长葛”“长社”的误扰等诸多原因,文献中对长葛的具体方位记载不明确。据已有文献史料和考古资料考辨,长社与长葛系属两地,长社故城在今长葛市官厅乡辘轳湾、打绳赵一带,东周郑国长葛邑在今官亭乡孟寨。
  • 作者:宋萌萌
  •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志传 东周 郑国 长葛 长社
  • 全文[ PDF 1782.0 KB ] 2020.7(2)  共有 48 人次浏览
  • 河池宋代宜州铁城相关史事考
  • [摘要]宜州铁城是南宋末年广西地方官吏专为抗击蒙古军入侵而建筑的一座城池,它与宋蒙(元)战史、广西地方史紧密相关。笔者在考释遗址内现存摩崖石刻及结合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宜州铁城创筑的缘由、发起者、过程及结果作了探讨,并考察推动铁城建筑的重要人物——胡颖和云拱在广西任官期间的事迹。宜州铁城的创筑反映了在蒙古“斡腹之谋”的背景下,广西一度成为宋蒙战争的重要战场以及宋庭对广西边防经营的史实。
  • 作者:覃旺
  •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 关键词:宜州铁城 广西 宋蒙战史 斡腹之谋
  • 全文[ PDF 3246.0 KB ] 2020.7(1)  共有 438 人次浏览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