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横剖之史:刘咸炘论《华阳国志》
  • [摘要]刘咸炘是近代四川著名学者,其学术研究近年来日渐受到重视。《华阳国志》乃东晋常璩撰述的一部记载我国西南地区历史、地理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性著作。刘咸炘注重“土风”,对《华阳国志》论述多有精辟之言。从时间与空间综合而言,《华阳国志》乃“横剖之史”;地方著作大兴及常璩自身经历、学术渊源等是其撰书条件;《华阳国志》之《序志》末段暗指作者姓名。刘咸炘对《华阳国志》的论述有利于进一步探究刘咸炘的史学思想,丰富对《华阳国志》的认识。
  • 作者:熊  锐
  •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 关键词:刘咸炘 《华阳国志》 地方史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3)  共有 213 人次浏览
  • 弘治《八闽通志》编修体例与文本书写
  • [摘要]弘治《八闽通志》是明代所修第一部福建通志,由镇守太监监修,其体例仿于《大明一统志》,但亦有不同于其他志书的特点。该志引用史料极为丰富,保存了很多史书和古旧方志的资料,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该志分类清晰、编排有序,其文本书写尽量做到翔实,尤其是人物的收录和记述有明确的原则与标准,能给后世修志者以启迪。
  • 作者:张英聘
  • 作者单位: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 关键词:八闽通志 编修体例 文本书写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5)  共有 209 人次浏览
  • 《华阳国志》史料价值再认识——以三国蜀汉史研究为例
  • [摘要]晋代常璩编撰的《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比较完整的一部志书,它记载了公元4世纪中叶以前今西南以及陕甘鄂部分地区的史事。就三国蜀汉史研究而言,《华阳国志》在对诸如李严被废、诸葛亮南征等事件的记载上,提供了比《三国志·蜀书》更为丰富和详细的史料。而且,通过《华阳国志》的相关材料,还可以解释《三国志·蜀书》中艰涩难懂的典故、了解西南地区的风土人情,这些都有助于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华阳国志》在蜀汉政治史、军事史和文化史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 作者:张寅潇
  •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华阳国志 史料价值 三国志 蜀汉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3)  共有 552 人次浏览
  • 从乾隆《宁夏府志》看清代宁夏的渠道治理
  • [摘要]乾隆《宁夏府志》记述了清时宁夏引黄灌区渠道的历史、开挖、治理修护、管理制度等;系统归纳渠道及渠道治理中闸坝、暗洞、飞槽、支渠、陡口、夫、水手、颜料、本色、折色、卷埽、斩埽、委官等专业术语;详述封俵制度、用水节候、《浚渠条款》等管水用水制度;记载清时王全臣、通智、钮廷彩、费楷、王廷赞等重要水利人物在宁夏渠道治理过程中的思想及其实践创新。
  • 作者:王玉琴
  •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乾隆《宁夏府志》 宁夏 渠道 治理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5)  共有 339 人次浏览
  • 道光《遵义府志》的朴学特点
  • [摘要]郑珍、莫友芝在道光年间纂修的《遵义府志》,无论从体例、内容,还是叙述方式中所体现出的对考据与实证原则的重视,都反映出《遵义府志》明显的朴学取向。无论是内容上对地理沿革的强调,还是叙述中对史迹典章的考订、纠谬,以及对考证过程的如实记录,都体现出《遵义府志》对考据学方法的承袭。《遵义府志》对朴学考据方法的借鉴和叙述方式上的特征无疑是《遵义府志》“朴学”取向的关键所在。
  • 作者:孔维增
  •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 关键词:方志 朴学 考据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2)  共有 343 人次浏览
  • 明代以来方志文献中明十三陵的历史书写和角色转变
  • [摘要]明十三陵是北京昌平重要的历史遗迹,明代以来昌平地方志中关于明十三陵的书写方式和内容各有不同,由此建构起来的明十三陵的历史角色也不断发生变化。明代方志将明陵视为王朝的根本重地,期望国祚永昌。清初的明遗民把明十三陵作为明朝的象征,寄托对故国的怀念。清初的官方志书将明十三陵看作前朝遗迹,其书写强调清廷对明陵的保护,借以宣扬清朝的厚德仁义,从而维护其统治,清后期方志中这种思想逐渐减弱。新方志则将明十三陵视为文化遗产,其书写凸显其文化遗产价值,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明十三陵的角色转变...
