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简述志书结构体系及编纂方法
  • [摘要]志书结构体系化、科学化和编纂系统化、著述化,从根本上体现了志书的学术质量和专业水平。志书的科学体系包括志书指导思想体系、志书结构体系、志书内容体系。志书主要编纂方法是横排竖列、横排竖写。志书的外在结构作为直观载体,内在体系体现思想逻辑和内容真实。
  • 作者:史天社
  • 作者单位: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志书结构体系 志书部类 志书编纂
  • 全文[ PDF 0.0 KB ] 2015.2(8)  共有 2 人次浏览
  •  关于新方志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讨——以《洞庭湖志》和《湖南通志》为例                
  • [摘要]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的灵魂。我国地方志编修源远流长,历朝历代编修的志书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新方志理所当然要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比较分析新旧《洞庭湖志》和《湖南通志》,可以发现它们阐述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旧方志体现了儒家文化核心价值观;二是新方志如何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新方志关于彰显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几点思考。
  • 作者: 易介南            
  • 作者单位: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关键词:《洞庭湖志》《湖南通志》 儒家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全文[ PDF 0.0 KB ] 2015.2(7)  共有 2 人次浏览
  • 省志如何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 [摘要]地域文化作为特定区域的独特文化是体现志书地方特色的重要方面。作为三级志书中最高一级的省志应当承担起全面、完整反映一省地域文化的责任。省志中最能体现志书地域文化特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自然部类、文化部类和社会部类。加强篇目设计,运用多种表现形式,深入挖掘资料,注意微观资料的收录是突出省志地域文化特色的主要方式。
  • 作者:李  娟
  •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
  • 关键词:省志 地域文化 篇目设计 微观资料
  • 全文[ PDF 0.0 KB ] 2015.2(7)  共有 2 人次浏览
  • “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学习李克强总理关于地方志工作重要批示的体会
  • [摘要]李克强总理为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所作的重要批示中明确对地方志工作提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高标准和严要求。秉持人民至上、修志为民的理念是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必要前提;守望直书实录、实事求是的原则是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坚实基础;发掘经世致用、资政育人的智慧是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主要内容;固守苦练内功、辛勤耕耘的精神是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根本保障。
  • 作者:韩  锴
  • 作者单位: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修志问道 修志为民 秉笔直书 经世致用
  • 全文[ PDF 0.0 KB ] 2015.2(8)  共有 2 人次浏览
  • 浅议志书自然环境部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摘要]第二轮志书记述自然环境存在8个方面的问题:部分内容归类失当;部分内容重复设置;城区志自然部类内容繁简失当;编(章)概述要素不全;舍难求易,忽视反映重大和深层次的问题;记气候要素缺乏对比,内容不够完善;多处涉“水”内容记述混乱、重复;记自然灾害,只有逐年实录而无规律概括等。解决这些问题,要从科学文献中界定内容,避免随意性;要错开角度记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要详主略次,突出重点,加强记述深度;要加强提炼、概括和对比,反映变化和规律。
  • 作者:王广才
  • 作者单位:河北省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志书 自然环境 自然部类
  • 全文[ PDF 0.0 KB ] 2015.2(7)  共有 2 人次浏览
  • 自然环境志编纂之历史演变
  • [摘要]西方历史学、地学传入之前,传统方志自然环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内容是混记的,或称舆地,或称地理。近代,西方的历史、地理学开始逐渐影响方志自然环境门类的编纂。自然环境门类编纂大致经历了中国传统地理(舆地)观占统治地位时期、西方地理学影响传统方志地理观时期、传统方志地理观向新的科学地理观转变的过渡时期、新的地学理论指导下向自然环境分类转变时期。第二轮新方志亟待将次生环境观引入自然环境门类编纂中。
  • 作者:梅  森
  • 作者单位:
  • 关键词:地方志书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志 历史演变
  • 全文[ PDF 0.0 KB ] 2015.2(8)  共有 2 人次浏览
  • 论自然环境变化的记述和意义——以第二轮《铅山县志》为例
