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新一轮修志编修通纪志的必要性
  • [摘要]历代方志皆以通纪为常态,以断代为例外,“一方全史”和“一地百科全书”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方志印象。从两轮修志经验看,首轮修志始于改革开放后百业待兴的时代,编修通纪志恰逢其时;第二轮修志在两轮修志首尾叠加的背景下启动,接续编修断代志合乎时势。由于断代志之“代”并非独立时间系统,其独立性无法与贯通古今的通纪志比肩;地方综合年鉴特别是“多年鉴”的存在,使断代志和地方综合年鉴界限模糊,进一步影响了断代志在志书体系中的地位。根据历代修志传统和两轮修志经验,结合当前人们需要一部贯通古今的新方志、地方历史文脉需...
  • 作者:刘善泳
  • 作者单位:石城县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通纪志 断代志 第三轮修志 正统
  • 全文[ PDF 1095100.0 KB ] 2021.8(1)  共有 785 人次浏览
  • 也谈历史学与方志学的几个问题
  • [摘要]提出相对于“群体人物志”的“个体人物志”的概念。分析个体人物志的渊源演变和体裁特征。个体人物志滥觞于明代,民国时期《韩愈志》为最早成型之作,在新方志编修中崭露头角。结合《冼夫人志》的编纂实践,就涉及史志区别、篇目设计、材料取舍、史料考证等个体人物志编纂理论的若干问题进行研讨。
  • 作者:张世民
  • 作者单位: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历史学 方志学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学科建设
  • 全文[ PDF 1396993.0 KB ] 2021.8(5)  共有 351 人次浏览
  • “通志”十论——基于《浙江通志》的编修实践与学术探索
  • [摘要]从2021年起,全国各地已普遍进入第三轮大规模修志工作周期,编修“通志”也将成为不少地方修志的重要选择。本文结合二轮《浙江通志》编修工作,从实践和学术两个层面,对十个方面的重要问题进行梳理探讨,意在为有关地区的三轮修志工作提供若干借鉴。
  • 作者:潘捷军
  • 作者单位: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三轮修志 通志编修 实践与学术探索
  • 全文[ PDF 1482219.0 KB ] 2021.8(6)  共有 345 人次浏览
  • 方志小序的名称、体式与应用
  • [摘要]方志小序,其体源于先秦两汉,其成始于两宋。宋代,方志小序深受汉晋史书“论赞”“序例”影响,以释背景、述文旨、概大意、明义例为正宗。明清相承,民国重发明大要,贯通整体,彰显因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二轮修志,多以叙议大势大略,阐明发展轨迹,展示时代、地方特色为重心。当今及未来,应在继承传统方志小序基础上开拓创新,体现传统方志小序论赞、序例精神,融入传统学术、现代学科、当代地情意识,重视凡例、综述、小序功能整体设计。方志小序要视野宏大与深邃眼力共用;空间感与历史感并呈;事物特征揭示与文化内涵...
  • 作者:钱永兴
  • 作者单位:象山县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方志小序 名实考察 应用探索
  • 全文[ PDF 1723147.0 KB ] 2021.8(2)  共有 605 人次浏览
  • 新方志“市级志书”概念之混淆与辨识
  • [摘要]方志界一般把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统县政区为记述区域范围的新方志归作“市级志书”。而我国相关法律对统县政区未作明确定义,“市”所表示的政区类型远超出统县政区范畴,全国行政区划频繁地调整变动更加剧了方志界对“市”认识的混乱。新方志工作开展初期的暂行规定对市志、地区志应记述政区层级的指导意见表述不严谨,后续条例逐渐完善却与早期规定内容存在出入,也影响到了不同行政级别的市、地区、自治州在志书编纂过程中对记述区域的判断,使得新方志成果中代表不同政区层级的“市志”和同一政区层级的“市级志书”难以分辨。通过加强...
