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30余年来规模化村村修史志的时空与类型考察
  • [摘要]村史志编修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30余年来的村史志编修历史值得研究。村史志编修主要包括“点状式一村修史志”与“规模化村村修史志”两大类型,点状式一村修史志指民间自发的一村一志编修活动,规模化村村修史志则是有组织的编修活动;两类活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村落终结”时代,规模化村村修史志更能满足时代需求。考察30余年来规模化村村修史志实践可知,至少有10个地级市、109个区县展开试点,成效显著。系统研究规模化村村修史志的历程、核心要素,考察其时空与类型,可以为村史志编修提供参考。
  • 作者:钱茂伟    王笑航
  •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 关键词:村史志 村村修史志 公众史学 乡村文化建设
  • 全文[ PDF 1292002.0 KB ] 2025.12(3)  共有 29 人次浏览
  • 两轮省级公安志编纂历程的回顾
  • [摘要]公安志是新编地方志中的重要专业志,在两轮修志中,省级公安志编纂成果丰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首轮省级公安志编纂是在新方志编纂理论和编纂经验都不充分的情况下开展的,走了一些弯路;第二轮修志时,在首轮修志工作的基础上,有了明显进步,但仍有不足。笔者以两轮省级公安志编纂工作为研究对象,考察省级公安志编纂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全面客观地展现两轮省级公安志编纂的历史进程,总结其成绩和经验教训,以期对第三轮公安志的编纂工作有所裨益。
  • 作者:易双立
  • 作者单位:北京警察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 关键词:两轮 省级 公安志 编纂历程
  • 全文[ PDF 1280816.0 KB ] 2025.12(3)  共有 32 人次浏览
  • 入志方言的调查、记述与分布呈现
  • [摘要]方志方言篇主要记述一地方言的种类、分布、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内容。从整体来看,旧版方志注重代表点方言的记写,但对一地方言的分布和内部差异等呈现不足,降低了方志方言篇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编纂方志方言篇,应突出方志特有的“志”的属性,除了对代表点方言进行准确具体的描写,还应体现该地方言的具体分布和内部差异等。县级方志方言篇的概述,应建立在村(行政村或自然村)级单位方言调查的基础上。方志方言篇应该有方言分布地图,也可根据需要制作方言特征地图。
  • 作者:吴  健
  • 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
  • 关键词:方志方言篇 编纂 方言调查
  • 全文[ PDF 1218374.0 KB ] 2025.12(3)  共有 39 人次浏览
  • 中国最早村志考辨
  • [摘要]村志编纂,我国古已有之,但主要为民间自发偶作,并未纳入官修范畴,编纂数量很少,现存数量更少。关于中国村志编纂肇始何时,目前方志学界说法不一,辨证不足,其中不乏认识混乱及谬误。厘清相关概念,结合田野调查,考证现有文献,对中国现知与现存最早村志加以考辨,对于深化当下的村志研究具有溯源意义。中国现知与现存最早村志,并非清康熙二十四年郎遂编纂的安徽池州《杏花村志》,也非明末曹编纂的江苏吴江《庉村志》,而是明景泰五年徐润编纂的江西乐平《砚山志》。《砚山志》比《杏花村志》早231年,中国村志编纂最晚在明代中期...
  • 作者:黄建安
  •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 关键词:最早村志《砚山志》《庉村志》《杏花村志》
  • 全文[ PDF 0.0 KB ] 2025.12(3)  共有 104 人次浏览
  • 冯梦龙《寿宁待志》的地方志书写精神
  • [摘要]明末著名文学家冯梦龙不但在通俗文学和为政清廉方面享有盛誉,而且在地方志编纂方面也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其所著《寿宁待志》除详细记载寿宁县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土人文外,还大量记载作者宦游寿宁时的施政活动与政治理念,以及一系列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和一些富有特色的诗篇、文告等,从中体现的地方志书写精神可大致概括为:为民情怀、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志属信史”“经世致用”5个方面。这5个方面不仅对当时社会文化和社会风气转移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为当今地方志编纂提供了重要借鉴。
  • 作者:刘大可
  •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
  • 关键词:冯梦龙《寿宁待志》地方志编纂 书写精神
  • 全文[ PDF 1495844.0 KB ] 2025.12(3)  共有 39 人次浏览
  • 明清诗歌对地方志的多元书写及其价值
  • [摘要]明清诗歌地方志价值书写方志文化修志
  • 作者:王佳伟
  •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 关键词:明清诗歌 地方志 价值书写 方志文化 修志