  • [摘要]第二轮志书记述自然环境存在8个方面的问题:部分内容归类失当;部分内容重复设置;城区志自然部类内容繁简失当;编(章)概述要素不全;舍难求易,忽视反映重大和深层次的问题;记气候要素缺乏对比,内容不够完善;多处涉“水”内容记述混乱、重复;记自然灾害,只有逐年实录而无规律概括等。解决这些问题,要从科学文献中界定内容,避免随意性;要错开角度记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要详主略次,突出重点,加强记述深度;要加强提炼、概括和对比,反映变化和规律。
  • 作者:郑冬香  曾健雄
  • 作者单位:江西省铅山县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自然环境 动态性变化 《铅山县志》
  • 全文[ PDF 0.0 KB ] 2015.2(7)  共有 2 人次浏览
  • 广西古村镇历史文化资源与史志编修
  • [摘要]古村镇是广西丰富而独特的地域文化的重要标本。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冲击下,广西古村镇的历史文化正表现出模糊、毁损甚至湮灭的变迁趋势。如何直视这些变迁趋势,以史志编修的形式挖掘其历史文化资源,记述其变迁,是当前史志编修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在构建保障古村镇史志建设长效机制的基础上,全面而有所侧重地搜集古村镇历史文化资料,系统鲜活地凸显古村镇历史文化内涵。
  • 作者:张  文
  • 作者单位:广西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古村镇 历史文化资源 村史 村志 高山村志 宗祠文化
  • 全文[ PDF 0.0 KB ] 2015.2(7)  共有 2 人次浏览
  • 自然部类称名研究析论
  • [摘要]新方志诸部类中,称名及内容较不确定的部类有自然部类。为解决自然部类在方志理论研究及编纂实践中的尴尬地位,需要总结两轮新方志纂修中自然部类的实践情况,并对与自然部类相关的地理部类、基础部类、综合部类等称法进行辨析,进而为自然部类正名,同时对志书分类称名有所参考借鉴。
  • 作者:陈泽泓
  • 作者单位:
  • 关键词:自然部类 部类 新方志
  • 全文[ PDF 0.0 KB ] 2015.2(8)  共有 2 人次浏览
  • 新方志地理部类记述内容研究述评
  • [摘要]新方志地理部类记述内容的研究可分四个阶段:1982-1985年,为研究起步阶段,主张以地理学科体系构想地理志记述内容;1985-1990年,为形成研究热潮阶段,主张地理志记述内容不同于地理学科体系;1991-1996年,为渐趋沉寂阶段,自然地理志概念逐渐取代地理志概念;1997年至今,为逐渐深化阶段,提出重新解析地理部类的设想。因此,新方志地理部类记述要在梳理学术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地理志与地理学的关系,深化对地理部类基本概念的研究,打破传统志书框架结构体系。
  • 作者:胡巧利
  • 作者单位: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地理部类 记述内容 研究述评
  • 全文[ PDF 0.0 KB ] 2015.2(6)  共有 2 人次浏览
  •                        陈仪《直隶河渠志》及其水利思想                
  • [摘要]直隶河渠志》是清代水利专家陈仪撰写的一部记载直隶地区水利情况的志书,在陈仪参与治理水患与主持水利营田活动时便已初步成书,而正式问世是在陈仪协修《畿辅通志》时。该书与其他水利志书相比,在体例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记述内容、记述顺序、详今略古、述按结合等方面。而陈仪在长期水利实践中形成的水利思想,如治河首重下口、重视淀泊作用、主张分减水势等,既有对前人水利思想的继承,也有他本人的创见,对于当前的水利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作者:                   宋开金            
  •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关键词: 陈仪 《直隶河渠志》 水利思想
  • 全文[ PDF 0.0 KB ] 2015.2(7)  共有 2 人次浏览
  • 巧采粤风入志来——浅评嘉靖《广东通志》风俗门
  • [摘要]学术界、方志界对明嘉靖年间黄佐纂修的《广东通志》的基本特点和总体价值已有较多研究成果,但该志中最具岭南特色的风俗内容尚未被专门关注与探讨。从黄佐《广东通志》风俗门可以管窥嘉靖《广东通志》的特点与价值,并得到对新方志记述风俗、凸显地域文化的启示,如纵述变化,横陈现状,全面反映风俗的历时性;开阔视野,述同彰异,深入反映风俗的地域性,广搜博引,存真求实,客观反映风俗的社会性。
  • 作者:田  亮
  • 作者单位: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黄佐 嘉靖《广东通志》 岭南风俗
  • 全文[ PDF 0.0 KB ] 2015.2(6)  共有 2 人次浏览
  • 乾隆续修《大清一统志》研究三题
  • [摘要]学界一般认为,乾隆续修《大清一统志》成书于乾隆四十九年,共五百卷。另外,续修《大清一统志》编修者鲜有研究。根据所见档案文献考证,续修《大清一统志》实际成书于乾隆五十年年底,共有四百二十四卷及目录二卷,目前已知至少有42人先后参与编修工作。
  • 作者:王大文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
  • 关键词:乾隆续修《大清一统志》 成书时间 总卷数 编修人员
  • 全文[ PDF 0.0 KB ] 2015.2(6)  共有 2 人次浏览
  • 《中国近代地图志》海图篇编研初探
  • [摘要]志书是根据主题思想取舍的资料性著述。用志书体裁撰写描述近代地图,可以提供给读者中国近代地图系列史料,方便查阅。直至20世纪中期,中国传统地图一直沿用着一图一志的图志合一体裁。《中国近代地图志》作为一种专业志书,将以完整、系统的资料以及深入浅出的分类记述,区别于已经出版的中国地图学史,中国近现代地图学史等地图史专著,演绎出编研中国近代地图志的意义与必要性。针对现代地图工作者编纂《中国近代地图志》所可能遇到许多困难,试编海图篇过程中重点探索了海图篇的编纂内容、方法与主导思想,力求其能全面系统地展示“明...
