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文史通义》中的“家学”问题与章学诚“三书”说新探
  • [摘要]章学诚标榜为“家学”的史学理论,是以目录学为根基的历史编纂学;以目录学之法治方志,是章学诚方志理论的学术本色。章学诚的“方志立三书”说中,“方志”指方志学而言;“三书”是章学诚以目录学之法治方志这一学术视野下的三个学科门目。志是章氏心目中上古《尚书》《春秋》之学的再现,本于刘向、班固的目录校雠之学,即章学诚推崇的撰著之书;掌故是章氏心目中上古《周官》《仪礼》之学的再现;文征是章氏心目中上古十五《国风》之学的再现。这两者辅志而行,是纂辑之作。“三书”说阐述的是两种不同的治学途径。
  • 作者:赵鹏团
  • 作者单位: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章学诚 家学 历史编纂学 方志立三书
  • 全文[ PDF 1469.0 KB ] 2020.7(3)  共有 487 人次浏览
  • 征引必注?——清代中期方志“纂辑派”与“撰述派”之争的一个侧面
  • [摘要]纂辑派、撰述派是清中期以来形成的依据编纂方式对方志纂修进行的派别划分,其中征引是否需注明出处是两派争论的焦点之一。纂辑派以官方诏令的客观支持,完善的历史传承体系,借鉴传统注书体例等因素倡导征引必注;撰述派以注引有似类书、修志不应囿于史料编排而主张征引不必注。两派观点的差异根源在于对“述而不作”的不同诠释。嘉道以降,在方志征信考实的纂修原则下,征引必注逐渐模糊了两派界限,成为多数修志者秉持的学术规范。
  • 作者:管蕾
  •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系
  • 关键词:征引必注 纂辑派 撰述派
  • 全文[ PDF 1156.0 KB ] 2020.7(5)  共有 673 人次浏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志法》立法思考
  • [摘要]“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史志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历史文化长河中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明传承方式。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从国家与民族利益出发,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维护国家安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高度,史志法立法势在必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史志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史志工作必须摈弃“一本书主义”,实现从一项工作向一项事业的转型升级,史志法立法迫在眉睫。从史志事业法治化的历程来看,史志法立法有着牢固的政治基础、理论基础...
  • 作者:冀祥德  宋丽亚                        
  • 作者单位: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 关键词:史志法立法 必要性 紧迫性 可行性 建议方案
  • 全文[ PDF 1220.0 KB ] 2020.7(2)  共有 2 人次浏览
  • 近代中国地方志编修及其理念的演变——以道光、光绪和民国时期的“川沙三志”为例
  • [摘要]近代中国地方志的编修体例与理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道光、光绪和民国时期川沙的3部地方志为例,可以看出:编纂者的主张从“明道”转为“纪事”,史料来源与选择标准从“在事实上择良”转为“惟主张事实”,对章目分类按照现实情况予以重新调整,章目次序的改变表现出地方志“从满足政府需求”到“反映社会发展”,编修方法上表、图、论的使用更加频繁。这些变化体现出近代地方志编修理念的变化,视野上不再专注于地方一隅,而是从国家层面去认识和探讨地方社会的发展;著史角度除了从为政府提供地方的风土民情和社会发展等基本情况外,...
  • 作者:龚浩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 关键词:近代 地方志 川沙 ?县志
  • 全文[ PDF 1757.0 KB ] 2020.7(5)  共有 655 人次浏览
  • 宋元方志编修模式与作者群体探析                                        
  • [摘要]宋、元时期是中国方志史上重要的发展时期。方志发展到宋、元,在编修模式上不但有中央命令下“自上而下”及私人著述两种模式,到南宋时期更发展出了以地方官为主导、地方各级人士积极参与的主流模式。在编撰群体上,宋、元两代既有共通之处,又因两个时期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而有所区别。文章一方面梳理宋、元3种方志编修模式的特点,另一方面对两个时期方志的作者群体进行统计和比较,并指出,宋元时期方志的纂修群体强调方志要具备资政、存史、教化的功能,他们对方志新的认识和要求是促使方志发展的重要因素。
  • 作者: 梁潇文                                        
  • 作者单位:国家图书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关键词:宋元 方志 编修模式 作者群体
  • 全文[ PDF 2190.0 KB ] 2020.7(6)  共有 455 人次浏览
  • 南宋方志的湖泊书写
  • [摘要]南宋方志对湖泊的书写,仍主要归于传统型地理门类之下,在次级子目名称上有所变化。其内容以湖泊的历史沿革考证和实用价值为主,重人地关系,疏地理要素。虽博引诗文,却又难免冗繁失实。这与当时人在人地时空观念上的转变相关,也是方志“史”与“志”之争的一个缩影。这不是一朝一夕的突变,既承历代之演变而来,又延绵久远,对当下所需史志兼顾之新志编纂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作者:                   李昆                                                
  •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 关键词: 南宋 方志 湖泊 史地思想
  • 全文[ PDF 1017.0 KB ] 2020.7(4)  共有 428 人次浏览
  • 嘉庆《肥城县志》研究?
