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论“村落终结”时代的村志编纂
  • [摘要]民间自发状态下的村志编纂,成果难以预期,质量难有保证,难以适应“村落终结”时代的需要。政府部门应当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尽快将村志编纂全面提上日程,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机构设置,将“村村修志”,最好是自然村“村村修志”,纳入国家第三轮修志工作规划,积极探索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支持的村村修志工作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村村修志,尤其要优先保证已经消失和即将消失的村庄的村志编纂,改变目前村志编纂中制度供给和管理规划力度不足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抢救文化的目的。
  • 作者:黄建安
  •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 关键词:村落终结 村志编纂 村村修志 制度供给 管理规划
  • 全文[ PDF 1466.0 KB ] 2019.6(2)  共有 66 人次浏览
  • 浅述1956—1966年中国新方志的编纂规划、模式及程序
  • [摘要]从1956年开始,新方志编纂在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下积极开展起来。国家层面制定了新方志的编纂规划,并根据编纂实践的发展及时调整工作进度;各地为推动新方志编纂选择了省志与市县志齐头并进、省志编纂带动市县志编纂,以及市县志编纂推动省志编纂3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在具体编纂过程中,各地普遍采取拟定修改志书纲目、搜集整理历史资料、志书分工编写,以及志稿修改审阅与出版等工作程序和环节。这一时期的新方志编纂实践,为以后修志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 作者:王张强
  •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 关键词:新方志 规划 工作模式 程序
  • 全文[ PDF 0.0 KB ] 2019.6(1)  共有 1845 人次浏览
  • 影像史学的新实践——中国影像方志的创作和发展
  • [摘要]影像史学的诞生,对历史学乃至方志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影像方志的创作和发展是方志事业转型的一个标志:一方面体现在方志记述载体的转型,由纸介质转为纸、磁、光、电多介质载体;另一方面体现在方志编纂和传播形式的转型。影像方志具有独特的方志文化和影视文化相融合的文化特征。影像方志形象、直观、多元的传播方式,突破了语言、文字、民族的边界,增进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中国影像方志的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在今后的发展方向上需要规范管理,树立中国影像方志品牌;通过科际融合,同襄共举,用影视语言...
  • 作者:王丹林
  • 作者单位: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 关键词:影像史学 影像方志 文化特征
  • 全文[ PDF 1385.0 KB ] 2019.6(2)  共有 230 人次浏览
  • 全国数字方志资源目录数据库建设构想
  • [摘要]近年来,全国地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以方志资源数字化最为突出,积累了海量数字方志资源。由于存在数字化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难度较大。为此,我们应通过分析建设数字方志资源目录数据库进行资源共享共用的优势,提出具体建设方案、原则并指出其意义所在。
  • 作者:赵海良
  • 作者单位:浙江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地方志 数字资源 目录数据库
  • 全文[ PDF 0.0 KB ] 2019.6(1)  共有 1468 人次浏览
  • “互联网+”背景下地方志网站现状及创新发展探析
  • [摘要]“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互联网+政务服务”作为“互联网+”的重要内容,是地方志应用现代化手段服务社会的重要路径。随机选出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地方志网站作为样本,从技术、用户体验、内容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优势与不足,探讨今后的创新与发展,力求对地方志网站建设的未来发展有所启示和帮助。
  • 作者:周维
  • 作者单位:吉林省方志馆
  • 关键词:地方志 网站 现状 创新发展