  • 作者:刘少华
  •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
  • 关键词:明代 方志 明十三陵 历史书写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3)  共有 268 人次浏览
  • 光绪《郓城县志·星野》句读辨正
  • [摘要]句读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古典文献的阅读与理解。菏泽市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等3家单位合作整理的《明清郓城县志》(标点本)于2015年1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的出版发行对研究区域地方史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书中存在的句读错误却十分容易误导读者。该书在句读方面存在当读而失读失标、不当读而误读误标、当属上读而误属下、当属下而误属上、正读而误标等诸多问题,今依据李峰的句读观点,对该书存在的句读错误及其原因进行条分缕析,进而提出修改意见。
  • 作者:程英良
  •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
  • 关键词:郓城县志 点校 句读 辨正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5)  共有 477 人次浏览
  • 明清易代之际的方志编纂与地方社会
  • [摘要]通过对明末清初浑源州地方志、碑刻资料的解读,讨论明清易代之际的方志修纂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清政府通过对浑源州北岳祭祀的认可,顺应了民心,强化了士大夫对新政权的归属感和向心力。而地方官员和士大夫通过州志、山志的修纂以及御香亭等祭典设施的营建,表达重建地方秩序和重构清王朝的国家认同。而地方社会通过对清朝国家认同的表态,获得了王朝给予的惠政,从而攫取了实际的地方利益。
  • 作者:曾  伟
  •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 关键词:明清易代 地方志 地方社会 浑源州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2)  共有 161 人次浏览
  • 方志与日记的互文性研究——以道光《石泉县志》与《庚复日记》为例
  • [摘要]道光《石泉县志》刊于道光二十九(1849)年,由县令舒钧修纂,内容翔实,体例新颖。《庚复日记》则为乾隆十五年(1750)抄本,是由胡具庆自乾隆五年至乾隆十四年逐日撰写而成的日记,详细记载了胡具庆任石泉县令的经历。借用西方文论中“互文性”的概念,可以从两部文献关于石泉县山川建置、赋税物产、吏治教化、民俗祭祀的记载中发现联系,相互参照,以此还原清中期石泉县的全貌,了解石泉县自乾隆朝至道光朝的发展情况,希望可以为方志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 作者:顾一凡
  •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 关键词:方志 《石泉县志》 《庚复日记》 互文性研究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3)  共有 154 人次浏览
  • 宋元之际四明地区佛教的发展
  • [摘要]延祐《四明志》为宋元之际四明地区的一部名志,其中关于佛教的记述十分丰富翔实,收录了大量当地寺院蓬勃发展和高僧生平事迹的史料,展现了宋元之际四明地区文化繁荣、官民崇佛、佛教尤其是天台宗和禅宗的发展情况。梳理研究这部分史料,有助于对宋元之际四明以及江浙一带的佛教发展有一全面深入的认识。
  • 作者:牛润珍  宋  羽
  •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 关键词:延祐《四明志》 四明 佛教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1)  共有 184 人次浏览
  • 《安徽通志稿艺文考·书类》订补
  • [摘要]《安徽通志稿艺文考》(以下简称《艺文考》)区别于一般方志艺文志的最主要之处,即是凡所收录之书,均备有提要。再者,为减轻提要撰写工作之繁重,《安徽通志稿艺文考》在收书上重在求精而不求全。今以其《书类》为例,发现提要中多处存在人名、地名、书名、卷数及其他具体内容之错误;与光绪《重修安徽通志·艺文志》所收书相比,该考虽有补益,但遗漏较多,不利于皖人《书类》作品的全面呈现。为更好发挥《艺文考》之学术作用,有必要对其订讹补缺。
  • 作者:王笃堃
  •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 关键词:《安徽通志艺文考》 书类 订补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5)  共有 765 人次浏览
  • 援史入志:东北方志纂修考略(1911—1945)
  • [摘要]晚清以降,西学东渐之势尤烈。随着西方史学理论传入中国,传统史学开始向新史学转型。编纂方志受到新史学思潮的影响,表现在借鉴新史学理论并应用到方志纂修中,致使志书编纂宗旨、体例、理论及方法等在传统方志学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探讨1911—1945年间东北方志纂修情况,有助于推动东北方志学研究,并为今后方志纂修提供借鉴与启迪。
  • 作者:赵太和
  • 作者单位:上海书店出版社
  • 关键词:东北 方志 纂修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2)  共有 110 人次浏览
  • 民国泾县续修县志的新史料