  • [摘要]嘉庆《肥城县志》纂修肇始于嘉庆十九年(1814),成书于嘉庆二十年,凡19卷,是清代肥城第二部县志。纂修者曾冠英时任肥城知县,同时又在金石学、书法学、考据学领域学养深厚,既是地方官又是学者的身份使其对方志纂修用功甚勤。在体例方面,嘉庆《肥城县志》在继承前代志书体例的基础上扩充条目、分类细致;在内容上,增补康熙《肥城县志》的阙略,收录诸多乡土文献;同时受乾嘉时期考据之学的影响,对地方史相关问题细致考证,在地域文化研究方面颇具特色。
  • 作者:姜复宁                    
  •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                    
  • 关键词:曾冠英 嘉庆《肥城县志》 地方志 地域文化
  • 全文[ PDF 1714.0 KB ] 2020.7(6)  共有 1333 人次浏览
  • 试论元明清《一统志》的思想内涵及纂修方式
  • [摘要]中国一直是多元发展的,如何“一体化”就成为国家治理的大问题。以少数民族统治天下的元朝,认识到国家治理的困境,以中国传统“大一统”思想治理国家,以《一统志》纂修为标志,建构正统的合法性,并力图把新纳入版图地区通过编纂志书的方式合法化。《一统志》与其他官修史书一起,通过官方书写的方式,确立其政权合法性来源于“大一统”的意识形态,这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一次跃升。明清两朝对“大一统”亦有自觉追求,分别纂修《一统志》。《一统志》纂修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官方编修,场馆、经费、人员有保障,且由最高统治者钦定,这一定程...
  • 作者:吕文利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
  • 关键词:《一统志》“大一统”思想国家治理
  • 全文[ PDF 914.0 KB ] 2020.7(4)  共有 495 人次浏览
  • 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甘肃地理考》述略
  • [摘要]英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清代抄本《甘肃地理考》在国内未见保存与流传,乃是孤本,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通过该书所附英文信息,可知其先后由Luzre公司、大英博物馆、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一如书名所示,该书专门就清代甘肃行省的地理情况进行研究考察,详细追溯甘肃行省的历史建置、山川原隰的相关情况、通甘之道的具体内容,层次分明,文笔雅驯。《甘肃地理考》也是目前可见的唯一一部专门以甘肃地理情况为研究对象的著作,作者借助实地考察,对甘肃地理作全新且可靠的记录,部分内容可以纠正前人之疏失,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是值得重视的区域...
