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张玄遇所至之大渡水考索
  • [摘要]从清水之盟议定大渡水为唐蕃边界可证唐代剑南大渡水不应该有两处。《太平寰宇记》卢山县大渡水应该非唐代河名。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李晟击吐蕃事误卢山大渡水为大渡河。张玄遇所至的大渡水当即今大渡河。大渡水在不同时期所指河流不同,对涉及大渡水史事的大渡水地理位置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作者:刘振刚
  •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蒙古历史系
  • 关键词:张玄遇 大渡水 大渡河
  • 全文[ PDF 1566.0 KB ] 2019.6(6)  共有 159 人次浏览
  • 道教与华佗信仰
  • [摘要]华佗信仰的成因与道教有关。华佗与道教关系密切,其出生与游学环境均为道教盛行的地区,其本人亦染习方术,是以后世将其神化。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酝酿和过渡,华佗信仰最终确立于唐宋。其最初为地方信仰,由于民众祛病求福的功利心理以及三国故事深入民心,其后逐渐通过庙宇祭祀、神话传说和节日庆典等形式在明清广泛传播。
  • 作者:曾庆环


  •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华佗 神仙 民间信仰 道教
  • 全文[ PDF 0.0 KB ] 2019.6(5)  共有 436 人次浏览
  • 东北地区“江”名的历史由来考
  • [摘要]东北地区的“江”并非当地汉语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东北地区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等多个因素不断交织的产物。历史资料表明,高句丽、新罗首先在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使用了“江”,后来的渤海,从高句丽继承了“江”,并将其推而广之,使得“江”在东北地区的分布格局初具规模。后经几番“江”“河”拉锯战,形成了今天的局面。当然,在东北地区“江”的形成过程中,汉字的使用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 作者:庄会彬
  •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 关键词:江 东北地区 渤海 高句丽 汉字
  • 全文[ PDF 0.0 KB ] 2019.6(6)  共有 121 人次浏览
  • 清代华北儒医的形象与社区角色——以地方志记载为中心
  • [摘要]清代政府在县以下的基层社会医疗体系建设中并未承担主要职责,这为儒医在社区生活中发挥作用提供了空间。儒医在承担济世救人角色的同时,也是如慈善、修桥铺路、义学书院、水利工程等地方公共事务的有力参与者、支持者和推动者。医疗技艺、医患互动和行医的道德资源,使儒医能够参与组织多方面的社区公共事务,并因此获得在基层社会中的特殊身份地位,从而与依靠功名、财富和德行及宗族等社会资源的乡绅,共同成为在基层社会发挥影响力的重要群体。
  • 作者:狄鸿旭
  •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关键词:基层社会 华北 儒医 社区角色
  • 全文[ PDF 0.0 KB ] 2019.6(5)  共有 134 人次浏览
  • 明代凤阳地区卫所军屯研究
  • [摘要]明代疆土分属卫所军事与府州县行政两套系统管理,作为明王朝的龙兴之地,洪武、永乐年间,凤阳地区先后设置十五卫二所,这些卫所均需承担屯田任务。明初,尤其是洪、永之时,国家大兴屯田,凤阳地区军屯亦兴盛。永乐末年,随着京操、漕运等军役名目的不断增多,加上军官科害等原因,一直到嘉靖中期,凤阳地区军屯不断衰落。嘉靖中后期采取了相关整顿屯田的措施,军屯废弛的状况有所好转,该局面一直维持至万历初年。明末,由于战乱等原因,各卫所屯政彻底败坏。通过对明代凤阳地区卫所屯田、屯军、子粒、科则等进行阶段性的定量考察,有助...
