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方志学视野下的晚清中外台湾游记——兼论近代台湾地方话语权的再建构
  • [摘要]方志和游记的概念及内涵历来有所区别。我国台湾地区因开发时间晚、赴台手段少等特殊原因,模糊了台湾方志与游记间的界限,甚至还赋予清代台湾游记“类方志”的内涵。阐释晚清时期台湾游记与方志在体例及内容上的共通之处,并通过对中外台湾游记中地貌风物、先住民对于台湾早期住民的称呼,历来说法颇多。中国台湾及日本学界长期沿用“原住民”或“原住民族”这一说法。本文为表尊重,在引用台湾学人的著作或译著时均沿用原作之称谓。在阐述自身观点时则使用“先住民”一词。一是使用“先住民”的称谓符合我国一贯以来的相关方针与要求;二...
  • 作者:卞  梁   连晨曦
  •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院
  • 关键词:方志学 中外台湾游记 晚清 话语权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6)  共有 243 人次浏览
  • 清代至民国南京内河水环境治理模式演变研究
  • [摘要]清至民国,南京官绅在治水事业中的角色与作用,随着地方权力格局的转变而彰显出纷繁复杂的态势。治水模式不断变迁的背后,反映的是治水与政治局势间的转复因应关系。总体而言,国进民退是清至民国南京内河水环境治理模式的大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官督绅办,还是官督官办,政府自始至终都在背后掌控整个局势。换言之,在地方事务运转的空间中,政府的角色其实从未消失,只是强时显性存在,弱时隐而不彰。
  • 作者:刘亮
  •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生态治理创新研究中心
  • 关键词:南京 治水模式 国进民退 内河水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6)  共有 210 人次浏览
  • 试论洪武初年山东莱芜的枣强移民
  • [摘要]目前有关明代山东移民的最早记录,为洪武二年(1369)河北口外人迁至临清、东昌。而莱芜县的移民在元末明初形成了小高峰。莱芜移民潮相关的记载,除《莱芜县乡土志》之外,也可从现存族谱、碑刻、家族人士对移民经历口耳相传的资料中找到。吴氏家族是枣强移民中的一支,但其军籍身份又在明初移民中具有特殊性。借助口述史资料和田野调查成果,可以对吴氏家族始居何处、何时具有军籍身份、是否为政府强制性迁移进行探讨。
  • 作者:高莹
  •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
  • 关键词:家谱 东港庄 港里庄 军籍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4)  共有 1159 人次浏览
  • 从“军七民三”到“军三民七”和“官三民七”:明代广东的筑城运动
  • [摘要]明代以前,广东与华南其他省份一样,大多无城,筑城率仅386%。经明初军民努力,筑城率提高到66%,明中期“凡县无城者悉令筑之”政策出台,筑城率达到957%,至明代后期,更高达100%。明初,广东筑城,主要由卫所军士负责,卫所指挥和千户主导。尤其许多府州县城与卫所同在一座城内,卫所更在城池营建方面占主导地位。不久,城池修筑,渐为军民合作,尤其卫所与府州县治同城的城池,更是军民合作、府卫或县所分修。最初,卫所官军负担的比重较高,军民分担比例为“军七民三”;明代中期以后,地方开发,经济发展,地方社会对公共事务,...
  • 作者:徐  泓
  •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台湾暨南国际大学
  • 关键词:筑城 卫所 军七民三 军三民七 官三民七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1)  共有 165 人次浏览
  • 民国通志馆修志经费来源探析
  • [摘要]民国时期政府官方主导修志的模式,决定了各地通志馆修志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支持。而频繁更迭的政局与变动不已的时局,导致修志经费保障不稳定,经费短缺问题普遍存在,这促使通志馆人士拓展经费来源,并通过自行筹措、社会劝募等方式,推动修志经费来源日趋多元化。民国通志馆修志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与总体状况,反映了乱世修志背景下地方志编纂经费的演变趋势,彰显了修志经费在地方志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 作者:曾荣
  •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关键词:地方志 经费来源 通志馆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6)  共有 152 人次浏览
  • 置县存废下的博弈与妥协
  • [摘要]乾隆二十二年(1757),漳河水患淹没了河北平原南部魏县与大名县治。经直隶总督方观承查勘,清廷最终将魏县并入大名、元城两县。原本三县中地域最广的魏县被拆分,为魏县在民国3年(1914)与20年的两次复县运动留下了伏笔。然而两次复县运动的结果却总是半途而废。分析魏县及元城被废原因及复县诉求,可知在不同政治背景下,不同利益阶层围绕三县行政关系的利益博弈与妥协,这同时也是国家决策在地方行政中的具体体现。
  • 作者:李  诚
  •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 关键词:魏县 大名 元城 行政关系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2)  共有 125 人次浏览
  • 《清代职官年表》载“奉天府尹”——基于地方志文献的考察