  • [摘要]民国时期,方志纂修在传统修志活动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很多地区开展了修志活动,但囿于文献散佚等原因,部分方志纂修活动已经失载。民国时期泾县虽有筹修县志的活动,但其纂修实况一直未得其详。新发现的两件档案文献为研究民国泾县筹修县志活动提供了翔实的证据,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 作者:刘猛
  •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
  • 关键词:泾县 县志 档案文献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5)  共有 353 人次浏览
  • 民国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抄藏方志述略
  • [摘要]民国时期,方志编纂、收藏、相关理论研究及利用均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气象。国立北平图书馆在方志的搜藏与文献揭示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方志库中,藏有一批特殊文献——国立北平图书馆抄藏方志。这批文献近70种,抄写时间较为集中,缮写精良,底本多为清志,且不乏现今存世之孤本。抄藏方志中很多为现存稀见方志,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它们反映了当时条件下,国立北平图书馆对方志搜求、入藏的努力,对方志文献传播、利用的贡献。
  • 作者:张  毅
  • 作者单位: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 关键词:国立北平图书馆 方志 抄本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3)  共有 165 人次浏览
  • 明初广州府城周边急递铺分布路径研究
  • [摘要]明代邮驿制度建设比较完备,于全国各地大量设置急递铺。急递铺承担起政府公文信息传递功能,是明代最重要的邮驿机构之一。明代《永乐大典》中3幅广州古城图——《广州府境之图》《广州府番禺县之图》《广州府南海县之图》,均描绘了广州府城周边地区的急递铺名称、数目、分布等信息。通过解读这3幅广州古城图中急递铺信息,分析明代初期广州府城周边东部、北部、西北部3个区域内急递铺分布方位与分布特征,从而还原明代初期广州府城东至增城县、北至清远县、西北至四会县的3条急递铺分布路径,明晰该时期广州府城与周边地区公文传递通道走...
  • 作者:孙海刚
  • 作者单位: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
  • 关键词:广州府城 急递铺 邮驿机构 分布路径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5)  共有 282 人次浏览
  • 日本藏孤本光绪《新市镇再续志》研究
  • [摘要]对日本收藏孤本府县志,学界多有探讨,而对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庋藏的孤本光绪《新市镇再续志》则研究甚稀。光绪《新市镇再续志》纂者费悟以70多高龄,在“咸同中兴”方志兴修的大背景下,开始续修新市镇志。该志设4卷,是对嘉庆《新市镇续志》的再续志,其资料来源有三:《仙潭文献》、节孝旌表清册、时人记述,全面细致地刻画了新市镇生活空间,收录了丰富的当地望族资料,突出记述了新市镇的主要产业,保存了当地有关地震和水利等方面的重要史料,反映了纂者对时代变化的感知。
  • 作者:巴兆祥
  •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系
  • 关键词:乡镇志 新市镇再续志 孤本 流失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1)  共有 274 人次浏览
  • 庾仲雍生平补证及其地记数种考论与辑补
  • [摘要]庾仲雍是六朝时期一位颇为多产的地记作家,撰有《湘州记》《荆州记》《江记》《汉水记》《寻江源记》等。前人多以为庾仲雍是刘宋或晋宋之际人。庾当是东晋司空庾冰之子,颍川鄢陵(今河南许昌)人,穆之为其名,仲雍为其字。其所作诸种地记当成书于东晋太元二年(377)以后,其或不入宋。前人多有将庾仲雍与梁庾仲容相混者,显误。庾仲雍《江记》《汉水记》后世无辑本,其《湘州记》《荆州记》《寻江源记》虽有诸家辑本,但误漏较多。对庾仲雍诸记存疑条目予以梳理考察,对其散佚条目进行辑补,期望对六朝地记整理与研究有所裨益。
  • 作者:张帆帆
  •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
  • 关键词:庾仲雍 地记 考证 辑补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2)  共有 590 人次浏览
  • 嘉靖《定海县志》的编纂与价值
  • [摘要]嘉靖《定海县志》是致仕的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在浙江倭患平息以后所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张时彻的个人经历及人际关系对嘉靖《定海县志》的编纂旨趣和取裁影响很大。除此之外,张时彻早先编纂的嘉靖《宁波府志》也成为嘉靖《定海县志》模仿的范本。尽管嘉靖《定海县志》对府志沿袭很多,但张时彻也作了很多改动,这些改动使得《定海县志》更加完善。嘉靖《定海县志》不仅保存了很多现已散佚的时人作品,而且相关记载可以更新我们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总体来看,它是一部质量较佳的志书。
  • 作者:李贤强    欧阳琳浩
  •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 关键词:张时彻 定海县志 宁波府志 倭寇
  • 全文[ PDF 0.0 KB ] 2018.5(2)  共有 538 人次浏览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