  • 作者:张登璨
  •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 关键词:明代 凤阳地区 卫所 军屯
  • 全文[ PDF 1601.0 KB ] 2019.6(6)  共有 342 人次浏览
  • 明清韩城县举业兴盛之因及社会影响——基于方志记载的考察
  • [摘要]明清时期陕西韩城县实施的科举教育取得了极大成功,究其因与韩城自古以来名人乡贤之影响、民间重教风习之弘扬有关,与明清以来韩城历任县令重视举业及韩城籍官员反哺家乡教育等因素有关,更与韩城士子刻苦攻读、转益多师的态度及学习方法大有关系。举业兴盛,使得地处西北一隅的韩城成为明清两代为国输才之大县,这些人以科举晋身步入官场后,多清正廉洁、政声卓著,对国家政治生活、教育发展作出贡献,对当时的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作者:李世忠   段琼慧
  •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 关键词:韩城 科举 兴盛 乡贤 吏治
  • 全文[ PDF 0.0 KB ] 2019.6(5)  共有 199 人次浏览
  • 地方文献、文化记忆与名物纪胜:宋代博物学视野下的洛阳
  • [摘要]洛阳作为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名城,一直是地方文献的重要书写对象。宋代尚雅与尚博的时代风气的濡染,使地方文献意义上的宋代洛阳博物学著作,呈现出科技与人文历史的多学科融合,在承载记录地方风物的功能之上,还延展了补述前贤之所未尽、彰显个人审美理念和文本创新、标举心系社稷之家国情怀等多重角度,使宋代洛阳的博物学著作,成为地方文献、文化记忆与名物纪胜的三位一体。
  • 作者:王莹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关键词:宋代 洛阳 地方文献 博物学 文化记忆
  • 全文[ PDF 1593.0 KB ] 2019.6(6)  共有 121 人次浏览
  • 清中叶陕西底层民众的生命、生计与生活——基于嘉庆朝内阁刑科题本与方志的互证性研究
  • [摘要]清代内阁刑科题本对底层民众的社会经济生活有着丰富的记载,是难得的社会史、生活史资料。通过对嘉庆朝内阁刑科题本中陕西案发当事人交代的家庭人口、年龄、子女、婚育等描述性资料做统计性分析,呈现清中叶陕西底层民众的家庭规模、婚育状况、生命形态等基本样态;结合对刑科题本中案发人的生计的考察,与地方志进行互证性比对研究,揭示清中叶陕西不同区域底层民众的衣着、饮食、居住、交通等生存面相,并思考地域日常生活史研究的新趋向。
  • 作者:封磊
  •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历史系
  • 关键词:清中叶 陕西底层民众 刑科题本 地方志 日常生活
  • 全文[ PDF 0.0 KB ] 2019.6(5)  共有 150 人次浏览
  • 乾隆《潞安府志》所出“党参”考
  • [摘要]乾隆《潞安府志》有“党参”一条,从名称上看近似“上党人参”的简称或别名,但“上党人参”是五加科人参,而《潞安府志》所出“党参”却是桔梗科党参,二者并非一物。通过梳理清代本草,可知桔梗科党参的药用历史其实很短,至早在清代康熙年间使用,并且一开始是冒充“上党人参”出现的,而其名“党参”产生则更晚。随着人们使用日久,桔梗科党参成了公认的人参替代品,渐有“党参”之名,但此时各类文献中出现的“上党人参”“上党参”也同“党参”一样皆指桔梗科党参。
  • 作者:白羽
  •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 关键词:乾隆《潞安府志》党参 上党人参 上党参
  • 全文[ PDF 8577.0 KB ] 2019.6(4)  共有 163 人次浏览
  • 略论福建德化古瓷——以地方志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 [摘要]德化窑是民窑之一,明清时期达到繁荣鼎盛,其中尤其以何朝宗为代表制作的德化白瓷享誉世界,被称为“中国白”。德化瓷器具有质地纯净坚硬,色泽明亮洁白的特点,深受国内外欢迎。德化瓷器外销也有悠久的历史,遍及亚洲、非洲、欧洲,在国际贸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互鉴做出重要的贡献。福建古志中对德化窑和德化瓷器、德化瓷外销情况、何朝宗等瓷雕艺术家和制瓷工匠对德化窑的历史地位与影响等均有详细记载,是研究德化窑和德化瓷器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
  • 作者:杨卓轩
  • 作者单位: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 关键词:地方志 德化 古瓷 外销
  • 全文[ PDF 1598.0 KB ] 2019.6(6)  共有 146 人次浏览
  • 云南乌铜走银技艺源起考辨
  • [摘要]乌铜走银技艺是云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其起源时间,因缺乏实物鉴定研究,学界多依据《云南风土记》《石屏县志》等5篇文献的记载,认为其出现于清雍正年间(1722—1735)。然而,笔者经过对记载史料的逐一考辨,发现其中存在很大的纰漏,不足以支撑该说法。经对相关史料重新进行梳理和考证,乌铜走银技艺出现的时间应在同治时期,伴随刻铜墨盒的兴盛而产生。
  • 作者:陈柏宇   田  野
  •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 关键词:乌铜走银 技艺起源 年代考证 《云南风土记》
  • 全文[ PDF 1587.0 KB ] 2019.6(6)  共有 126 人次浏览
  • 河阴县建置考辨
  • [摘要]历史上存在秦汉至隋的河阴(平阴)与唐至清代的河阴,因地域相近,时代相接,地方志记载中多有讹误。通过对方志史料的详细剖析,可以发现二县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在地域上有分属之别,其行政建置并无承继关系。方志记载混淆的原因,一是未能正确的参照历代地理志书的记载,二是康熙《河阴县志》对墓志资料的误用。
  • 作者:孙景超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 关键词:河阴县 平阴县 建置 地名混淆
  • 全文[ PDF 1491.0 KB ] 2019.6(4)  共有 304 人次浏览
  • 使琉球行人陈晟考释——基于地方志史料的分析