  • 作者:吕冠南
  •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国际汉学研究中心
  • 关键词:《甘肃地理考》 英国国家图书馆 甘肃行省 文献价值
  • 全文[ PDF 1321.0 KB ] 2020.7(6)  共有 586 人次浏览
  • 朝廷功令、个人意图与书院志编纂——以清代两种《白鹿书院志》为中心的考察
  • [摘要]有清一代,白鹿洞书院修有两部志书,一为康熙十二年(1673)廖文英所撰《白鹿书院志》,一为康熙五十四年毛德琦所撰《白鹿书院志》。毛志在继承廖志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增删、调整,使得新修志书中,程朱之学对书院的影响大增。康熙间朝廷推崇程朱理学的时代背景,以及毛德琦迎合上意的个人目的,是促成毛氏此举的主要动因。对《白鹿书院志》编纂过程的探讨,揭示出的官方意志、个人意图等影响文本形成的因素,为理解书院志、书院历史书写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于反思史料与史实的关系亦具有启发意义。
  • 作者:刘艳伟
  •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白鹿书院志 程朱理学 阳明心学 历史书写
  • 全文[ PDF 1478.0 KB ] 2020.7(4)  共有 365 人次浏览
  • 山东聊城方志运河非遗文献价值探析——以明代以来东昌府、临清州等沿运地域纂修的方志为例
  • [摘要]山东省聊城市是京杭大运河流经的重要地级市,明代以来纂修的各类方志存世较多。这些方志收录了大量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涉及运河特色工艺、民间信仰、士民风气等诸多方面,显示出沿运地域人口聚集和商贸繁荣、聊城运河闸河特色、自然灾害和政治因素对方志纂修的直接影响。聊城方志收录的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内容丰富,具有直观性、完整性和资料性等特色,对于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切实加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 作者:周广骞
  •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
  • 关键词:聊城 方志 运河 非遗文献
  • 全文[ PDF 2401.0 KB ] 2020.7(6)  共有 664 人次浏览
  • 杨守敬《荆州府志稿》论略
  • [摘要]光绪三年(1877),杨守敬受邀参与《荆州府志》纂修,并撰就43篇专文,内容包括荆州府治沿革、荆州水道、荆州古地名、春秋时期荆州人物传略、荆州山水人情杂抄以及附页6类。其中后两项是摘抄的专门材料,未及整理,明显有违方志体例;而且所有内容也并未被《荆州府志》采纳,故杨氏所撰实为稿本。但此稿由于辑录资料丰富,涉及水道考证,并注意地名辨析,对荆州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荆州古地名的认识和《水经注疏》的早期探索,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 作者:曾育荣  陈宇轩
  •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杨守敬《荆州府志》《荆州府志稿》《水经注》
  • 全文[ PDF 1403.0 KB ] 2020.7(5)  共有 576 人次浏览
  • 浅析清3部《畿辅通志》“星野”的因袭与创新
  • [摘要]清代3部分别成书于康熙、雍正、光绪年间的《畿辅通志》使“畿辅”地区的通志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见证清代方志学的兴盛,其本身也各具特色,是方志学理论研究和现代方志编纂工作中的重要参考文献。3部《畿辅通志》中,常见于中国旧方志的“星野”在编排位序、内容撰述与观点表达等方面,后者于前者有因袭,也有创新。由此引发的思考能帮助我们深化对志书的认识与评价,也可略窥传统中国史地认知、哲学观念的演变。
  • 作者:吕书额
  •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
  • 关键词:《畿辅通志》 星野 因袭 创新
  • 全文[ PDF 1493.0 KB ] 2020.7(4)  共有 516 人次浏览
  • 嘉庆《四川通志·西域志》考论
  • [摘要]嘉庆《四川通志·西域志》是清代西藏方志中所载西藏地情内容最多者。经笔者考证,该志实际编纂者为汪仲洋,其广泛参考官修通史通志类著作,大量引用松筠《西招图略》等私人涉藏诗文作品,并在编纂门类方面有所创新。虽存在信息滞后、内容错漏及引用不当等问题,但该志较为全面地记录了雍正末期至嘉庆初期西藏的历史发展与地情变化,对之后西藏方志编纂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 作者:柳  森
  • 作者单位: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 关键词:嘉庆《四川通志·西域志》汪仲洋 成书背景 史料来源不足之处
  • 全文[ PDF 1325.0 KB ] 2020.7(4)  共有 978 人次浏览
  • 嘉庆《广西通志》所见柳宗元佚诗《花石岩》再辨
  • [摘要]见载于嘉庆《广西通志》的所谓柳宗元《花石岩》诗,不见于现存各柳宗元诗文集,因此曾一度被视为柳宗元的佚诗。但该说也遭到怀疑和否定,通过志书修纂、文献传播及柳宗元仕履几个方面的考察,可以进一步确定此诗乃后人伪托,而非柳宗元佚诗。这再次提醒我们:对于仅见于地方志的前代名人之作,一定要谨慎考辨,不可盲信。
  • 作者:张廷银
  •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
  • 关键词:嘉庆《广西通志》 柳宗元 花石岩
  • 全文[ PDF 660.0 KB ] 2020.7(4)  共有 554 人次浏览
«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