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编《浙江通志》自然部类特色探究
- [摘要]自然部类是志书的基础部类,反映的是一地最具本源性的事物,其设计与编纂是这部志书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与关键之处。《浙江通志》在自然部类卷目(分志)设置思路上体现出记述的全面性、结构的合理性和特色的鲜明性等特点,巧妙地呈现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基本特征与记述框架。在各卷记述上更加注重体现地方特色、更加注重图、表体裁的运用,更加注重资料性与学术性并重,充分彰显了自然部类志书的记述特点。
- 作者:郑金月
- 作者单位: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 关键词:省志 《浙江通志》 自然部类 卷目设置 编纂特色
- 全文[ PDF 958150.0 KB ] 2025.12(1) 共有 66 人次浏览
|
|
- 第二轮修志工作规划比较研究——基于14省(直辖市)的文本分析
- [摘要]在全面完成第二轮地方志编修任务的背景下,回顾和分析我国地方志编修规划的形成与演进历史,综合比较14省(直辖市)第二轮修志工作规划文本,其名称、发布时间、发布单位、法律位阶、框架结构、目标任务、规范要求、保障措施、时代特征与地方特色等虽各有不同,但内涵有共通之处。通过检视与反思,第二轮修志工作规划存在编制修志规划的依据不足、规划与实施之间的差异性、配套政策的协同性不够、规划的地方特色不明显等问题。透视第二轮修志规划的行政逻辑和理论逻辑,在第三轮修志工作规划的编制中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将提升修志规划地位...
- 作者:陈郑云
-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 关键词:二轮修志 规划体系 志书质量
- 全文[ PDF 1322531.0 KB ] 2025.12(1) 共有 74 人次浏览
|
|
- 南朝两部《京师塔寺记》辑述——兼论早期佛教寺院志的渊源与形成背景
- [摘要]塔寺记是我国佛教寺院志的早期形态,诞生于南朝时期。宋灵味寺释昙宗、梁史学士刘璆奉敕编撰的两部《京师塔寺记》是其中的代表作。它们记录了六朝南京地区塔寺的基本信息和相关史事传说,是佛教史学与传统地记蓬勃发展、共同影响的结果。此外,两部《京师塔寺记》的编撰还与南朝君主优崇佛教、兴建塔寺的政策和风潮直接相关,是其对内巩固统治,对外宣扬文明与国力的产物。相比对佛教持批评态度的杨衒之编纂的《洛阳伽蓝记》,南朝塔寺记更能代表当时佛教寺院志的主流。
- 作者:刘欣宇
-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 关键词:《京师塔寺记》 释昙宗 刘璆 南朝 寺院志
- 全文[ PDF 1529952.0 KB ] 2025.12(1) 共有 52 人次浏览
|
|
- 陈继儒纂修《松江府志》始末考辨
- [摘要]陈继儒纂修的《松江府志》现存58卷本和94卷本两个版本,学界一般认为58卷本为初刻本,刻于崇祯三年,而94卷本为增订本,刻于崇祯四年。通过对勘两个版本以及查考陈继儒诗文集中与纂修府志相关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94卷本实为初刻本,刻于崇祯四年,陈继儒主其事;58卷本乃删订本,刻于崇祯五年,陈继儒虽亦参与删订,然俞廷谔实主其事。94卷本的纂修时间从崇祯二年延续到崇祯四年,历时三年始成,而58卷本则删订于崇祯五年。
- 作者:杨少伟
-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关键词:陈继儒 《松江府志》 纂修始末
- 全文[ PDF 1318974.0 KB ] 2025.12(1) 共有 48 人次浏览
|
|
- 清代扬州私修方志与“扬州梦”小说的地域叙事
- [摘要]清代扬州私修方志与“扬州梦”小说关系密切。乾隆时期,《平山揽胜志》《平山堂小志》《平山堂图志》《扬州画舫录》等扬州私修方志编纂薪火相续,秉持纪盛、传承、争胜等多重文化心态,“以地为经”分类设目,记载扬州城市名胜、社会生活与风土人情等地域内容,形成富有影响力的地域书写传统,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扬州梦”小说的叙事肌体:小说借鉴私修方志体例,以场景绾结人物、事件,组建叙事结构,进行空间转换;筛选、采撷扬州私修方志所载地域史料片段,巧妙地融入小说叙事,建构生动立体的扬州城市地理空间与文化空间;在城市衰败的...