  • 作者:梁  迅  齐清文
  •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关键词:志书 中国近代地图志 海图篇
  • 全文[ PDF 0.0 KB ] 2015.2(7)  共有 2 人次浏览
  • 民国时期上海修志人收集志书资料的方法——以上海市通志馆为例
  • [摘要]: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全国的统一大势为方志编纂提供了客观条件。1929年12月,内政部颁布《修志事例概要》,要求省会所在地和各特别市设立通志馆,兴修志书。在这种背景下,上海市通志馆成立。上海市通志馆成立的目的是编修《上海市通志》,而编修《上海市通志》需要大量的资料。原本通志馆馆员打算用两个月的时间搜集资料,但搜集过程中遇到了很大困难和挫折。为此,他们首先将应征集的资料分成9类,由专人负责,同时编制《上海年表》和编辑出版《上海年鉴》。另外,为弥补其他方式的不足,还进行公开征集史料,但效果不是很理...
  • 作者:吕志伟
  • 作者单位:上海通志馆
  • 关键词:上海市通志馆 《上海市通志》 志料
  • 全文[ PDF 0.0 KB ] 2015.2(6)  共有 2 人次浏览
  • 清代修志机构的人员设置和资料来源——以清代环巢湖方志为例
  • [摘要]清代修志充分吸收历代修志的经验,在组织管理、人员设置等方面都有着较为完善的制度。在人员设置上,各级修志机构相互参照,按分工不同分为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三大类。清代修志机构的资料来源主要为文献资料及实地采访,其中前者是基本来源,后者对资料的获取也有着积极作用。
  • 作者:张安东
  • 作者单位:安徽省巢湖市巢湖学院历史旅游文化系
  • 关键词:清代 修志机构 人员设置 资料来源 环巢湖
  • 全文[ PDF 0.0 KB ] 2015.2(7)  共有 2 人次浏览
  • 天津旧志中宗教记载的价值与不足
  • [摘要]地方志是记载地区事务最全面、最重要的资料,天津旧志中就保存了很多宗教的记载,反映了该地区的宗教面貌与沿革变化。但同时,地方志对宗教的记载也存在一定的的缺陷与不足,宗教被文人视为“异端”或“末流”,因此,如何记载宗教成为地方志的一个难题,其记载全面、准确与否与方志编修者的身份及态度有很大关系。总之,宗教在古代地方社会中起着重要的多元作用,研究时须将地方志与其他资料结合起来。
  • 作者:李建武
  • 作者单位:河北省廊坊师范学院
  • 关键词:天津 旧志 宗教 价值
  • 全文[ PDF 0.0 KB ] 2015.2(6)  共有 2 人次浏览
  • 黑龙江方志考略(上)
  • [摘要]文章对清代、民国时期黑龙江的省志(通志),府、州、县志,城(区域)志、道志、舆地图志,特别是对清代流人编撰的方志,进行较为详细的考证与评介,其中重点对《黑龙江通志》的编纂过程进行系统考证与评述,并对民国时期县志的编纂过程以及清代、民国时期佚失方志和虽有修志之举而未成书的方志进行考证。而黑龙江方志的价值在于,是黑龙江历史、疆域变迁、物产资源、中俄关系、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完全记录。
  • 作者:柳成栋
  • 作者单位:?
  • 关键词:黑龙江 方志 编纂
  • 全文[ PDF 0.0 KB ] 2015.2(6)  共有 3 人次浏览
  • 刘文典致安徽通志馆佚书六则及其价值
  • [摘要]安徽通志馆第二次报告书》集中刊发了刘文典致安徽通志馆书信五封和《拟订安徽通志馆驻平采辑方案》一份,2013年出版的《刘文典全集》(增订本)依旧未收录。六则佚书的发现,揭开了刘文典任安徽通志馆特聘编纂兼驻北平采辑专员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揭示了刘文典的方志学思想,搜集志书材料的方法和态度,以及对整理安徽文献的重视。
  • 作者:
    江贻隆
  •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
  • 关键词:《刘文典全集》(增订本) 佚书 安徽通志馆
  • 全文[ PDF 0.0 KB ] 2015.2(7)  共有 3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