  • 全文[ PDF 0.0 KB ] 2019.6(1)  共有 1535 人次浏览
  • 试述家谱与名镇志编纂
  • [摘要]江南地区保存有丰富的家谱族谱,为名镇志编纂提供了比较真实反映历史面貌、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的参考资料。江苏湖塘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良好的地域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该镇志的编纂重视利用本地区的家谱资料,充分体现乡村社会的基本状态,突出当代乡村的变革特色,反映名镇文化特色及其多源性的原因,使该镇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其所引用的家规族约、家训和一些名人事迹,对弘扬良好的社会风尚有着积极作用。
  • 作者:臧秀娟
  •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家谱 名镇志 编纂
  • 全文[ PDF 1314.0 KB ] 2019.6(2)  共有 144 人次浏览
  • 浅述大中华地理志的编修
  • [摘要]1916年6月,中国地学会为肃清帝制独裁的逆流,宣扬共和观念,增进国民智识,联合中华书局,倡议编修集国家、省、县于一体合计达3000册的大中华地理志。奈何旋即国会解散,中华书局撤资,幸赖林传甲全力支撑,方得以继续,并成为此一时期中国地学会最大的事业与成就。1922年1月,林传甲在完成《大中华吉林省地理志》后病逝,系于一人之身的大中华地理志编修事业亦戛然而止。
  • 作者:谢皆刚
  •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 关键词:中国地学会 大中华地理志 林传甲
  • 全文[ PDF 0.0 KB ] 2019.6(2)  共有 170 人次浏览
  • “首善之区”:《大中华京兆地理志》的编纂思想
  • [摘要]进入近代,方志与乡土志的修撰有了自己的新任务。民国8年(1919),林传甲组织编修的分省地理志《大中华地理志》中的一卷——《大中华京兆地理志》发表。京兆是代表国家行政中心的京师所管辖的省级地方行政区划,是当时的“首善之区”。从《大中华京兆地理志》的编纂思想与体例中,可以看出时人将京兆地方看作一个特别的省级行政区域,并将标榜其首善之区地位的思想寓于这部地理志的撰修之中。
  • 作者:钟一鸣
  •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地理志 京兆地方 林传甲 《大中华京兆地理志》
  • 全文[ PDF 0.0 KB ] 2019.6(1)  共有 1845 人次浏览
  • 刘咸炘撰修四川方志的尝试与总体设想
  • [摘要]刘咸炘乃近代四川国学大师,对蜀地之历史满怀深情。刘氏治史强调“察势观风”,对方志尤为关注。刘氏虽未实际参与相关方志之撰修,但撰有《双流足征录》《蜀诵》《通志私议》以阐述其主张。前两者为刘氏撰修方志的具体尝试,后者则更为其撰修方志的总体设想。刘氏为家乡史地之学术努力有着空间上由近及远,主题上由小及大的特点。刘氏上述3部著述及其所展现的学术思想,在其史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进一步探究方志的编纂颇有参考价值。
  • 作者:熊锐
  •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理学部
  • 关键词:刘咸炘《双流足征录》《蜀诵》《通志私议》
  • 全文[ PDF 0.0 KB ] 2019.6(1)  共有 1312 人次浏览
  • 刘献廷学术贡献及卒年考论
  • [摘要]明末清初学者刘献廷,其学主经世致用,自象维、律历、音韵、山川、水利、财赋、军政、岐黄、释老、戏曲、书法无所不习,于方舆、经史、戏曲等每有独见。故以布衣名动京师及东南,多为大儒所赞,并得邀入京师参修《明史》《大清一统志》等。在方志学上,首倡史志著述纪录经纬等重要概念。因其著述多亡佚,致其卒年在清代即已有争议,后世王欣夫、梁启超、来新夏等人考据多以王源《刘处士墓表》所称康熙三十四年(1695)七月六日卒为准。今翻检其稿颇有矛盾,故就其卒年对旧有诸说再作探讨。
  • 作者:崔瑞萍
  • 作者单位:国家方志馆
  • 关键词:刘献廷 卒年 学术贡献
  • 全文[ PDF 0.0 KB ] 2019.6(1)  共有 1718 人次浏览
  • 变通与启下——嘉庆《邹平县志》述评
  • [摘要]嘉庆《邹平县志》是在地方官吏倡导下,由地方官吏和士绅共同完成的一部地方志佳作。是志一改先前志书体例,采用纪传体,通过增加、补充、调整、订正和删除等方式处理前志已记述的内容,具有体例允当、内容旁征博引和以事系人的特点。是志虽然存在收录人物事迹不详和内容失实等不足之处,但其体例为此后的道光志和民国志承袭,其内容也为道光志和民国志抄录。在清代邹平地方志修纂历程中,嘉庆《邹平县志》起到变通与启下作用,而其《总纪》的设置和《艺文考》的著录方式更是对当今修志具有参考价值。
  • 作者:李沈阳
  • 作者单位: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基地
  • 关键词:《邹平县志》 修纂 特点 价值
  • 全文[ PDF 0.0 KB ] 2019.6(1)  共有 1787 人次浏览
  • 嘉泰《会稽志》勘误一则
