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明代湖北进士地理分布及其成因
  • [摘要]科举时代的进士是考察人才的绝佳样本。民国《湖北通志》收录明代湖北进士1132名,进士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他们分布在湖北省除施州卫外的其他8府,以黄州府、汉阳府、武昌府为代表的鄂东地区集中了全省71%以上的进士,是进士人才的高产区;以荆州府、承天府为代表的鄂中南地区拥有全省22%的进士,为中产区;鄂西南和鄂北地区为进士人才低产区。除长阳、兴山、郧西、保康等县外49县均有进士产生,平均每县23名。进士人才地域分布不平衡体现出湖北省各地人文水平的高低、演变及其经济发展的损益。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必定要受到地...
  • 作者:张晓纪
  • 作者单位:湖北省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明代 湖北 进士 地理分布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3)  共有 778 人次浏览
  • 旧志目录数据库建设及构想
  • [摘要]旧志不仅是地方志,同时也是古籍,有不可再生性。在计算机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将这些固定数量的旧志收录在专门的数据库中,对于旧志研究定能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方志目录及数据库进行梳理,提出构建一站式检索旧志原本、馆藏信息、影印本获取等多种信息融合交错的旧志目录数据库系统。
  • 作者:韩  超
  • 作者单位: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
  • 关键词:旧志目录 数据库 数位人文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1)  共有 109 人次浏览
  • 从“军七民三”到“军三民七”和“官三民七”:明代广东的筑城运动
  • [摘要]明代以前,广东与华南其他省份一样,大多无城,筑城率仅386%。经明初军民努力,筑城率提高到66%,明中期“凡县无城者悉令筑之”政策出台,筑城率达到957%,至明代后期,更高达100%。明初,广东筑城,主要由卫所军士负责,卫所指挥和千户主导。尤其许多府州县城与卫所同在一座城内,卫所更在城池营建方面占主导地位。不久,城池修筑,渐为军民合作,尤其卫所与府州县治同城的城池,更是军民合作、府卫或县所分修。最初,卫所官军负担的比重较高,军民分担比例为“军七民三”;明代中期以后,地方开发,经济发展,地方社会对公共事务,...
  • 作者:徐  泓
  •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台湾暨南国际大学
  • 关键词:筑城 卫所 军七民三 军三民七 官三民七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1)  共有 207 人次浏览
  • 置县存废下的博弈与妥协
  • [摘要]乾隆二十二年(1757),漳河水患淹没了河北平原南部魏县与大名县治。经直隶总督方观承查勘,清廷最终将魏县并入大名、元城两县。原本三县中地域最广的魏县被拆分,为魏县在民国3年(1914)与20年的两次复县运动留下了伏笔。然而两次复县运动的结果却总是半途而废。分析魏县及元城被废原因及复县诉求,可知在不同政治背景下,不同利益阶层围绕三县行政关系的利益博弈与妥协,这同时也是国家决策在地方行政中的具体体现。
  • 作者:李  诚
  •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 关键词:魏县 大名 元城 行政关系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2)  共有 141 人次浏览
  • 地方志所见清中叶陕西民众的日常生活
  • [摘要]通过对清中叶陕西地方志中作物种植与饮食构成、衣着材质与布匹贸易、起居形态与经济景况、生活用具与贸易来源、民间信仰与地域特征、资源开发与人地矛盾等面相的考察,以日常生活为视角,以部分生活内容为抓手,呈现清中叶陕西不同区域民众生活的“日常”及不同面相,探讨地方志在日常生活史研究中的史料价值,思考日常生活研究的特点与趋向。
  • 作者:封  磊
  •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 关键词:地方志 清中叶 陕西 日常生活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3)  共有 135 人次浏览
  • 山东旧志存录京杭运河文献述略
  • [摘要]山东是京杭运河流经的重要省份,也是方志纂修大省。在对山东运河所经地域方志的存世数量及文献来源等进行细致梳理的基础上,可以从运河漕运、运河工程、运河经济、运河文化、运河文学5个方面,对山东方志存录的运河文献进行专题论述,并探讨方志运河文献在保存细节化和具象化素材、展现当地运河整体风貌、进行文献辑佚与校勘等方面的特殊价值。
  • 作者:周广骞
  • 作者单位:
  • 关键词:山东 方志 京杭运河 文献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5)  共有 184 人次浏览
  • 明清关中城工碑记研究
  • [摘要]明清时期城池建修结束后,多树碑记事,城工碑记一般是由城池沿革与区位介绍、城工具体内容、竣工之后士绅感慨三部分组成。明清时期城工碑记主要是由地方官员、地方士绅所撰写,明清两代略有差异,根据城工工费来源不同撰写者亦有不同,此外碑记的字数不等,整体而言明代碑记较清代为长。因碑记要达取信于人之目的,故其体例要求在撰述中兼载工程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又特别强调官民在工程中的贡献,要求上述内容相互关联,俱载始终,并传于后世系之以赞。碑记因所载史实相当丰富且详细,展示了明清近600年的城建画面,为复原区域或单体城...