  • 作者:李论
  •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 关键词:市级志书 区域性 辨识 新方志目录
  • 全文[ PDF 1590396.0 KB ] 2021.8(1)  共有 714 人次浏览
  • 个体人物志编修蠡思——以《冼夫人志》编修为中心
  • [摘要]:提出相对于“群体人物志”的“个体人物志”的概念。分析个体人物志的渊源演变和体裁特征。个体人物志滥觞于明代,民国时期《韩愈志》为最早成型之作,在新方志编修中崭露头角。结合《冼夫人志》的编纂实践,就涉及史志区别、篇目设计、材料取舍、史料考证等个体人物志编纂理论的若干问题进行研讨。
  • 作者:陈泽泓
  • 作者单位: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 关键词:个体人物志 《冼夫人志》 编纂
  • 全文[ PDF 1656687.0 KB ] 2021.8(5)  共有 293 人次浏览
  • 方志自注应用的历史考察与实践探索
  • [摘要]传统方志自注,其重要功能有二:其一,资料补充型自注,关注正文与旁文的关系;其要义是追求史料事诣实、文适宜、有厚度、彰主次,实现存史价值,满足读者需求。其二,资料说明型自注,更为关注学术品质的专业化、规范化,关注资料的可稽考、可检索。志书编纂应用自注,既要传承传统自注的精义,又要适应现代学术注释规范化的语境:以追求信实、存史、适用的方志自注效益为目标,以创建新的方志自注规范为理想,通过自注应用,实现方志价值。
  • 作者:钱永兴


  • 作者单位:象山县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方志自注 子注 大书分注 传统应用 继承创新
  • 全文[ PDF 1446153.0 KB ] 2021.8(6)  共有 256 人次浏览
  • 民族志语境下方志采编范式之学科互鉴
  • [摘要]人类学民族志和方志学民族志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文本形式。虽然因命名上的重叠和定义上的冲突,我国人类学和方志学一直争论着各自对“民族志”理解的合法性和话语权,但这两种民族志却各自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并且在学科发展中默默地影响着对方。已有两千余年历史的方志编撰传统无形中形塑着我国人类学民族志的本土特色,而人类学民族志的田野研究范式也开始向地方志渗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兹从实用层面入手,探讨在地方志资料采编范式中借鉴人类学民族志田野角色、田野伦理、田野方法等具体经验,对方志采编范式的跨学科互鉴进行...
  • 作者:段愿
  •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 关键词:民族志 田野作业 采编范式
  • 全文[ PDF 1793041.0 KB ] 2021.8(2)  共有 505 人次浏览
  • 新中国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历史回顾、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 [摘要]新中国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个别尝试、全面起步、快速发展、全国统一规划和全面繁荣4个历史阶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局部到全国,不仅开发了新的方志载体和传播方式,拓展了读志用志的途径,也改变了传统的志书编纂模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既有文献对此未能充分探讨,本文试图全面探讨新中国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历史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认为高标准、高起点地建立国家数字方志馆,统一地情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标准和建设规范,提高志书保密、数字版权保护的意识与技术水平,力求新...
  • 作者:沈松平  汪凤娟
  •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 关键词:新中国地方志信息化 历史回顾 存在问题 发展建议 三网一馆两平台 在线修志
  • 全文[ PDF 1281752.0 KB ] 2021.8(4)  共有 666 人次浏览
  • 地方志自然部类编纂略论
  • [摘要]自然部类是地方志的基础部类,两轮修志后自然部类框架逐渐趋于成熟,成为现在所看到的样子。然而,在实际审稿和阅读中可以发现,自然部类的编纂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存在全部照搬前志的现象、部分篇目设置不当、记述有误等问题。那么在未来自然部类的编修中,应该做到在前志的基础上查缺补漏,对错误的地方进行改正、变化的部分记录变化、更新自然科学术语以提高科学性。此外,还应重视科研工作者的成果,加强自然部类与人文科学的融合,提高自然部类的可读性,吸纳更多专业人士参与志书编纂。
  • 作者:常洁琼
  • 作者单位:方志出版社博士后工作站
  • 关键词:地方志 自然部类 历史演变 编纂
  • 全文[ PDF 947587.0 KB ] 2021.8(1)  共有 534 人次浏览
  • 从独立成子目成部类到独立成专目——中国方志目录源流新考
  • [摘要]最早的方志目录脱胎于综合性书目,萌芽于梁代《七录》,唐初《隋书·经籍志》于史部地理类著录方志的做法成为后世主流分类法。因早期方志内容不固定体例不完善,致使方志目录长期未形成子目或专类、专部。宋代方志趋于定型,《通志·艺文略》出现方志类子目,方志目录略具雏形。明代方志迅速发展,不少目录中出现独立出史部地理类的方志部类,专志类目也大为丰富。清乾嘉至民国是方志目录学的形成期,章学诚创立古典方志学,其《史籍考》中首次出现“方志”类名称,周广业撰成第一部方志专目《两浙地志录》。至民国时期方志目录学基本形成,...
  • 作者:赵太和
  •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舟山市历史学会
  • 关键词:方志学 方志目录 分类 目录源流
  • 全文[ PDF 1183511.0 KB ] 2021.8(6)  共有 408 人次浏览
  • 我国扶贫专题志的编修实践探析
  •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不断开展,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就。全国各地包括省、市、县三级不同阶段不同程度地编修推出一批扶贫专题志成果,较好地记录了扶贫发展历史,发挥了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其编修实践包括编修的政策环境、推动力量、篇目设置等方面,具有一定实践价值和创新意义。
  • 作者:贠有强
  • 作者单位: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扶贫 专题志 编修实践
  • 全文[ PDF 914059.0 KB ] 2021.8(3)  共有 1137 人次浏览
  • 大规模推广村村修志的必要性与成功路径
  • [摘要]从地方志角度来看,“一村一志”是地方志发展下延到村一级的必然形态。从公众史学的角度来看,每个村庄的历史都值得记录。修编村志是新中国地方志编修的最大创新所在,村村修志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由广州天河区、青岛崂山区、上海金山区等地的实践经验可知,地方政府是实现大规模村志编修的基本动力所在,以县区为单位、以项目形态开展“村村修志”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政府主办,地方史志部门承办,高校学者助力,广大村民参与,是村村修志的特点。要解决诸多落后观念问题,让村志编修入法,列入地方五年规...