  • 全文[ PDF 2249924.0 KB ] 2025.12(3)  共有 36 人次浏览
  • 曲阜孔氏“弘治谱”考辨
  • [摘要]长期以来,学术界和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曲阜孔氏曾于明弘治二年编修家谱的说法,此说几成定论。然而,该谱至今未见流传于世。涉及人物主要有孔弘幹、孔弘绪、孔弘泰等。翻检史料,孔弘幹的生活年代晚于弘治时期,亦未见孔弘绪、孔弘泰编修家谱的蛛丝马迹。而且明清曲阜孔氏家谱均不见该谱序文,与修谱惯例明显不符;历代志书、家谱等也未提及该谱。追本溯源,此说当起于民国26年《孔子世家谱》孔传堉序文“弘治二年”为“天启二年”之误,此后则以讹传讹,流传甚广。
  • 作者:孔维亮    于  芳
  • 作者单位:孔子博物馆
  • 关键词:曲阜孔氏“弘治谱” 孔弘幹 孔弘绪 孔弘泰 孔传堉
  • 全文[ PDF 1224656.0 KB ] 2025.12(3)  共有 38 人次浏览
  • 宁夏引黄灌区秦、汉、汉延、唐徕四渠渠名沿革考——以地方文献为中心
  • [摘要]宁夏引黄灌区历史渠道众多,通过对秦、汉、汉延、唐徕4条具有代表性的古渠道渠名的演变过程进行考证,明确了古渠道的实际演变脉络,探讨了古渠道渠名沿革的历史意义。首先,古渠道渠名的沿革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再者,古渠道的开挖及重修历史体现了宁夏引黄灌区的开发建设历程;最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古渠道渠名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渠名不单是辨别渠道的称呼,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意识或社会情感的深刻表达,寄托着彼时地方民众、各级官员甚至最高统治者的愿景。
  • 作者:王  飞
  •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宁夏水利博物馆
  • 关键词:宁夏引黄灌区 渠名 沿革
  • 全文[ PDF 3488315.0 KB ] 2025.12(3)  共有 36 人次浏览
  • 从康熙《黑盐井志》秩官列表看巴蜀井盐技术在云南高原的历史传播
  • [摘要]云南井盐技术由巴蜀传入,史籍中缺乏直接证据。康熙《黑盐井志》保存的一份明代黑盐井官员档案中,唯见盐课司大使极偏重于从四川选拨,这揭示了明代巴蜀井盐技术有着向云南高原大规模传播的历史。由此上溯审视,大致可见南梁之前巴蜀向其输入煮盐技术,而后输出凿井技术,至南诏形成输出高峰的轨迹,云南高原由此形成三大盐业中心的初步格局,南诏人民也掌握了全部井盐技术。南诏中后期开始,两地交流急剧减少,云南井盐技术快速衰退,到明代方得重新大规模引入,云南高原的井盐开发趋于极盛,开发中裹挟的先进文明资源不断渗透,至清前期...
  • 作者:王  瑰
  • 作者单位:铜仁学院艺术学院
  • 关键词:巴蜀井盐技术 云南高原 文明推动 康熙《黑盐井志》
  • 全文[ PDF 2145357.0 KB ] 2025.12(3)  共有 27 人次浏览
  • 晚清浙闽赣三省跨区域慈善网络的形成与米谷市场——基于地方文献的考察
  • [摘要]太平天国战争后建立的江山善堂,是一个在省际边缘地区发展起来的,并由边缘向传统城市中心辐射的善堂类型。其发展可以分为延喘局和同善局两个阶段,它的活动范围扩展到浙江、福建、江西三省,各地区善堂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在救济过程中彼此合作,逐步形成一个浙闽赣三省跨区域慈善网络。江山善堂的文献中详细登载有跨省份劝捐、各地区同善局组织人员名单以及米谷的采办、中转、运输等内容,表现出施善与教化之外,慈善与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善堂事业的发展与组织人员的往来,也为省际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地域交流提供一个观察视角。
  • 作者:徐  伟
  •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关键词:晚清 江山善堂 跨区域慈善网络 米谷市场
  • 全文[ PDF 1373397.0 KB ] 2025.12(3)  共有 33 人次浏览
  • 历代祭祀曹操现象研究——兼论亳州旧志中的曹操事迹
  • [摘要]祭祀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祭祀曹操的文化现象对于理解曹操形象演变有重要意义。祭祀曹操始于曹魏立国后建立的宗庙制度,在北宋以前基本得到官方认可。南宋以后,曹操形象急剧恶化,不在官方祭祀之列,甚至成为地方官民的忌讳对象。亳州官民不再祭祀曹操,明清亳州旧志对曹操事迹也多有回避,主要原因包括曹操的言行与儒家伦理存在矛盾;曹魏国祚短促,祭礼粗疏,未能形成规范的合法性叙事;受到中国史学盛行的正统论之影响。曹操祭祀的衰落及其在明清旧志中的尴尬地位,表明地方志对历史人物的书写深受国史叙事的影响,...
  • 作者:程  诚
  •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 关键词:曹操形象 帝王祭祀 地方志 历史人物书写
  • 全文[ PDF 1437793.0 KB ] 2025.12(3)  共有 32 人次浏览
  • 上饶县名含义演变考析
  • [摘要]
  • 作者:王  涛
  •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关键词:
  • 全文[ PDF 749585.0 KB ] 2025.12(3)  共有 33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