  • 作者:魏欣宝
  •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 关键词:明清时期 关中地区 城工碑记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2)  共有 229 人次浏览
  • 从地方志看明正德、嘉靖时期地方教官变动情况
  • [摘要]明代文教大兴,注重地方教育,但实际地方在具体执行上却不尽相同。作为未入流的地方教官,由于身处不同地区,他们在任时间及之后的调动都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从明代嘉靖时期的地方志中可以窥见一二。处在政治与经济中心或接近的城市,地方教官尤享优待,不仅在任时间较其他地区短,升迁机会大,就连之后调任的职位也更有前途;而偏远落后地区的教官则需要留任更长的时间,并且之后很大可能只是另调他地仍做教官。
  • 作者:钱璐璐
  •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系
  • 关键词:明代 地方志 教官 变动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1)  共有 189 人次浏览
  • 试论清代宜荆地区宗族祠堂发展实态
  • [摘要]在清代宜兴荆溪地区,宗族祠堂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兴起、持续发展、掀起高潮、跌入低谷、再次掀起高潮的发展态势。宜荆地区宗族祠堂的发展态势,受到朝廷政策和地方需求两方面的影响。而族人积极捐资支持则是祠堂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 作者:白冰洋
  •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 关键词:清代 宜荆地区 宗族 祠堂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3)  共有 185 人次浏览
  • 清代广西进士名录勘误考——基于《清朝进士题名录》和《广西通志·教育志》的对比
  • [摘要]当代出版记载清代广西进士名录的书籍中,以《清朝进士题名录》与《广西通志·教育志》较为全面、权威。通过对照比较,发现两书关于同一进士的信息记载存在不同。通过搜索整理相关文献,辨析正误,并简要探究出现纰缪的大致原因,可使清代广西进士名录更为准确。
  • 作者:黄文波
  •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
  • 关键词:广西进士名录 清代 勘误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5)  共有 583 人次浏览
  • 碑记所见明清之际渭南地区的筑城活动与城镇社会文化
  • [摘要]陕西是碑刻珍藏数量最多的省份,陕西碑刻的内容包括纂言、记事、述德、文学艺术等,其中筑城碑就属于记事类。这些珍贵的筑城碑刻史料,内容涵盖了陕西各地历史的诸多方面,从中可以看出明清之际渭南城防修筑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城防修筑对城镇的外部结构和内部功能都有所改变,继而改变了城镇的形态特征。在分析渭南地区城防的同时,通过这些碑刻文献也可以析出渭南地区社会文化中的善行和武备文荫思想。
  • 作者:张鹏飞
  •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 关键词:筑城碑记 渭南地区 城防修筑 武备文荫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1)  共有 110 人次浏览
  • 历史记忆、文化认同与意义选择——云南方志中星回节起源记载的忠节化倾向
  • [摘要]云南古代至近代的地方志对星回节起源皆有记录。记录详略不一,但总体看来,附着儒家忠义贞烈观的阿南、慈善夫人、诸葛亮等传说占据重要地位,而占岁、照田及少数民族表现抗争除害等起源说则日益弱化,影响式微。忠节化成为星回节起源在云南方志记载中的绝对主流。这一忠节化倾向体现了方志编撰者基于儒家立场而对历史记忆及节俗传说进行的选择性改造和集体无意识援引转述。而如此选择与援引的根源,正是儒家思想在云南的传播与发展带来的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主流文化的认同,并反映出儒家思想传播中的多元途径与借力因素。
  • 作者:张若兰
  • 作者单位:大理大学文学院
  • 关键词:云南 星回节 忠节化 文化认同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2)  共有 175 人次浏览
  • 孙延钊与温州地方史研究
  • [摘要]自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孙延钊着手整理祖父、父亲著述,并兼及乡邦文献的整理,此后长期致力于温州地方史的研究。表彰乡贤是孙延钊地方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他主要通过为乡贤撰写年谱以及立传的方式对他们进行表彰。此外,孙氏对永嘉学派的研究亦有表彰乡贤之意。抗日战争时期,孙延钊在研究温州地方史时极力表彰温州先民的反侵略斗争,这是他感怀时局的真情流露,而孙氏亦有意借此激发国人的民族意识。
  • 作者:廖章荣
  •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孙延钊 温州地方史 乡邦文献 乡贤 民族意识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3)  共有 211 人次浏览
  • 传统与裂变:1938—1941年中条山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的变迁
  • [摘要]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对地处游击区的传统乡村社会造成了空前浩劫和深重灾难。在战争爆发前,中条山地区属于典型的传统乡村社会,不但信息闭塞、生活方式落后,而且存在着较为浓厚的封建土地生产关系。然而战争波及后,由国民党主导的中条山根据地遭受了巨大的战争冲击和社会破坏,出现了社会恐慌、粮食奇缺和物资匮乏的境况,乡村危机凸显。在中条山根据地军政各方的努力推动下,民众运动日渐兴起,减租减息广泛推行,战地手工业得到畸形发展,使根据地的乡村社会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迁,不过,中条山根据地乡村社会的变迁并非按照经济规律良...