  • [摘要]
  • 作者:柳哲霖
  •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会稽村
  • 关键词:
  • 全文[ PDF 0.0 KB ] 2019.6(1)  共有 1607 人次浏览
  • 陕北丹霞地貌军事文化研究——以府谷莲花辿为例
  • [摘要]2017年,陕北地区发现特大型丹霞地貌地质遗迹景观带。其不仅在地质学上有重要地位,在历史文化方面也有较大意义。由于陕北地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社会环境,特别是长期为中原王朝与游牧政权军事对峙前沿的独特背景,使这一地区的丹霞文化与南方地区大有不同。以府谷莲花辿地区为代表的陕北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三大特点,为宋、明等王朝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布防与作战提供有利条件,进而形成极具军事色彩的陕北丹霞文化。
  • 作者:张博
  •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 关键词:丹霞 莲花辿 府谷 陕北
  • 全文[ PDF 0.0 KB ] 2019.6(1)  共有 2175 人次浏览
  • 清直隶省城市火神庙空间分布探析——基于明清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
  • [摘要]火神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一个重要神灵,火神庙遍布全国各地,但其分布却并非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循。城市火神庙广泛存于明清笔记文集和方志。以清代直隶省为例,我们发现在大的空间布局上,火神庙多沿河流道路分布;在具体的方位选址上,则多呈现出偏东偏西而建的规律。之所以如此,与传统民间信仰的功利性直接相关,是传统中国的阴阳五行与风水观念及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分析火神庙的空间分布和方位选址,可以对其背后丰富的文化信息有一清晰了解与认识。
  • 作者:杜凯月
  •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 关键词:火神庙 分布规律 五行风水 实用主义 清代直隶省
  • 全文[ PDF 0.0 KB ] 2019.6(1)  共有 1506 人次浏览
  • 清末温州士绅与地方教育转型考察
  • [摘要]教育转型是清末新政时期制度变迁的主体内容之一,这一转型既有来自朝廷的制度设计,也有地方的自主参与。清末温州地方兴学和经费筹措大多采取士绅“同人集办”的方式,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士绅“圈子”往往成为地方兴学的主体。作为其时惟一的府级学务管理机构,温处学务分处虽系官绅合设,但极具绅治色彩。它的设立,不仅促进了地方士绅的集结,使得他们的兴学活动有了体制化的依托,同时也使本地区在兴学事务上较之省内其他地区呈现更多的自主性。概言之,朝廷在学务场域的权力让渡与地方士绅的兴学能动性的互动,促成了一个颇具自主性...
  • 作者:尤育号
  •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 关键词:地方教育转型 士绅 温州 学务分处
  • 全文[ PDF 0.0 KB ] 2019.6(1)  共有 1592 人次浏览
  • 流寓越中的南宋无为王氏——新发现宋沂国太夫人方清觉墓志考释
  • [摘要]无为王氏是对南宋政治和文化有重要影响的家族。这个家族自王之道兄弟发家,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人物。通过一方新发现的王之道儿媳宋沂国太夫人方清觉墓志,结合传世文献,对无为王氏寓居越中的情况作了详细的考索,对无为王氏家族的一些隐秘作了揭示,并着重补充了笔记史料名作《燕翼贻谋录》作者王栐的生平事迹,纠正了关于王栐的一些错误说法。
  • 作者:钱汝平
  •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
  • 关键词:无为 王氏 濡须 王栐 王杆
  • 全文[ PDF 0.0 KB ] 2019.6(1)  共有 2202 人次浏览
  • 北京永定河碑刻概说
  • [摘要]清代编纂乾隆、嘉庆、光绪3部《永定河志》,开始对永定河碑刻进行系统地搜集与整理。在上述三志的基础上,加之搜览史籍,参考今人撰著,进行实地考察,辑得北京地区1949年以前的永定河碑刻65种。这65种碑刻按照内容可分为水利工程、法律规章、御制诗、河神信仰、水利纠纷5类,对其进行概要介绍,能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和利用。
  • 作者:周峰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 关键词:北京 永定河 碑刻
  • 全文[ PDF 0.0 KB ] 2019.6(1)  共有 2471 人次浏览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