  • [摘要]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是研究清代官制与政治的主要工具书之一。关于“奉天府尹”一职,钱氏记历任者共97任、92人(其中5人两次赴任)。清代至民国时期修撰的地方志文献,对“奉天府尹”的记载亦数不胜数,收录在人物志、职官志、沿革志等部分中。地方志文献记载中有6人与《清代职官年表》所载有出入,结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考证得知:廖文山、鼎彝、姜希辙、俞化鹏4人应为地方志载误;岐元、增韫2人确实就任过奉天府尹,可能为《清代职官年表》漏载。
  • 作者:赵逸才
  •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 关键词:《清代职官年表》 奉天府尹 地方志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6)  共有 370 人次浏览
  • 明清易代斗争与山东地方家族命运的嬗变——以莱阳宋氏家族为中心的考察
  • [摘要]明清易代斗争,给山东地方家族的命运带来深远影响。以山东登州府莱阳县宋氏家族为例,该家族于明朝末年便以科举、仕宦、文学、结社诸多成就,成为饮誉海内的著名文化世家。但明清易代之际,该家族积极参与抗清运动,遭受重创,给家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摧毁家族经济基础,引发清廷猜忌与仇恨,埋下牢狱祸患,造成人丁不兴,导致家族教育衰落等。入清后,尽管宋氏家族部分族人归附清廷,积极参加科举、踏入仕途,但却没能挽回家族衰落的命运。宋氏后人命运多舛,屡遭牢狱之灾,宋氏家族一步步走向没落,成为明清易代的牺牲品。
  • 作者:张华清
  •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明清易代 莱阳宋氏 抗清活动 家族衰落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4)  共有 426 人次浏览
  • 明清关中城工碑记研究
  • [摘要]明清时期城池建修结束后,多树碑记事,城工碑记一般是由城池沿革与区位介绍、城工具体内容、竣工之后士绅感慨三部分组成。明清时期城工碑记主要是由地方官员、地方士绅所撰写,明清两代略有差异,根据城工工费来源不同撰写者亦有不同,此外碑记的字数不等,整体而言明代碑记较清代为长。因碑记要达取信于人之目的,故其体例要求在撰述中兼载工程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又特别强调官民在工程中的贡献,要求上述内容相互关联,俱载始终,并传于后世系之以赞。碑记因所载史实相当丰富且详细,展示了明清近600年的城建画面,为复原区域或单体城...
  • 作者:魏欣宝
  •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 关键词:明清时期 关中地区 城工碑记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2)  共有 207 人次浏览
  • 汪振声事略及《新疆纪事》诗作者辨正
  • [摘要]近代江南机器制造局翻译馆译员汪振声颇有时誉,但其生平资料缺乏,仅散见于《西征日记》等个别文献。根据《西征日记》梳理其生平主要事迹,可推考其生年为道光二十四年(1844)左右。汪振声主要参与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后期《公法总论》《营工要览》《铸金论略》《农学津梁》等西学科技书籍的翻译工作,其参与翻译西方科技书籍19种,影响较为广泛。在梳理和考察其事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晚晴簃诗汇》收录《新疆纪事》诗二首作者误为陇西刘炳青,实际应为汪振声。
  • 作者:张国栋  高  荣
  • 作者单位:河西学院图书馆
  • 关键词:汪振声 新疆纪事 晚晴簃诗汇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6)  共有 219 人次浏览
  • 从地方志看明正德、嘉靖时期地方教官变动情况
  • [摘要]明代文教大兴,注重地方教育,但实际地方在具体执行上却不尽相同。作为未入流的地方教官,由于身处不同地区,他们在任时间及之后的调动都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从明代嘉靖时期的地方志中可以窥见一二。处在政治与经济中心或接近的城市,地方教官尤享优待,不仅在任时间较其他地区短,升迁机会大,就连之后调任的职位也更有前途;而偏远落后地区的教官则需要留任更长的时间,并且之后很大可能只是另调他地仍做教官。
  • 作者:钱璐璐
  •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系
  • 关键词:明代 地方志 教官 变动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1)  共有 187 人次浏览
  • 温州沿海卫所及其地域亚文化考察
  • [摘要]明代沿海卫所是国家政策的具体产物,它不仅是军事的、历史的,同时也是文化的。沿海卫所的设立,不仅在温州地方社会嵌入了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地理单位,同时也在温州地域文化网中编织进了一个重要的网结。卫所特殊的军事性质沉淀在方言、民间信仰、民间仪式和习俗之中,从而使其成为一个不同于周围其他地方的独特文化地理单位。沿海卫所地域亚文化的形成与衍变,不仅取决于自身独特的内生性与相对排外性的文化机制,同时也是它与所处地方社会之间文化碰撞、交流与互动的产物。
  • 作者:尤育号
  •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 关键词:沿海卫所 地域亚文化 温州 民间信仰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4)  共有 211 人次浏览
  • 汉代海阳侯国及海陵城考
  • [摘要]泰州,古称海阳、海陵。以往学界多据《汉书·地理志》所载,将始置临淮郡的武帝元狩六年(前117),作为海陵初置的时间,对此前的海陵历史及汉代海陵城也多语焉不详。经考证,海陵在秦代置县,汉初为海阳侯国的封域,汉代海陵城的大致位置位于今泰州市海陵区。