  • [摘要]关于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何人为使节出使琉球的问题,正史无载,学界阙疑。在钩稽《宝应县志》和《扬州府志》等几种地方史志资料,并比照《明实录》《明史》等正史文献的基础上,认为陈晟即为该年奉命出使琉球的使臣之一。同时对陈晟的生平、何时出使琉球以及文献中有关他借出访之便私自市马获罪,到底是只出使琉球还是同时出使日本等问题进行考释,以求对深入认识明初中琉关系某些具体史实有所裨益。
  • 作者:徐斌
  •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
  • 关键词:陈晟 使琉球 市马 《宝应县志》
  • 全文[ PDF 1429.0 KB ] 2019.6(5)  共有 120 人次浏览
  • 渝西石刻之于方志史料价值举隅
  • [摘要]石刻文献是编纂地方志书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历代方志编纂者借助石刻资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今以渝西石刻为据,对其中所涉明代地方官之姓字里籍、科考仕宦等进行梳理,以校补方志之讹漏。
  • 作者:杨梅
  •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
  • 关键词:渝西 石刻 方志 校补
  • 全文[ PDF 1513.0 KB ] 2019.6(6)  共有 157 人次浏览
  • 近代陕西著述概况及其特征
  • [摘要]近代陕西著述成果最为丰硕的当属地方志编撰;洋务运动开始后,旧学尤其是以科举为内容的著述衰落,新学及反映现代新学科的著述开始兴盛。近代陕西著述所反映的内容或事件本身发生在陕西,但著述的影响却具有全国性甚至世界性。西北联大时期,西北联大学人著述出版了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论著;陕甘宁边区出版、翻译了大量马恩等经典作家的著作及毛泽东思想论著,这些著作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意义重大。
  • 作者:梁严冰  刘蓉
  •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近代陕西 陕甘宁边区 著述出版
  • 全文[ PDF 1521.0 KB ] 2019.6(4)  共有 212 人次浏览
  • 秦始皇祠庙考论
  • [摘要]两汉时期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将秦始皇塑造成无德暴君,致使后世统治者大多不祭祀秦始皇,不为其立庙。今在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秦始皇祠庙仅有十余处,即秦代“始皇极庙”“寝庙”;汉代“始皇祠”“大禹/始皇庙”;唐代“咸阳始皇庙”;宋代“临潼始皇庙”“绛县始皇庙”“诸暨始皇庙”“上虞始皇庙”;元明清诸暨、上虞、海盐、象山、泰安、荣成、兴安等地秦始皇庙。这些秦始皇祠庙按地区及历史承袭关系大体可分为“会稽”和“琅琊”两派系,至今仅存威海荣成始皇庙。
  • 作者:鹿习健
  • 作者单位:西安市临潼区秦东陵文物管理所
  • 关键词:秦始皇庙 始皇祠 地方志
  • 全文[ PDF 1426.0 KB ] 2019.6(5)  共有 189 人次浏览
  • 地图史兴起背景下方志地图研究概况及其发展趋势
  • [摘要]最近十多年以来,地图史研究日益得到关注,取得了较大发展,方志地图研究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虽然有关方志地图展开的断代研究还不多见,但是各分支领域都取得了不少成果。综观已有成果,目前方志地图研究中,将方志地图与城市及地方社会相结合,与近代学术转型相结合,从知识史和空间认知角度展开讨论,所展现出的多学科交叉与理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明显。相对来说,关于方志地图的存量、质量、类型与作者群体等基础问题的研究有待加强。
  • 作者:潘晟
  •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 关键词:地图 地方志 研究综述
  • 全文[ PDF 1418.0 KB ] 2019.6(5)  共有 18 人次浏览
  • 民国县志中关于全面抗日战争的文本书写
  • [摘要]1937—1945年全民族抗日战争,在1937年之后民国所修县志中有不同程度的投射与反映。县志对抗战的快速接纳是志书详今略古传统特性的主动作为。县志抗战文本的书写,既体现事件本身的普遍性,更具有地域特殊性,某些书写的共性表现则是方志自身特性的自发展现。方志是官方政治意识表达的重要场域,但文本的生成无法完全排除书写者个人特点,因此从县志的字里行间不难觅见独立于政府观念的能动性。县志以小地方的视角诠释大社会,以具象化的抗战境遇补充抗战大历史的面向。全面抗战在县志中的呈现,一方面是对地域历史的记忆与再现,另一方面...
  • 作者:范晓婧
  • 作者单位: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抗日战争志专项工作室
  • 关键词:民国县志 全面抗日战争 文本书写
  • 全文[ PDF 1420.0 KB ] 2019.6(2)  共有 172 人次浏览
  •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知识界的抗战认识探析
  • [摘要]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知识界人士大量撰文畅谈对抗战的看法,从舆论上支持抗战。有人士呼吁进行全民抗战,注重发动民众力量,并呼吁学生、妇女、农民、教育界等各阶层广泛参与;还有人士分析了持久战的重要性,坚信抗战必胜,并呼吁加强党派团结,支持抗战建国;还有人士论述了恢复民族自信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呼吁建设民族文化,借助抗战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知识界人士的抗战认识,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作者:张德明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 关键词:知识界 抗日战争 全面抗战 持久战 民族复兴
  • 全文[ PDF 1457.0 KB ] 2019.6(4)  共有 155 人次浏览
«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