  • 作者:张仰亮
  •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历史学系
  • 关键词:中条山抗日根据地 乡村社会 变迁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5)  共有 254 人次浏览
  • 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婚姻论财研究
  • [摘要]婚姻论财是婚姻缔结的一项重要礼仪形式。进入近代以后,随着社会贫困化的加剧、男多女少趋势的强化以及社会动荡等因素的影响,婚姻论财逐渐超出了农村社会的承受范围,进而诱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针对这种现象,地方精英与农民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地方精英大多站在批判或者消极承认的立场上,采取就事论事的解决方法,但并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及社会土壤。农民通过领养童养媳等变通的婚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婚嫁两难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婴儿的生存权问题。童养媳婚俗现象并不值得肯定,但它的确是农村婚嫁困难情况下...
  • 作者:简玉祥
  •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
  • 关键词:婚姻论财 冲击 应对 华北地区 民国时期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1)  共有 166 人次浏览
  • 民国时期西北地方文献目录述略
  • [摘要]地方文献目录是以内容涉及本地区的文献为对象而编制的一种目录,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资源、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情况。民国时期(1912—1949),西北边疆危机四伏,开发西北的呼声高涨,西北研究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在此推动下,西北地方文献目录的编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目录无论是在文献收录、编制方法及体例,还是在提要内容撰写等方面,都体现了实用性原则,蕴含了中国学人学术济世的学术思想和爱国精神。
  • 作者:周日蓉
  •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 关键词:民国 西北开发 地方文献 目录学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3)  共有 313 人次浏览
  • “棘津”地望考辨——从《史记》注解一则说起
  • [摘要]“棘津”之地名常见于典籍,但多有争论,莫衷一是。《史记·游侠列传》中对棘津之地的《集解》《正义》注释虽名同而实异。徐广之“广川之棘津”与张守节之“异称石济津、南津的棘津”并非一处,大有郢书燕说之误。而关于棘津之地的位置考证以及与其他地理位置的关系,也牵涉对《左传》等典籍文献的理解。加之最近考证该地之新说渐出,然尚需探讨。将甲骨卜辞记载与传世文本记载相结合,尚有可考证的空间。所以,棘津渡口异称“石济津”“南津”与“棘津城”并非一地,而“棘津”也并非“孟津”之所在。
  • 作者:王少帅
  •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关键词:棘津 孟津 《史记》 《左传》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2)  共有 400 人次浏览
  • 龙启瑞致周必超手札三通考述
  • [摘要]广西桂林图书馆馆藏龙启瑞致周必超手札若干通,其中有二通涉及诗学问题的讨论,是研究龙启瑞诗学思想的重要资料,另有一通提及《字学举隅》一书,有助于明确该书的作者等情况,今对三通手札的写作时间、背景等进行介绍、考证,并简述其文献价值。
  • 作者:罗天
  •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图书馆
  • 关键词:龙启瑞 周必超 手札 考述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1)  共有 286 人次浏览
  • 地方文献收藏利用略论地方文献收藏利用略论——以福建省高校图书馆为例
  • [摘要]地方高校是为地方建设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的重要力量。地方高校图书馆收集、整理、开发地方文献数量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地方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服务社会的水平。福建各地方高校注意到文献资料收集对办学的影响,立足不同地域特色开展了文献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但还存在重专业文献轻地方文献、重历史文献轻现当代文献、重文字资料轻其他形式资料等问题。文章以福建省高校图书馆为例,简述收藏地方文献的重要性及其现状,阐述收藏地方文献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提出当前进一步完善收藏...
  • 作者:尹虹娟
  •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
  •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地方文献 文献收藏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3)  共有 149 人次浏览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