  • 作者:周金波
  • 作者单位:泰州市博物馆
  • 关键词:汉代 海阳侯 海陵城 侯国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6)  共有 401 人次浏览
  • 碑记所见明清之际渭南地区的筑城活动与城镇社会文化
  • [摘要]陕西是碑刻珍藏数量最多的省份,陕西碑刻的内容包括纂言、记事、述德、文学艺术等,其中筑城碑就属于记事类。这些珍贵的筑城碑刻史料,内容涵盖了陕西各地历史的诸多方面,从中可以看出明清之际渭南城防修筑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城防修筑对城镇的外部结构和内部功能都有所改变,继而改变了城镇的形态特征。在分析渭南地区城防的同时,通过这些碑刻文献也可以析出渭南地区社会文化中的善行和武备文荫思想。
  • 作者:张鹏飞
  •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 关键词:筑城碑记 渭南地区 城防修筑 武备文荫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1)  共有 95 人次浏览
  • 历史记忆、文化认同与意义选择——云南方志中星回节起源记载的忠节化倾向
  • [摘要]云南古代至近代的地方志对星回节起源皆有记录。记录详略不一,但总体看来,附着儒家忠义贞烈观的阿南、慈善夫人、诸葛亮等传说占据重要地位,而占岁、照田及少数民族表现抗争除害等起源说则日益弱化,影响式微。忠节化成为星回节起源在云南方志记载中的绝对主流。这一忠节化倾向体现了方志编撰者基于儒家立场而对历史记忆及节俗传说进行的选择性改造和集体无意识援引转述。而如此选择与援引的根源,正是儒家思想在云南的传播与发展带来的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主流文化的认同,并反映出儒家思想传播中的多元途径与借力因素。
  • 作者:张若兰
  • 作者单位:大理大学文学院
  • 关键词:云南 星回节 忠节化 文化认同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2)  共有 163 人次浏览
  • 玉田、丰润二县雍正四年改隶永平府之推证
  • [摘要]有关清代玉田、丰润二县由顺天府改隶永平府的时间,清代史料即有六说,传至今日更莫衷一是。已公开的清代档案为找寻改隶时间提供了完整的证据链。先是通过雍正朝雨雪奏折,确定了二县改隶时间当在雍正三年(1725)七月至雍正四年十一月之间。继而通过《雍正朝内阁六科史书》之吏科、户科奏折,判断出二县改隶时间当在雍正四年二月之后。
  • 作者:陈冰
  •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 关键词:雍正朝 玉田县 丰润县 改隶年份 永平府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4)  共有 231 人次浏览
  • 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婚姻论财研究
  • [摘要]婚姻论财是婚姻缔结的一项重要礼仪形式。进入近代以后,随着社会贫困化的加剧、男多女少趋势的强化以及社会动荡等因素的影响,婚姻论财逐渐超出了农村社会的承受范围,进而诱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针对这种现象,地方精英与农民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地方精英大多站在批判或者消极承认的立场上,采取就事论事的解决方法,但并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及社会土壤。农民通过领养童养媳等变通的婚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婚嫁两难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婴儿的生存权问题。童养媳婚俗现象并不值得肯定,但它的确是农村婚嫁困难情况下...
  • 作者:简玉祥
  •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
  • 关键词:婚姻论财 冲击 应对 华北地区 民国时期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1)  共有 141 人次浏览
  • “棘津”地望考辨——从《史记》注解一则说起
  • [摘要]“棘津”之地名常见于典籍,但多有争论,莫衷一是。《史记·游侠列传》中对棘津之地的《集解》《正义》注释虽名同而实异。徐广之“广川之棘津”与张守节之“异称石济津、南津的棘津”并非一处,大有郢书燕说之误。而关于棘津之地的位置考证以及与其他地理位置的关系,也牵涉对《左传》等典籍文献的理解。加之最近考证该地之新说渐出,然尚需探讨。将甲骨卜辞记载与传世文本记载相结合,尚有可考证的空间。所以,棘津渡口异称“石济津”“南津”与“棘津城”并非一地,而“棘津”也并非“孟津”之所在。
  • 作者:王少帅
  •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关键词:棘津 孟津 《史记》 《左传》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2)  共有 312 人次浏览
  • 龙启瑞致周必超手札三通考述
  • [摘要]广西桂林图书馆馆藏龙启瑞致周必超手札若干通,其中有二通涉及诗学问题的讨论,是研究龙启瑞诗学思想的重要资料,另有一通提及《字学举隅》一书,有助于明确该书的作者等情况,今对三通手札的写作时间、背景等进行介绍、考证,并简述其文献价值。
  • 作者:罗天
  •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图书馆
  • 关键词:龙启瑞 周必超 手札 考述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1)  共有 238 人次浏览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