  • 作者:钱茂伟  王笑航
  •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
  • 关键词:村志 村村修志 公众史学 乡村振兴
  • 全文[ PDF 1332116.0 KB ] 2021.8(4)  共有 590 人次浏览
  • 六朝地志辑佚得失与辑本榷诂
  • [摘要]六朝地志是重要的地方文献,然断简残编难以尽传,非辑佚、考证不得其真,不得其用,而辑佚得失的总结与前人辑本的考察则是关键的一环。诸家辑本各有优长,后出转精,在地志概貌的恢复、辑佚来源的探索、辑佚范式的确立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辑佚成果整合、佚文考辨、海外资源利用方面尚显薄弱。此外,六朝地志辑佚经典成果《汉唐地理书钞》与《汉唐方志辑佚》中,尚有可榷佚文数则。
  • 作者:黄毓芸
  •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关键词:六朝 地志 辑佚 得失 商榷
  • 全文[ PDF 1379286.0 KB ] 2021.8(6)  共有 383 人次浏览
  • 傅振伦与方志批评傅振伦与方志批评
  • [摘要]傅振伦是20世纪中国方志学研究大家,一生致力于方志编纂和方志学研究,方志批评是其重点着力的研究方向,造诣颇深,成就卓著。傅振伦善于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方志批评,并有诸多关于方志批评的标准。傅振伦方志批评的特点体现为敢于批评名家名志、提倡经世致用、勇于自我批评。傅振伦作为方志批评大家,对中国现代方志批评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作者:薛艳伟
  •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
  • 关键词:傅振伦 方志批评 形式 标准 特点
  • 全文[ PDF 1708395.0 KB ] 2021.8(3)  共有 432 人次浏览
  • 僧人纂道志:乾隆《桃源洞天志》考略
  • [摘要]湖南省图书馆馆藏释兰岩《桃源洞天志》不但是《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未收的孤本,而且是后世《桃花源志》系列志书的开创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该志书为桃源洞天在桃源县起到了很好的正名效果。释兰岩以僧人身份编纂道教的洞天方志,这在中国方志史上是非常罕见的举措,反映了我国宗教关系和谐的一面。目前学界关于《桃源洞天志》的作者、编纂缘由等问题含糊不清,有必要厘清。
  • 作者:王志强
  •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学院文学院
  • 关键词:释兰岩 《桃源洞天志》 编纂缘由 文献价值
  • 全文[ PDF 1154652.0 KB ] 2021.8(6)  共有 327 人次浏览
  • 民国《民勤县志》辨伪
  • [摘要]民国《民勤县志》流传甚广,被学界当作重要的文献资料著录、研究,但实为一部撮抄伪书。其纂修姓氏节抄自民国《朔方道志》、体例内容纂抄自乾隆《五凉全志·镇番县志》,通过对民国《民勤县志》编撰者、编撰时间、体例、内容等各方面进行较系统的分析,揭示其撮抄实质。
  • 作者:仲海燕
  • 作者单位:宁夏师范学院
  • 关键词:民国《民勤县志》撮抄 辨伪
  • 全文[ PDF 1271919.0 KB ] 2021.8(6)  共有 561 人次浏览
  • 方志所见明清教派史料补正
  • [摘要]入清以后,王可就投靠清政权,以功“封三代、荫二子”,成为“国朝”忠烈。为了维护王可就一门的忠烈形象,志书讳谈王道森即王森,并刻意回避王可就及其房支与滦州石佛口王森传教家族的关系,甚至张冠李戴,将“妖狐断尾”故事之主人公、闻香教教主王森代之以虚构人物“王好善”。值得注意的是,闻香教葬法与定陵万历皇帝及皇后的所谓北斗七星葬式,两者间或许有某种内在的关联。
  • 作者:梁景之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 关键词:滦州志 王可就 王森 传教家族 闻香教
  • 全文[ PDF 923665.0 KB ] 2021.8(6)  共有 301 人次浏览
  • 宜宾方志中所见民间演剧史料及其价值
  • [摘要]清代及民国时期,宜宾各方志记载大量民间演剧史料,涉及岁时节令戏、庙会戏、贺戏等各类演戏活动。这些演剧史料真实反映了宜宾地区的戏曲演出状况,为进一步探究宜宾地区民间戏曲的传播与发展,以及社会风俗文化提供了第一手文献,同时,对于开辟民间戏曲文化研究途径,促进戏曲研究的多元化、立体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作者:张  雪   蒋玉斌
  •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 关键词:宜宾方志 演剧史料 戏曲学价值 社会学价值
  • 全文[ PDF 1590734.0 KB ] 2021.8(6)  共有 322 人次浏览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