- 作者:张雨顺
-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关键词:私修方志 “扬州梦” 小说 地域叙事
- 全文[ PDF 1834030.0 KB ] 2025.12(1) 共有 48 人次浏览
|
|
- 乾隆《镇洋县志》所采“椒山序”辨伪
- [摘要]乾隆《镇洋县志》所采“椒山序”常被学界作为信实材料援引,该序以杨继盛的口吻自述嘉靖二十六年和顾允扬、王世贞肝胆相照。经考,序中“懋称又为元美师”的说法和王世贞对顾氏直称本名的称谓方式不相符合,称名适用于尊长对卑幼,而元美素来尊师重礼。该序对三人当年关系亲密的描述又和王世贞本人记其接交杨继盛的时间存在冲突,王氏关联诗文所记始于嘉靖三十一年冬。因此,“椒山序”属托伪之作,学术研究中应慎重对待这类出自地方志的孤证。
- 作者:李军
-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河北省语言文化创新发展研究基地
- 关键词:椒山序 杨继盛 王世贞 顾允扬 辨伪
- 全文[ PDF 1628252.0 KB ] 2025.12(1) 共有 42 人次浏览
|
|
- 略论近代方志中维护国权的理念和实践——以《大中华地理志》为例
- [摘要]古代方志内嵌着中华文明的价值体系,对维护大一统国家的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助力。至近代,帝国主义不仅在政治经济上侵略盘剥我国,在思想文化上也不断进行割裂和篡改。面对恶劣局势,国人希望在文化传统中寻找资源,与近代的科技相融合,找出一条在文化上自立自强的道路,让中华民族有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自信。在众多努力中,《大中华地理志》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以方志的形式为国争权益、启民爱国心,在艰难的岁月中用方志的文化能量呼唤吾国民众的觉醒。
- 作者:张灵
- 作者单位: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 关键词:近代方志 维护国权 理念 实践 大中华地理志
- 全文[ PDF 1539599.0 KB ] 2025.12(1) 共有 46 人次浏览
|
|
- 16—18世纪福建学校房地租赁经营探析——基于地方志的考察
- [摘要]明清时期,福建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对地方学校办学经费的来源产生一定影响。明嘉靖以后,福建地区很多府州县学除了以学田收入作为办学经费,还会通过经营房地租赁获取经费。这些用于出租的房地,主要有拨置、捐置与学校空余房地三种来源。学校房地租赁主要由教官、差役和生员等不同身份的人员兼职管理,并未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一般来说,学校经费中的房地租主要作为考试、祭祀等学校日常事务的经费,房地租数量及其在办学经费中的比重存在上升趋势。学校经营房地租赁的现象反映学校经费来源的多样性,也说明地方学校能顺应商品经济发...
- 作者:郑小红
-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 关键词:福建 学校 办学经费 学田 房地租赁
- 全文[ PDF 1539599.0 KB ] 2025.12(1) 共有 45 人次浏览
|
|
- 方志视野下乾隆朝陕西吏役工食银研究
- [摘要]清前期陕西的工食银发放几经波折,至乾隆朝逐渐形成固定的工食银分发数额与制度,大都以每岁6两为准,或有波动。梳理清代陕西地方志中关于吏役工食银的资料,笔者发现各州县衙门吏役数量时有增减,多寡不一,然均保留必要的职位,以确保地方政令畅通。工食银的支出与地方财政有很大关系,拨付情况依照经济发展,可分陕北、关中与陕南三大区域。其中,关中工食银支出偏高,陕南次之,陕北的支出数额最低。部分州县虽未按照经济发展条件配置相应的吏役人员,但吏役人数总体上与当地经济水平呈正相关,这一点在乾隆时期尤为明显。
- 作者:刘 佩
-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关键词:地方志 陕西 吏役 工食银
- 全文[ PDF 1655536.0 KB ] 2025.12(1) 共有 50 人次浏览
|
|
- 利权外溢与转圜:全面抗战时期江西天蚕丝的科学改良
- [摘要]天蚕丝是我国重要出口商品,而中国天蚕“丝质最优良者,首推江西”,但受多种因素影响,近代江西天蚕业长期利权外溢。全面抗战爆发后,江西省围绕增产改质和挽回利权的核心关切,以泰和天蚕丝改良场、民生天蚕丝厂为改良先锋,构建了机构化的科学研究、公司化的经营业态、专业化的技术传播、扎实性的基层实践的立体产销模式。但受蚕户动力不足、经费难以保障、改良人员私利之争及围绕蚕丝收购引起的利益博弈等问题影响,改良未完全实现振兴江西天蚕业的初衷。在考察天蚕丝改良时,不仅要关注技术层面进步,更应重视产销模式与资本运转。
- 作者:余静林 胡 燕
-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暨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
- 关键词:战时 江西 天蚕丝 技术改良 统制经济
- 全文[ PDF 2150868.0 KB ] 2025.12(1) 共有 47 人次浏览
|
|
- 马鹤天与抗战时期榆林中国边疆学会
-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马鹤天在陕西榆林领衔创设的中国边疆学会,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形成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高潮的体现。榆林中国边疆学会创设时制定的研究规划,特别是关注西北和华北边疆问题的研究,以及形成的独特的学术志趣,拓展了20世纪40年代前后中国边疆研究的广度,是完善这一时期中国边疆研究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该学术团体的学术活动及学术成就有强烈的历史现实性,呈现出独特的学术特点和学术影响,其遗世的方志类成果,为当代史志编纂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 作者:王志平
-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马鹤天在陕西榆林领衔创设的中国边疆学会,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形成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高潮的体现。榆林中国边疆学会创设时制定的研究规划,特别是关注西北和华北边疆问题的研究,以及形成的独特的学术志趣,拓展了20世纪40年代前后中国边疆研究的广度,是完善这一时期中国边疆研究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该学术团体的学术活动及学术成就有强烈的历史现实性,呈现出独特的学术特点和学术影响,其遗世的方志类成果,为当代史志编纂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 全文[ PDF 1136088.0 KB ] 2025.12(1) 共有 53 人次浏览
|
|
|
|
|
|
- 第三轮修志若干问题探究
- [摘要]
- 作者:执笔:范永恒
- 作者单位:
- 关键词:
- 全文[ PDF 646865.0 KB ] 2025.12(1) 共有 50 人次浏览
|